桂工风林:一、人才质量不断提升
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18篇(其中SCI 、SSCI 7 篇),获“挑战杯”等专业竞赛国家级奖7项、省部级奖23 项,2人荣获校级优秀研究生称号,2名学生赴海外大学交流学习。邀请Washington State Washington State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等高校教授开设2门暑期研究课程,与日本兵库县立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提升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师资结构更加完善
现有师资队伍中有3名教师晋升教授,1人获得博导资格,进一步夯实了导师队伍。1名教师获得省级拔尖人才称号,1名教师赴海外访学。新聘5名规划院所高工担任硕士生导师,校内导师在实践单位挂职锻炼4人次、参与企业重大项目实践11 人次,“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更加充实。
三、科研成果提质增量
高水平科技奖励和高级别项目取得新突破。《湖库型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模式、技术及应用》获2022 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23 年发文)。获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技术集成与模式示范”(经费136 万元)。2023 年新增立项“多尺度视角下乡村景观遗产系统建构及其数字化表达:以漓江流域为例”等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7项,发表论文40 余篇。
四、产教融合持续推进
推进产教育人平台持续升级,获批省级风景园林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处,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2项,出版《旅游规划原理》等产教融合教材2部。联合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共建乡村规划专题课程,共同开发民族村寨旅游规划教学案例库。
五、服务地方更见成效
提交6篇决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批示2篇。师生100 余人在漓江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核心区域(阳朔县浪石村、雁山区暗嵅村)开展公益性规划设计和风貌提升行动;完成广西灌阳县商家村等7个村屯的公益性村庄规划设计,承担旅游规划和园林设计类项目12 项。为相关单位开展28 次技术培训和公益科普活动。承办世界级旅游城市发展论坛等学术会议3次,500 余人参会交流,通过这一渠道向社会生动讲述了桂林山水与人文故事。
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18篇(其中SCI 、SSCI 7 篇),获“挑战杯”等专业竞赛国家级奖7项、省部级奖23 项,2人荣获校级优秀研究生称号,2名学生赴海外大学交流学习。邀请Washington State Washington State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等高校教授开设2门暑期研究课程,与日本兵库县立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提升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师资结构更加完善
现有师资队伍中有3名教师晋升教授,1人获得博导资格,进一步夯实了导师队伍。1名教师获得省级拔尖人才称号,1名教师赴海外访学。新聘5名规划院所高工担任硕士生导师,校内导师在实践单位挂职锻炼4人次、参与企业重大项目实践11 人次,“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更加充实。
三、科研成果提质增量
高水平科技奖励和高级别项目取得新突破。《湖库型水源地生态环境修复模式、技术及应用》获2022 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23 年发文)。获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利用技术集成与模式示范”(经费136 万元)。2023 年新增立项“多尺度视角下乡村景观遗产系统建构及其数字化表达:以漓江流域为例”等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7项,发表论文40 余篇。
四、产教融合持续推进
推进产教育人平台持续升级,获批省级风景园林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处,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2项,出版《旅游规划原理》等产教融合教材2部。联合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共建乡村规划专题课程,共同开发民族村寨旅游规划教学案例库。
五、服务地方更见成效
提交6篇决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批示2篇。师生100 余人在漓江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核心区域(阳朔县浪石村、雁山区暗嵅村)开展公益性规划设计和风貌提升行动;完成广西灌阳县商家村等7个村屯的公益性村庄规划设计,承担旅游规划和园林设计类项目12 项。为相关单位开展28 次技术培训和公益科普活动。承办世界级旅游城市发展论坛等学术会议3次,500 余人参会交流,通过这一渠道向社会生动讲述了桂林山水与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