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经》序
(北宋朝的)朝议大夫、龙图阁(的)直(学士)、权(——实际担任——)江、淮、荆、浙等路(的)盐、矾(的)制置(——专卖——使)兼(任)副发运使、(官阶是)上护军(——正三品)、赐(——配带——)紫金鱼袋(的)蒋之奇(——字颖叔),(所)撰(写)
01
【序文】
(我蒋)之奇,尝(——曾经——因)难读(懂四卷版本的)《楞伽经》(的义理而感到)苦(困),又,难得善本(——校勘后的古籍)。(但是,后来,苏轼)会(见在)南都(——今河南商丘一带——的)致政(——辞退——了)太子太保(之官职的)张公(安道),(张安道托付苏轼,刊印且布)施此(四卷楞伽)经(到江淮地带里),(因)而,(四川)眉山(的)苏子瞻(——苏轼),(亲自)为(此四卷楞伽经),书(写经文),而(且),(令善工)刻之(——苏轼所写的四卷楞伽经经文——到雕)版(——底板),以(此底板作)为金山(寺的)常住(物——经常供给僧人受用的物品)。金山(寺的)长老佛印大师——(释)了元(、苏轼的朋友),持(拿此四卷楞伽经),以(——来——)见寄(——寄给我)。
02
【序文】
(我蒋)之奇,为(——向——)之(——释了元——)言曰:“佛所说之经(教),总(共分成)十二部,而(且),其(——十二部佛经的卷数),多至于五千卷。方(——在——)其(——佛的——)正法流行(——流通——)之时(期),(世)人(里)有(因)闻(解)半(句)偈(言或)得(知)一句(经文)而悟入(佛道)者(——的人),盖(——恐怕——)不可为(——用——)数(字来测)量;至于(——到了——佛的)像法(与)末法(等时期)之后,(世人)去(——距离——)圣(人——佛——的在世时期),既(——已经——非常久)远(了),(因此,)(世)人(开)始(沉)溺(——执著——)于文字(与义理等有为法),(因此,若想要通过文字之学——经教——来悟入佛道,则)有(像)入海算沙(——海底数沙子——)之困(难的极少数人),(因)而,(现在的世人,)乃漫(——模糊、糊涂——得)不(复)省(——记得——且理)解于一(个且仅一个)真(如)之(本)体。于是(——因此),有祖师(达摩)焉(——于当时——)出(世),直(接)指(示):人(的妄想)心,(因)见(知)‘(诸法所共同包含的本质,是一个且仅一个真如之圆成自)性’(之义理),(而立刻转变)成(法身)佛,(因此,禅宗,)以(‘能够不立生文字等有为法的禅定波罗蜜’),(作)为(十二部经)教(以)外(所)别传(授的法脉)。(因)而,上(等)根(机)——利器——之人,已(经因在)目击(——看见——)于(禅师所)发动(的)容(——表情——与言)语之顷(刻间),而得(知)之(——佛道——)矣。故,云门(宗的禅师),至于(——甚至——)骂佛,而(且),药山(禅师),(甚)至戒(禁世)人不得(能)读(解佛)经,皆(是)此意(——让世人不执著文字与义理等有为法——)也。由是(——因此),(禅师,因离)去佛(经的文字)而谓之(——‘能不立生文字者’——是)禅(定),(并且,)(因)离(去佛经的)义(理)而谓之(——‘能不立生知见者’——是)玄(理——妙谛、禅定)。故,(修)学佛(经的文字与义理)者(——的人),必诋(毁——诽谤——)禅(定),而(忌)讳(佛经的文字与)义(理)者(——的人),亦必宗(崇)玄(理——禅定)。(总之,修学佛经与宗崇禅定等)二家之(门)徒,更相(——互相——认为对方的观念)非(——错误),(然)而,(他们都)不知‘其(——佛经与禅定之间——互)相(作)为(果)用’(之义理)也。(并)且,‘禅(定)’者,(是有为的)六度之一也,(因此,)(回)顾(——回头看),(禅定)岂异于佛(经之有为法)哉?”
