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30日漏签0天
宣城崛起吧 关注:1,923贴子:69,40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4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宣城崛起吧
>0< 加载中...

宣城中心城区发展变迁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宣城中心城区,历史上曾为相当于今省级(含副省级)、设区市和县级政府驻地,疆域面积最大时5.7万多平方公里,位居长江以南,黄山之北,黄山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地带。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地名为战国时期的爰陵,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更名宛陵,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更名宣城,南宋乾道二年(1166)更名宁国府,民国元年(1912)复名宣城至今。其别称有“小谢城”“谢公城”“谢朓城”等。“乌龟地”为当地人俗称。既是安徽省境内唯一一个持续2100多年历史没有中断过的地方二级及以上的行政区域中心,也是安徽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


2025-07-30 22:29: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宣者,显也”。公元753年,时任宣城郡长史、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弟李昭曾如此赞誉宣城: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斗牛,地控荆吴,为天下之腹心,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陆之富。六朝文物,萃于斯邑。清康熙年间,宁国府知府佟赋伟在《宛陵课艺序》中称宣城“山水奇秀冠于东南”。经历朝历代开发治理,先后被公认为“京畿之区州府地”“江东食货集散地”“山明水秀揽胜地”“文风昌盛诗人地”“历代名人荟萃地”。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古城坐落在黄山余脉——陵阳山之上。陵阳山因汉代陵阳县令窦子明在此成仙,得名。其范围南至今市区鳌峰东南隅,北至开元寺塔,方圆约1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多米,三座山峰从北向南一字排列雄居其间,主峰居中,南北各有一座山峰,山势中高外低。登陵阳山主峰远眺四周紧邻之地,东为宽阔的平原,湖泊、沼泽夹杂其间;西面低山、丘陵远近呼应;南面响山、双羊山错落有致,蜿蜒起伏,北面龙头山、凤凰山比肩耸立。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环视古城城址,坐北朝南,水先是自西而东流,继而转向北流,形成一个向北环抱的形势,呈现出“山环而风萃,水曲而气结”之态势,自古素有“山水之胜地甲于东南”之美誉。清代著名山水画家张宗苍(1686-1756)曾画有“宣城鸟瞰图”上呈乾隆帝。深得乾隆帝赏识并亲笔题词曰:“宣城县即宣城郡,永安桥接凤凰桥,谢公李白两人物,前呼后应相逍遥……”古城自建造以来,历朝历代一直沿用至今,从未迁徙。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古城先有市(指政府机构所在地),后有城(指城墙)。据明嘉靖《宁国府志》载: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下令直接隶属汉王朝的郡县修筑城墙,但是,古城所在的长江以南地境,时隶属于楚王韩信的封地(都城位于下邳,即今江苏邳县东)。刘邦为防止隶属于这些异姓王的郡县利用城池对抗朝廷,不准兴建城池。三国孙吴时期,古城为江南望郡——丹阳郡郡治所在地,从防止丹阳郡境内山越人的袭扰或从对抗曹魏、蜀汉的军事斗争需要,必然筑有城墙,然当时的城墙多为泥土垒成,长年风侵雨蚀极易毁坏,其建筑规模等基本情况,暂未发现文字记载。宣城城墙现有文字记载始于西晋时期的桓彝。“汉高帝六年,令天下郡邑城,时江以南犹为楚之封国。吴赤乌二年(239),(孙权)敕诸郡各治其城郭,江南郡城始此。[晋]咸和初,内史桓彝遂城宛陵。今世传子城彝所筑。”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古城轮廓历史上最大时总长30里,最小时不足7里。1949年,古城区的面积3.49平方公里。清末民初,古城东起东头湾,沿东门大河,经东门大桥、小东门,至鳌峰龙首塔;转向南至锦城路北十字路,沿西门转向北门槐树巷,城墙总长九里十二步,高十丈五,厚三丈。古城池有文字记载为三次大建,多次大修。古城建设历史可归纳为西晋时期的“子城”,隋唐时期的“罗城”,南唐至民国时期的“新城”。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一次于晋咸和元年(326),由宣城太守桓彝建造,史称“子城”。晋太守三年(325),晋明帝司马绍(298-325)委派谯国龙亢人桓彝(276-328)出任宣城太守。桓彝到任后,首先是招募流民,开展生产救灾,待民境稍缓,为安全计,依据“度地卜食,体国经野”“国必依山川”的建城原则,利用陵阳山的山势和东、南、西天然河流——宛溪河、句溪河、石涧水(今道叉河)等河流作屏障,将府城建在陵阳山主峰之上。城区轮廓大致范围是:东至原宣城中学东,西至今市区豆粉巷西,南至今市区绿宝雅宛一带,北至今市区谢朓楼北,总长七里许,为今城市轮廓雏形。桓彝夯土筑成的“子城”并不坚固。二年后,大司农苏峻反叛时,因城池不足以防守,桓彝先退守广德,再退守泾县,终为苏峻部将韩晃所杀。


