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集注》序
(南宋)朝议大夫(兼)新(任的)淮东(的)安抚司(里的)参议官、(号)竹斋(的)沈瀛(所)撰(写)
01
【序文】
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以(——因——)一大事(之)因缘,(而)出现于世。(虽然他通过在一)百余(次法)会说(佛)法,(来)度(化原)本无(含)二致(——二个本质——的)众生,(但是,)以(——因——)众生(的悟)性(——根机),有上、中、下之(分)别,故,佛语(——佛法),有浅深之(殊)异。(详细说,)于诸(佛)经中,(例)如《楞严(经)》、《圆觉(经)》,皆(是佛)为(含有)上(等)根(机)者(——的人——)说(的佛法),故,其(——这些佛经的——言)语,(含有)深远(的义理),惟(有)上根之人,方(——才——)可了解,(因)而,初(等根)机者(——的人),未(容)易(探)究(这些经的义理)。(但是,)至若(——至于——)《楞伽(经)》一经,以“楞伽”为(经书的题)名,(以)实相为体(性——理论依据),(以)“佛语心”,为宗(旨——修行方法),(以)“自觉圣智”为(受)用(——心得体会),其(——楞伽经的——言)语,(含有)深远(的义理),(因此,)又(——更——)在《楞严(经)》、《圆觉(经)》(等)诸经之上。故,(我沈瀛)目(——观察)“(现)今(我)所说(的)上根之人,无(人能比)如(文忠)公苏内翰(——苏轼)”,(详细说,苏轼)尚(且)曰:“《楞伽(经)》(的)义趣(——意义与旨趣),幽眇(——幽渺、精深微妙),(并且,)文字简古,(因此,)读者,尚(且)不能(断)句(——加标点符号),而(——更——何)况(因)遗(忘)文(字之形)以(——而——)得(知)义(理之体),(因遗)忘(句)义(之形式)以(——而——)了(知)“(自)心(现量)”(之主旨)?(因此,以上这两点楞伽经的特点,是楞伽经之)所以于(——被——)世(人所)寂寥(——漠视、不关心),(甚至)几(乎被)废(弃)而(——却——)仅存(在于极少数人手里的原因)”,而(——更——何)况(其)余(中下根机的)人乎?
02
【序文】
少傅公白乐天(——白居易),(赐)与禅师(释)常(通的)诗,(含)有“(我)求(禅)师(释常通)治此(心)病,(禅师释常通)惟劝(我)读《楞伽(经)》”,又,(白居易)曰:“人间无治此(心)病(的)药,惟有(出世间的)四卷(版本的)《楞伽经》”。荆国公王介甫(——王安石),亦曰:“我(前世)彷佛(——似乎、好像——)亦见(过)《楞伽(经)》”。是(故),(可)知,此(楞伽)经,惟(被)上上根(机的)人所深(刻喜)好而(且)研穷,其他人,莫(认)识之也。(初祖)达摩,谓(第)二祖(释慧可)曰:“吾观(察)‘震旦(——中国的古称——里的)所有经教,惟(有)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可(以)以(——用来——)印(证修行人的)心(地——思想境界)’,(因此,)祖祖(——每一个禅宗祖师),(应该)以(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为(互)相(传)授(的)心法”。则(可)知,历代禅宗祖师所)传(授)之(能够印证修行人的)心(地的法)印,无(有超离)出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因此,禅宗祖师传承四卷版本的楞伽经,是含)有自来(——由来、因缘——)矣!