03
【序文】
(详细说,我蒋)之奇以为(——认为),禅(定)出(自)于佛(经的文字),而玄(理)出(自佛经的)义(理),(因此,若)不以(——因——执著)佛(经的文字而)废(离)禅(定),不以(——因——执著)玄(理而)废(离佛经的)义(理),则其(——兼修习佛经与禅定),(接)近之(——完美、圆满——)矣。(譬如,)冉求,问(孔子):“(我只要听)闻(一件合于义理的事),斯(——就——应该付)诸(——之于——实)行(吗)?”孔子曰:“(你只要听)闻(一件合于义理的事),斯(——就——应该付)诸(——之于——实)行”。子路(——子由),问(孔子)曰:“(我只要听)闻(一件合于义理的事),斯(——就——应该付)诸(——之于——实)行(吗)?”(孔子)曰:“(你)有父(亲和)兄(弟)在(世),(因此,你)如之何(——怎么——可以不先向)其(——他们、你的父亲与兄弟——请教就直接只要听)闻(一件合于义理的事),斯(——就——实)行之(——此事——呢)?”(由于)“(冉)求也(——助词),(个性)退(缩)”(的缘)故,(孔子鼓励)之(——冉求——)进(取);(由于)“(子)由也(——助词),兼人(——好勇过人)”(的缘)故,(孔子提醒)之(——子由——)退(让)。(因此,孔子的言)说,岂有(恒)常(不变的道理)哉?(就是说,孔子的互相矛盾的言说,只是为了)救其(——冉求与子由的——)偏(错)而已(——罢了)。(同理,)(若修行)人,(因)学(习)佛(经)之敝(——弊病——)至于(——到了——沉)溺经文(或迷)惑句义(的程度),而不(能)体(悟)玄(理——禅定),则(通过)言禅(定)以(——来——)救之(——修学佛经的弊端);(若修行)人,(因)学(习)禅(定)之敝(——弊病——)至于(——到了——)驰(往)空言(——虚妄的言语——或)玩(弄)琦辩(——诡辩——的程度),而不(能)了(知佛经的文字与)义(理),则(通过)言佛(经)以(——来——)救之(——修学禅定的弊端)。(总之,若兼并修学)更相(——互相——)救(偏的佛经与禅定等)二者,而(——则——)佛法完(美——圆满——)矣。
04
【序文】
(往)昔达磨(从)西(方)来(到中国),既(——不仅——)已(经)传(授禅定之)心印于(——给——)二祖(释慧可),(而)且,(达摩向释慧可)云:“吾有四卷(版本的)《楞伽经》,亦用付(——交付、给予——)汝。(此《楞伽经》,)即是(用来印证诸)如来(的)心地(——思想境界——的)要门(——精要法门),(详细说,此经,)令诸众生开(启)、示(显)、悟(解)、(证)入(诸如来所证得的自觉圣智之境界)。”(因此,)此(言——以上达摩的话),亦(阐明):(达摩兼)并传(授)佛(经的文字)与禅(定),而(且),(达摩)俱(交)付玄(理——禅定——)与(佛经的)义(理)也。至(了)五祖(释弘忍),(开)始易(——改——)以(——用——)《金刚经》,(作为所)传授(的心印),故,六祖(释惠能),(听)闻客(人)读《金刚经》(的经文时),而(——便——)问其(——客人——)所从来(的处所)。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往)东(的)五祖山(而)来,……五祖大师,常劝僧(人与)俗(家弟子),但(——只要——修)持《金刚经》,(则)自(己的妄想心因)见(知)‘(诸有为法所共同包含的本质,即是一个且仅一个圆成自)性’(之义理),(而立)即(转变)成(法身)佛矣。”则是(——因此),(修)持《金刚经》者(——的习俗),始于五祖(释弘忍)。故,《金刚(经)》,以(——因——)是(——五祖大师的劝导——而)盛行(——广泛流行——)于世(间),而《楞伽(经)》,遂(——就——开始)无(流)传焉(——于世间)。
05
【序文】
(现)今之(所流)传者(——的四卷《楞伽经》),实(际上),(出)自(太保)公张(安道所)倡(导)之(四卷《楞伽经》)。(详细说,我蒋)之奇,(经)过南都(————今河南商丘一带),亲(自)闻(见太保)公(张安道)说“《楞伽(经)》(的)因缘”。(详细说,一开)始,(太保)公张(安道),自(——本来——担任)三司使(与)翰林学士(等官职),(后来,)出(任)滁(州的太)守。(某)一日,(张安道)入琅琊(山上的一)僧舍,(偶然间)见一(盒放有)经(书的)函(——盒子),发(——打开——函盒)而视之(——里面的经书),乃(是四卷版本的)《楞伽经》也。(张安道)恍然(——突然——感)觉其(——此四卷《楞伽经》——是他自己)前生所书(写)之(经书),(由于)“(此书的)笔画(与手迹)宛然(——非常像——自己)”(的缘故)。(因此,)殆其(——大概——)神先(——对祖先的敬称——达摩祖师),(把此四卷《楞伽经》)受(——传授——给)之(——张安道——的意图),甚明(显)也!
