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毁晋阳,潘美建太原开始,就一直承受河水泛滥之害,延汾河的城西金刚堰一带最是首当其冲——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汾河就从这里决堤,冲入城中;明嘉靖年间,又是从这里冲垮防堤,“夺阜城门入”;而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六月二十四日,汾河又是从这里冲决河堤,泛滥成灾。当时,阜城门虽有备,水未能入城,但是,浩淼的大水流到低洼的水西门和大南门时,洪水决门逾墙穿屋而过。太原省城半壁汪洋,变为泽国。
河水决堤
为了防治汾河水患,从北宋开始就在太原城西汾河东岸筑堤护城。
明朝则将堤坝分八个防洪堤段,分别取名为“长字段、堤字段、永字段、固字段、汾字段、泽字段、安字段、澜字段”。
这其实是一组藏头名,取每段第一字则可组成“长堤永固,汾泽安澜”句。可见太原人是多么希望这段大堤能像佛经里的护法金刚那样,有一个永久不坏之身。金刚堰的得名,准确一点说,似源出于此。
除了以上正统文化的说法,对于金刚堰得名来源民间还有另一种传说。
传说也不知是哪一代,也不知是哪一朝,一个专卖大瓷缸的商贩,来太原做买卖。这个人似乎少一个心眼,他来到太原后,也不看这里需要多少瓷缸,一个劲的往城里运。城里放不下了,他便让伙计们把大瓷缸沿着城垣的外圈摆放。
据说,从前一年的冬天,一直到第二年的夏初,整整运输了两个季节。半人多高的、黑亮黑亮的大瓷缸,从镇远门绕过城西北角,一直堆到阜城门,没有多久,太原的雨季到了。日日连阴,雨脚如麻,半月不开。很快山洪暴发,汾水猛涨。黄土修成的河坝,怎么能经得起咆哮的洪水日夜冲刷,眼看河堤就要决口,人们又要遭殃。
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卖缸人招呼他的伙计们,把沿城的大瓮都抬到快要决口的河坝处,一个连一个形成了一道大瓮筑成的河堰。这样,他还不放心,又招呼伙计们和前来帮忙的人,往大瓮里添土,从天不亮忙到了天昏黑。结果瓮缸坝刚刚筑好,汾河水便决堤咆哮而来。但是,洪水在油光瓦亮的瓮缸坝前,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卖大瓮的商贩治住了洪水,拯救了人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不知名的卖瓮人,便给这道用瓮缸砌筑的坝堰,取名“金缸堰”。经年累月之后,“缸”被其谐音字“刚”所代替,绎演成了后来的“金刚堰”。
金刚堰段汾河大堤
无论怎样,金刚堰的得名,都表达了这一方百姓战天斗地、勇治水患的壮举。
正如传说中的汾水之神台骀一样,“分野扪参次、山川奠禹先”,牢牢锁住水患的壮志从来坚韧,正如这金刚堰一般!
而金刚堰也未让人们失望——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汾河决口,水淹入城内,而这段河堤却安然如故。又说,解放后修路时曾在此掘出瓷瓮残留物……如此等等,神乎其神!
守护下的汾河公园
上世纪五十年代,十三冶万名职工从东北富拉尔基南下太原建设太钢,在金刚堰一带建企业和宿舍区,即以为名为金刚堰,省政府建宿舍区命名为金刚里。
如今的金刚堰路,早已成为太原一条较繁忙的街道之一。街道两侧林立着银行、饭店和各种城市机构,昔日的水患连结的汾河也早已变成了水波荡漾的汾河湿地公园,彻底实现了前人的美好愿望!
河水决堤
为了防治汾河水患,从北宋开始就在太原城西汾河东岸筑堤护城。
明朝则将堤坝分八个防洪堤段,分别取名为“长字段、堤字段、永字段、固字段、汾字段、泽字段、安字段、澜字段”。
这其实是一组藏头名,取每段第一字则可组成“长堤永固,汾泽安澜”句。可见太原人是多么希望这段大堤能像佛经里的护法金刚那样,有一个永久不坏之身。金刚堰的得名,准确一点说,似源出于此。
除了以上正统文化的说法,对于金刚堰得名来源民间还有另一种传说。
传说也不知是哪一代,也不知是哪一朝,一个专卖大瓷缸的商贩,来太原做买卖。这个人似乎少一个心眼,他来到太原后,也不看这里需要多少瓷缸,一个劲的往城里运。城里放不下了,他便让伙计们把大瓷缸沿着城垣的外圈摆放。
据说,从前一年的冬天,一直到第二年的夏初,整整运输了两个季节。半人多高的、黑亮黑亮的大瓷缸,从镇远门绕过城西北角,一直堆到阜城门,没有多久,太原的雨季到了。日日连阴,雨脚如麻,半月不开。很快山洪暴发,汾水猛涨。黄土修成的河坝,怎么能经得起咆哮的洪水日夜冲刷,眼看河堤就要决口,人们又要遭殃。
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卖缸人招呼他的伙计们,把沿城的大瓮都抬到快要决口的河坝处,一个连一个形成了一道大瓮筑成的河堰。这样,他还不放心,又招呼伙计们和前来帮忙的人,往大瓮里添土,从天不亮忙到了天昏黑。结果瓮缸坝刚刚筑好,汾河水便决堤咆哮而来。但是,洪水在油光瓦亮的瓮缸坝前,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卖大瓮的商贩治住了洪水,拯救了人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不知名的卖瓮人,便给这道用瓮缸砌筑的坝堰,取名“金缸堰”。经年累月之后,“缸”被其谐音字“刚”所代替,绎演成了后来的“金刚堰”。
金刚堰段汾河大堤
无论怎样,金刚堰的得名,都表达了这一方百姓战天斗地、勇治水患的壮举。
正如传说中的汾水之神台骀一样,“分野扪参次、山川奠禹先”,牢牢锁住水患的壮志从来坚韧,正如这金刚堰一般!
而金刚堰也未让人们失望——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汾河决口,水淹入城内,而这段河堤却安然如故。又说,解放后修路时曾在此掘出瓷瓮残留物……如此等等,神乎其神!
守护下的汾河公园
上世纪五十年代,十三冶万名职工从东北富拉尔基南下太原建设太钢,在金刚堰一带建企业和宿舍区,即以为名为金刚堰,省政府建宿舍区命名为金刚里。
如今的金刚堰路,早已成为太原一条较繁忙的街道之一。街道两侧林立着银行、饭店和各种城市机构,昔日的水患连结的汾河也早已变成了水波荡漾的汾河湿地公园,彻底实现了前人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