03
【序文】
(现)今世(人里能)谈禅(定)者(——的人),浩浩(——非常多),(然)而,(他们对)于此(楞伽)经,(要么)谩(——不关心),(要么)不知(世上还存)有(此经)。(即使有些世人)非不知(世上还存)有(此经),(却也)正以(——因——他们自己)所见(解的义理之境界),不高,(而)不能深(刻地认)识(此经的幽渺)义趣,故,不敢启口(讲解此经)耳!苏内翰(——苏轼),又谓:“近世(——近代——的)学者,(要么)各(自)宗(崇)其(——自己的——宗)师。(要么)务从(——致力于——)简便(之原则),(例如,若自己)得(解了佛经里的某)一句(子或)一偈(言),(则)自(己)谓(——说——自己)了证(了禅机——禅定之玄理),(因此,)至使(——致使——)妇人(与)孺子,(都)抵掌(——拍掌——且)嬉笑‘(他们互相)争谈(自己所获得的)禅(定之喜)悦’。(要么,)高(等)者(——的学者),为名(而谈禅),下(等)者(——的学者),为利(而谈禅)。(因)而,佛法,微(——衰落——)矣!”(因此,苏轼)乃谓:“此(楞伽)经,句句(——每一句——),皆(含幽渺的义)理,字字(——每一字),皆(含精妙的佛)法,(譬)如医(学)之有《难经(——黄帝八十一难)》。(但是,譬如,现)今(的)俚俗(——粗野庸俗——的)医师,不由(——根据——)经(学或)论(学),直(接)授(予没有根据的)药方,以(——给——)之(——病人——)疗病,非不(有疗效)——或(——有时——)中(——有效果),(然而,)至于遇(到大)病(的情况),(理解经论学的医师,)辄(——就——)应(该)悬(——立刻——诊)断死生,(因此),(现今俚俗的医师,)则与古(代能了)知经学(与论学的)者(——的医师),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若现在的)世人,徒(——仅——)见‘其(——没根据的药方——)有一至(——一得、一点疗效——)之功,或(者),(某些医疗技术)于(——比——)古人(更便)捷’,因(此),谓‘(即使)不学《难经》(等经典)而(——也——)可(疗病)’,(则)岂不(错)误哉?”(因此,)此(——以上——苏轼的言论),正谓(——为——)今日(虽不理解楞伽经的义理而谈禅的人),(而预先)设(立)也。
04
【序文】
仰惟(——敬仰且思考——我的)老师雷庵公——(释正)受,饱学(——学问广博——且)饱参(——充分领略事理),既(——又——)有实学,遂(——因此),(他能够)见(知)实相,(因此,他)非(是)今虚头(——弄虚作假、只会玩梗——的)禅衲(——僧人——所可)比(及)也。(虽然世)人,(对)于此(楞伽)经,皆尚(且)不(能完)成句读(——加标点符号),(但是,我的老)师(释正受),乃(——竟然——)敢(因违)抗(世人的意)志而注释之(——楞伽经),(因此,)非(是)精勤(——努力——地致)力(于佛)学(的人),不能到(达注释楞伽经的程度)也。(并)且,其(——释正受的——)注释(——楞伽经集注),又非(是现)今讲(楞伽经的)人(所能)比(及)之(注释),(详细说,楞伽经集注,)字字(——每一个字),订(证)前人之讹(误),句句(——每一句),说经意(——经籍的义理——)之尽(头),其(——楞伽经集注的——)文(字),不晦僻(——隐晦生僻),其(——楞伽经集注的——)义(理),又坦明(——坦白明显),(因此,假)使苏内翰(——苏轼——)复生(——复活——)而(后)见之(——楞伽经集注),亦欢喜(得)不尽(——不断——)赞叹,而(——更——何)况(其)余(活着的)人乎?(因此,)凡(是想要)于(——通过——)此(文字之学的)道(路而)得(求)其(——楞伽经的——义)趣者(——的人),而(——若——)观之(——楞伽经集注),(则应)当手(持)之(——楞伽经集注——)而不释(放)也。(号)竹斋(的)沈瀛(我本人),既(——已经——)见(过)是(——这——楞伽经集注之)书,(因此,)合掌(且)顶礼(我的老师释正受),(并且,)普(遍地)劝四众,至心(——诚心——)读诵(楞伽经集注)。(读者若)详(细地解读)其(——楞伽经集注的——)注(文的)义(理),(则促)使(楞伽经的)佛语(——经文——的义理),涣然冰释(——迅速地消除),(就是说,读者,)于(每)一句(经文)中,顿(——立刻——)明(白佛的)见地(——见解之境界),即(——则——祖师)达磨付嘱(——告诫——二祖释慧可)之意,便(显现)在(读者的)眼前,(因此,)其(余用)一堆(或)八担(多的)葛藤(所装的关于楞伽经的注疏),便可束之高阁(——放着不使用——)矣!