06
【序文】
(我蒋)之奇(听)闻,羊叔子(——羊祜——在他第)五岁时,令(他的)乳母(——奶妈),取(来自己前世)所(玩)弄(的)金环。乳母谓之(——羊叔子——):“汝(羊祜),初(——原先——就)无(含有)是(——这——金环之)物”。(羊)祜,即(亲)自诣(往)邻人(——邻居——)李氏(家)东(面的)垣(——矮墙——处的)桑木(——桑树——)中,探(寻而)得之(——金环)。主人(李氏),惊(讶地对羊祜)曰:“此(金环),(是)吾(已经死)亡(的)儿(子)所(丢)失(的)物也!(你羊祜)云何持(拿而)去?”(羊祜的)乳母,(向邻居李氏)具(体地)言之(——羊叔子亲自找到且拿去金环的因缘)。(因此,我蒋之奇,)知“(羊)祜之前身,为李氏(的儿)子”也。(我蒋之奇又听说,)白乐天(——白居易——)始(——刚——出)生(了)七(个)月,(他的保)姆指“之、无”两字(给白乐天看),(白乐天总是能区分出之两字的字形,)虽(——即使——)试(验)数百(次),(也)不(出现)差(错)。(白乐天在他第)九岁(时),(便)谙识(——练达、熟悉通达——)声律(——诗的音韵节奏)。(总之,)史氏(——史官——)以为(——认为):(白乐天,)于才章(——文才——方面的造诣),笃(——深厚)。(因此,我将之奇,知)“盖(——大概——白乐天的)天禀(——天生的资质),(导致他的文才造诣深厚)”。
07
【序文】
然而,(白)乐天固(然)自(己)以(为——认为)“(由于他自己)宿习(——前世具有的习性——)之(因)缘(而导致文才造诣深厚)”矣,(详细说,)人之以(——因——)是(——这——独)一(的)、(不生)不灭(的)真(如)之(体)性而于天地之间(轮回)死生——去来。其(——轮回生死的次数),为世数(——世系的辈数、世代继承的辈分之数)。虽(——即使——)以折(尽)天下之草木,(作)为(能够计数的)筹箸(——竹筹与筷子——之工具),(也)不能算(清楚)之(——世数、轮回生灭的次数——)矣。然(而),(绝大多数世人的)神识(——染污的第八识),以(——因——长劫地)沦(陷)于(轮回)死生(之苦海里),(而)疲耗(——困顿损耗——得)不能复记(起前世),惟(——只有——像白乐天一样极少数的)圆明(——智慧圆满——得)不(再昏)昧之人,(才能)知焉(——于前世)。(圆明的人,)有(——包括——)如(——犹如、好像——太保)公张(安道之类的人)。(详细说,张安道,)以(——凭——他自己的)高文大册(——经典性著作——而)再(次——第二次——考)中制举(——制科——之考试),(然后,被)登(——中选、入选——为)侍从(之职位)。(张安道,)秉钧轴(——执掌政权),出入朝廷(——做官),逾(——超过——)四十年。(张安道的)风烈(——风操、风范操守——与)事业(——个人的成就),(传)播(到所有)人(的)耳目(里)。(是)则(——因此),(我蒋之奇,知):其(——张安道的——)前身,尝(——曾经——)为大(有德的)善知识(——能教导正道的好人),无(有)足(——值得——怀)疑者(——的地方)。其(——张安道——之所以)能记忆(起)前世(书写四卷《楞伽经》)之事,岂不谓(——难道不——)信(——确实——由于)然(——他自己圆明的智慧——之因缘)哉?故,(张安道,)因新(——刚开始——)读(四卷)《楞伽经》,而记(起)其(——自己前世书写四卷《楞伽经》的——)因缘。
(我蒋之奇)于(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的开)端,(所)云(——说)
(北宋朝的)朝议大夫、龙图阁(的)直(学士)、权(——实际担任——)江、淮、荆、浙等路(的)盐、矾(的)制置(——专卖——使)兼(任)副发运使、(官阶是)上护军(——正三品)、赐(——配带——)紫金鱼袋(的)蒋之奇(——字颖叔),(所)撰(写)
01
【序文】