2025-07-30 22:23: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二次隋开皇年间(581-600),宣州刺史王选扩建,史称“罗城”。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平毁了江南六朝都城建康,建康周边的宣州、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地位随之提升。宣州“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贾并凑”。王选出任宣州刺史,看到桓彝所建“子城”已不能满足需要,利用西北地形高爽,将城池向西北一直拓展到敬亭山附近,向东跨过宛溪河,城池总长30里,为宣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池,一直延用到唐朝末年。清嘉庆《宁国府志》载:“隋开皇中,刺史王选以宛陵西北形势,别筑罗城,广轮至三十里,宛溪贯其中。唐因之,俗号旧城。旧城址见存,东至滩子门抵下寨,西止城子门,南起南堤,截出上南门,北骆驼山山洪为界,城中裹宛溪,溪之南北列二桥,各有水门。”该城墙城址至明朝中期仍清晰可辨。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三次是南唐后主李煜年间,宣州刺史林仁肇在隋唐“罗城”基础上改建,史称“新城”。唐朝末年,宣城一带战乱不止。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徐州人秦彦占据宣城,上表自请代替窦潏为宣州观察使。随后,庐州人吴王杨行密,宣州观察使李遇、王茂章,五代时后梁将领王檀等人相继争霸宣州城下,城池尽废。南唐时期,宣州因地处“陪京之南,制天险之津梁,据三楚之襟带,境环千里,邑聚万民”,后主李煜为防止宋太祖赵匡胤南下进攻,诏令宣州刺史林仁肇再建新城。林仁肇精通阴阳八卦,修筑新城时,充分发挥陵阳山山势便利,东面以宛溪河为护城河,北面以石子涧水为界,将城池规划为大海中的鳌龟形状,意取如“鳌龟”可攻可守。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二月,林仁肇利用五稼丰登、三农闲隙之际,命令2000兵卒和城中百姓,依地势“肖龟为形,南首北尾”,至建隆四年(963)三月新城筑成,但较隋唐时期的罗城范围大为缩小。林仁肇刻碑自述“金光门西北转至旧城崇德门,东北角长五里三百三步,崇德门南转至金光门东,长四里三百三十步,共长一十里一百九十三步,盖合新旧城总而计之。新开濠堑自金光门转透大溪,长八百九十四丈,阔二十丈,深三丈;其楼东曰安定,西曰太平,南曰定寇,北曰宁化,中曰敌胜万人,东北曰胜敌,西南曰定寇,东南曰齐云,西北曰集英;所役军夫以日计者四百有奇,以工计者百七十三万七千七百有奇。”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南唐名臣韩熙载《宣州新城记》碑文赞叹:“千雉丰余,重门超忽,飞阁神行面耸汉,璇题月照以罗空;层檐翼舒,雕楹虬跃,高陴矗而山屹,方栊害以洞开。排画桷以星赞,下临无地;走长廊而云布,横射遥天。别一带之寒江,自为天堑;环千寻之深洫,宛是汤池。”后人依林仁肇所筑“新城”的形状,将其称“乌龟地”,宣城为“乌龟地”传说即由来以此。自此古城规模定局,再未重新扩建,历代均是在南唐“新城”基础上对古城垣作部份修葺加固和更易城门名称,千余年来市区轮廓没有较大变更。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一次大修始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何远出任宣城太守,“尽心绥理,多著名迹、开途巷、葺墙屋,民居市井,城隍厩库,所构若营家焉”,同时,对桓彝所建“子城”破败的城墙加以维修、扩建。
第二次大修于宋建炎三年(1129)。宣州知州吕好问为防金人进攻,奉宋高宗赵构旨意,拔五万中都钱对城池加以重修,著名词人周紫芝作《新城赋》纪其事。
第三次大修于绍兴元年(1131)二月。李彦卿任宣州知州,花费一年多时间,用砖石加固城墙,至此墙体由土块砌墙改为砖石砌墙。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四次大修于元至正十四(1354)。对城门进行改建。南宋至元初,城墙因雨水冲刷、战争等自然、人为破坏,特别是受乾道六年(1170)五月和绍熙五年(1194)八月洪水浸泡、受损严重。元至正十四(1354),工部尚书道童出任江东廉访使巡察至宣城,下令对破败的城墙进行加固维修,用砖石重新砌筑,将原来的八座城门改建为五座城门,五门皆有重关(即双城门),另有水门四处。


2025-07-30 22:17: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明至清先后多次对城墙进行维修加固、增设警铺(驻兵哨所)和敌台等城防设施。明朝以前有城墙垛13000多个。明崇祯年间知县梁应奇并三为二后,有8970垛。警铺原有13所,后增设至一192所。清康熙年间,同知王家梁于各要害处建敌台1座,共14所,清末均废。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4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宣城崛起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