05
【序文】
(往)昔(太子)太保公张安道——乐全(居士),(在北宋)庆历(年)中,尝(——曾经——作)为滁州(的太守之官员时),至(琅琊山上的)一僧舍,偶(然间)见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入手(时),恍然(——忽然——)如获(得)旧物;开卷(阅读)未终(结),(就)冰解(——消除——)夙(——过去的——的)障(——疑碍);(仔)细(地)视(经文文字的)笔画(与)手迹,宛然(——非常像——自己),(因此,)悲喜(得)太息(——叹息),从是(——从此),悟入(楞伽经的义理)。(张安道,)常以(——用——楞伽)经(经)首(大慧的)四(句)偈(言),(来)发明(——解释——楞伽经的)心要(——核心要点)。苏内翰(——苏轼),(经)过南都(——今河南商丘一带),亲(自闻)见(太保)公(张安道)说(“楞伽经的因缘”),(并)且,(张安道)以(——用——)三十万钱,(委)托(文忠)公(苏轼),(刊)印(且布)施(楞伽经)于(——到——)江淮(地带)间,而(且),(苏)内翰(——苏轼),亲(自)为之(——四卷版本的楞伽经——)书(写经文)。(因此,)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印(证修行)人(的)心地(——思想境界),(是)如此(地)明验(——应验、相符)。
06
【序文】
敬安居士黄公(候)——(字)师说、静照居士仲威之子、妙德居士节夫之侄孙,心心相传(——心意相同),其(——他们),(对)于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深解(其中的)义趣,(并且,)捐金(属的)镂板(——刻板、底板),(用)以广(泛地)流通(楞伽经),是(——这——流通楞伽经),亦(是太保)公(张)乐全之意(图)也。(另外,至)若(——至于——)其(——楞伽经的——)注释(——《楞伽经集注》——的)本末(——原委、因缘),则具(体)见于(P108-P109)雷庵(公释正受的)《阁笔记》,此(处),(我沈瀛,)不重(复叙)述。(我沈瀛,)惟(——只——)以(——把——)世人所共知(——周知——的苏)内翰、张太保(等)二事,冠(——前置——)于篇首,(用)以启(发世)人之信心云(——语气助词)。(另外,)雷庵(公释正受),又(著)有《(嘉泰)普灯(录)》三十卷及《楞严(经)合论》,(我沈瀛,)捋(——整理——且)继(续把)此(二部书),(流)行于世。呜呼(——啊),(流通《楞伽经集注》这件事,是多么的)盛(大隆重)哉(——呀)!呜呼,盛哉!
(南宋)庆元(第)二年(的)重午日(——端午节——所写的)序
(南宋)朝议大夫(兼)新(任的)淮东(的)安抚司(里的)参议官、(号)竹斋(的)沈瀛(所)撰(写)
01
【序文】
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以(——因——)一大事(之)因缘,(而)出现于世。(虽然他通过在一)百余(次法)会说(佛)法,(来)度(化原)本无(含)二致(——二个本质——的)众生,(但是,)以(——因——)众生(的悟)性(——根机),有上、中、下之(分)别,故,佛语(——佛法),有浅深之(殊)异。(详细说,)于诸(佛)经中,(例)如《楞严(经)》、《圆觉(经)》,皆(是佛)为(含有)上(等)根(机)者(——的人——)说(的佛法),故,其(——这些佛经的——言)语,(含有)深远(的义理),惟(有)上根之人,方(——才——)可了解,(因)而,初(等根)机者(——的人),未(容)易(探)究(这些经的义理)。(但是,)至若(——至于——)《楞伽(经)》一经,以“楞伽”为(经书的题)名,(以)实相为体(性——理论依据),(以)“佛语心”,为宗(旨——修行方法),(以)“自觉圣智”为(受)用(——心得体会),其(——楞伽经的——言)语,(含有)深远(的义理),(因此,)又(——更——)在《楞严(经)》、《圆觉(经)》(等)诸经之上。故,(我沈瀛)目(——观察)“(现)今(我)所说(的)上根之人,无(人能比)如(文忠)公苏内翰(——苏轼)”,(详细说,苏轼)尚(且)曰:“《楞伽(经)》(的)义趣(——意义与旨趣),幽眇(——幽渺、精深微妙),(并且,)文字简古,(因此,)读者,尚(且)不能(断)句(——加标点符号),而(——更——何)况(因)遗(忘)文(字之形)以(——而——)得(知)义(理之体),(因遗)忘(句)义(之形式)以(——而——)了(知)“(自)心(现量)”(之主旨)?(因此,以上这两点楞伽经的特点,是楞伽经之)所以于(——被——)世(人所)寂寥(——漠视、不关心),(甚至)几(乎被)废(弃)而(——却——)仅存(在于极少数人手里的原因)”,而(——更——何)况(其)余(中下根机的)人乎?
02
【序文】
少傅公白乐天(——白居易),(赐)与禅师(释)常(通的)诗,(含)有“(我)求(禅)师(释常通)治此(心)病,(禅师释常通)惟劝(我)读《楞伽(经)》”,又,(白居易)曰:“人间无治此(心)病(的)药,惟有(出世间的)四卷(版本的)《楞伽经》”。荆国公王介甫(——王安石),亦曰:“我(前世)彷佛(——似乎、好像——)亦见(过)《楞伽(经)》”。是(故),(可)知,此(楞伽)经,惟(被)上上根(机的)人所深(刻喜)好而(且)研穷,其他人,莫(认)识之也。(初祖)达摩,谓(第)二祖(释慧可)曰:“吾观(察)‘震旦(——中国的古称——里的)所有经教,惟(有)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可(以)以(——用来——)印(证修行人的)心(地——思想境界)’,(因此,)祖祖(——每一个禅宗祖师),(应该)以(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为(互)相(传)授(的)心法”。则(可)知,历代禅宗祖师所)传(授)之(能够印证修行人的)心(地的法)印,无(有超离)出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因此,禅宗祖师传承四卷版本的楞伽经,是含)有自来(——由来、因缘——)矣!
03
【序文】
(现)今世(人里能)谈禅(定)者(——的人),浩浩(——非常多),(然)而,(他们对)于此(楞伽)经,(要么)谩(——不关心),(要么)不知(世上还存)有(此经)。(即使有些世人)非不知(世上还存)有(此经),(却也)正以(——因——他们自己)所见(解的义理之境界),不高,(而)不能深(刻地认)识(此经的幽渺)义趣,故,不敢启口(讲解此经)耳!苏内翰(——苏轼),又谓:“近世(——近代——的)学者,(要么)各(自)宗(崇)其(——自己的——宗)师。(要么)务从(——致力于——)简便(之原则),(例如,若自己)得(解了佛经里的某)一句(子或)一偈(言),(则)自(己)谓(——说——自己)了证(了禅机——禅定之玄理),(因此,)至使(——致使——)妇人(与)孺子,(都)抵掌(——拍掌——且)嬉笑‘(他们互相)争谈(自己所获得的)禅(定之喜)悦’。(要么,)高(等)者(——的学者),为名(而谈禅),下(等)者(——的学者),为利(而谈禅)。(因)而,佛法,微(——衰落——)矣!”(因此,苏轼)乃谓:“此(楞伽)经,句句(——每一句——),皆(含幽渺的义)理,字字(——每一字),皆(含精妙的佛)法,(譬)如医(学)之有《难经(——黄帝八十一难)》。(但是,譬如,现)今(的)俚俗(——粗野庸俗——的)医师,不由(——根据——)经(学或)论(学),直(接)授(予没有根据的)药方,以(——给——)之(——病人——)疗病,非不(有疗效)——或(——有时——)中(——有效果),(然而,)至于遇(到大)病(的情况),(理解经论学的医师,)辄(——就——)应(该)悬(——立刻——诊)断死生,(因此),(现今俚俗的医师,)则与古(代能了)知经学(与论学的)者(——的医师),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若现在的)世人,徒(——仅——)见‘其(——没根据的药方——)有一至(——一得、一点疗效——)之功,或(者),(某些医疗技术)于(——比——)古人(更便)捷’,因(此),谓‘(即使)不学《难经》(等经典)而(——也——)可(疗病)’,(则)岂不(错)误哉?”(因此,)此(——以上——苏轼的言论),正谓(——为——)今日(虽不理解楞伽经的义理而谈禅的人),(而预先)设(立)也。
04
【序文】
仰惟(——敬仰且思考——我的)老师雷庵公——(释正)受,饱学(——学问广博——且)饱参(——充分领略事理),既(——又——)有实学,遂(——因此),(他能够)见(知)实相,(因此,他)非(是)今虚头(——弄虚作假、只会玩梗——的)禅衲(——僧人——所可)比(及)也。(虽然世)人,(对)于此(楞伽)经,皆尚(且)不(能完)成句读(——加标点符号),(但是,我的老)师(释正受),乃(——竟然——)敢(因违)抗(世人的意)志而注释之(——楞伽经),(因此,)非(是)精勤(——努力——地致)力(于佛)学(的人),不能到(达注释楞伽经的程度)也。(并)且,其(——释正受的——)注释(——楞伽经集注),又非(是现)今讲(楞伽经的)人(所能)比(及)之(注释),(详细说,楞伽经集注,)字字(——每一个字),订(证)前人之讹(误),句句(——每一句),说经意(——经籍的义理——)之尽(头),其(——楞伽经集注的——)文(字),不晦僻(——隐晦生僻),其(——楞伽经集注的——)义(理),又坦明(——坦白明显),(因此,假)使苏内翰(——苏轼——)复生(——复活——)而(后)见之(——楞伽经集注),亦欢喜(得)不尽(——不断——)赞叹,而(——更——何)况(其)余(活着的)人乎?(因此,)凡(是想要)于(——通过——)此(文字之学的)道(路而)得(求)其(——楞伽经的——义)趣者(——的人),而(——若——)观之(——楞伽经集注),(则应)当手(持)之(——楞伽经集注——)而不释(放)也。(号)竹斋(的)沈瀛(我本人),既(——已经——)见(过)是(——这——楞伽经集注之)书,(因此,)合掌(且)顶礼(我的老师释正受),(并且,)普(遍地)劝四众,至心(——诚心——)读诵(楞伽经集注)。(读者若)详(细地解读)其(——楞伽经集注的——)注(文的)义(理),(则促)使(楞伽经的)佛语(——经文——的义理),涣然冰释(——迅速地消除),(就是说,读者,)于(每)一句(经文)中,顿(——立刻——)明(白佛的)见地(——见解之境界),即(——则——祖师)达磨付嘱(——告诫——二祖释慧可)之意,便(显现)在(读者的)眼前,(因此,)其(余用)一堆(或)八担(多的)葛藤(所装的关于楞伽经的注疏),便可束之高阁(——放着不使用——)矣!
05
【序文】
(往)昔(太子)太保公张安道——乐全(居士),(在北宋)庆历(年)中,尝(——曾经——作)为滁州(的太守之官员时),至(琅琊山上的)一僧舍,偶(然间)见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入手(时),恍然(——忽然——)如获(得)旧物;开卷(阅读)未终(结),(就)冰解(——消除——)夙(——过去的——的)障(——疑碍);(仔)细(地)视(经文文字的)笔画(与)手迹,宛然(——非常像——自己),(因此,)悲喜(得)太息(——叹息),从是(——从此),悟入(楞伽经的义理)。(张安道,)常以(——用——楞伽)经(经)首(大慧的)四(句)偈(言),(来)发明(——解释——楞伽经的)心要(——核心要点)。苏内翰(——苏轼),(经)过南都(——今河南商丘一带),亲(自闻)见(太保)公(张安道)说(“楞伽经的因缘”),(并)且,(张安道)以(——用——)三十万钱,(委)托(文忠)公(苏轼),(刊)印(且布)施(楞伽经)于(——到——)江淮(地带)间,而(且),(苏)内翰(——苏轼),亲(自)为之(——四卷版本的楞伽经——)书(写经文)。(因此,)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印(证修行)人(的)心地(——思想境界),(是)如此(地)明验(——应验、相符)。
06
【序文】
敬安居士黄公(候)——(字)师说、静照居士仲威之子、妙德居士节夫之侄孙,心心相传(——心意相同),其(——他们),(对)于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深解(其中的)义趣,(并且,)捐金(属的)镂板(——刻板、底板),(用)以广(泛地)流通(楞伽经),是(——这——流通楞伽经),亦(是太保)公(张)乐全之意(图)也。(另外,至)若(——至于——)其(——楞伽经的——)注释(——《楞伽经集注》——的)本末(——原委、因缘),则具(体)见于(P108-P109)雷庵(公释正受的)《阁笔记》,此(处),(我沈瀛,)不重(复叙)述。(我沈瀛,)惟(——只——)以(——把——)世人所共知(——周知——的苏)内翰、张太保(等)二事,冠(——前置——)于篇首,(用)以启(发世)人之信心云(——语气助词)。(另外,)雷庵(公释正受),又(著)有《(嘉泰)普灯(录)》三十卷及《楞严(经)合论》,(我沈瀛,)捋(——整理——且)继(续把)此(二部书),(流)行于世。呜呼(——啊),(流通《楞伽经集注》这件事,是多么的)盛(大隆重)哉(——呀)!呜呼,盛哉!
(南宋)庆元(第)二年(的)重午日(——端午节——所写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