(我蒋)之奇,尝(——曾经——因)难读(懂四卷版本的)《楞伽经》(的义理而感到)苦(困),又,难得善本(——校勘后的古籍)。(但是,后来,苏轼)会(见在)南都(——今河南商丘一带——的)致政(——辞退——了)太子太保(之官职的)张公(安道),(张安道托付苏轼,刊印且布)施此(四卷楞伽)经(到江淮地带里),(因)而,(四川)眉山(的)苏子瞻(——苏轼),(亲自)为(此四卷楞伽经),书(写经文),而(且),(令善工)刻之(——苏轼所写的四卷楞伽经经文——到雕)版(——底板),以(此底板作)为金山(寺的)常住(物——经常供给僧人受用的物品)。金山(寺的)长老佛印大师——(释)了元(、苏轼的朋友),持(拿此四卷楞伽经),以(——来——)见寄(——寄给我)。
02
【序文】
(我蒋)之奇,为(——向——)之(——释了元——)言曰:“佛所说之经(教),总(共分成)十二部,而(且),其(——十二部佛经的卷数),多至于五千卷。方(——在——)其(——佛的——)正法流行(——流通——)之时(期),(世)人(里)有(因)闻(解)半(句)偈(言或)得(知)一句(经文)而悟入(佛道)者(——的人),盖(——恐怕——)不可为(——用——)数(字来测)量;至于(——到了——佛的)像法(与)末法(等时期)之后,(世人)去(——距离——)圣(人——佛——的在世时期),既(——已经——非常久)远(了),(因此,)(世)人(开)始(沉)溺(——执著——)于文字(与义理等有为法),(因此,若想要通过文字之学——经教——来悟入佛道,则)有(像)入海算沙(——海底数沙子——)之困(难的极少数人),(因)而,(现在的世人,)乃漫(——模糊、糊涂——得)不(复)省(——记得——且理)解于一(个且仅一个)真(如)之(本)体。于是(——因此),有祖师(达摩)焉(——于当时——)出(世),直(接)指(示):人(的妄想)心,(因)见(知)‘(诸法所共同包含的本质,是一个且仅一个真如之圆成自)性’(之义理),(而立刻转变)成(法身)佛,(因此,禅宗,)以(‘能够不立生文字等有为法的禅定波罗蜜’),(作)为(十二部经)教(以)外(所)别传(授的法脉)。(因)而,上(等)根(机)——利器——之人,已(经因在)目击(——看见——)于(禅师所)发动(的)容(——表情——与言)语之顷(刻间),而得(知)之(——佛道——)矣。故,云门(宗的禅师),至于(——甚至——)骂佛,而(且),药山(禅师),(甚)至戒(禁世)人不得(能)读(解佛)经,皆(是)此意(——让世人不执著文字与义理等有为法——)也。由是(——因此),(禅师,因离)去佛(经的文字)而谓之(——‘能不立生文字者’——是)禅(定),(并且,)(因)离(去佛经的)义(理)而谓之(——‘能不立生知见者’——是)玄(理——妙谛、禅定)。故,(修)学佛(经的文字与义理)者(——的人),必诋(毁——诽谤——)禅(定),而(忌)讳(佛经的文字与)义(理)者(——的人),亦必宗(崇)玄(理——禅定)。(总之,修学佛经与宗崇禅定等)二家之(门)徒,更相(——互相——认为对方的观念)非(——错误),(然)而,(他们都)不知‘其(——佛经与禅定之间——互)相(作)为(果)用’(之义理)也。(并)且,‘禅(定)’者,(是有为的)六度之一也,(因此,)(回)顾(——回头看),(禅定)岂异于佛(经之有为法)哉?”
03
【序文】
(详细说,我蒋)之奇以为(——认为),禅(定)出(自)于佛(经的文字),而玄(理)出(自佛经的)义(理),(因此,若)不以(——因——执著)佛(经的文字而)废(离)禅(定),不以(——因——执著)玄(理而)废(离佛经的)义(理),则其(——兼修习佛经与禅定),(接)近之(——完美、圆满——)矣。(譬如,)冉求,问(孔子):“(我只要听)闻(一件合于义理的事),斯(——就——应该付)诸(——之于——实)行(吗)?”孔子曰:“(你只要听)闻(一件合于义理的事),斯(——就——应该付)诸(——之于——实)行”。子路(——子由),问(孔子)曰:“(我只要听)闻(一件合于义理的事),斯(——就——应该付)诸(——之于——实)行(吗)?”(孔子)曰:“(你)有父(亲和)兄(弟)在(世),(因此,你)如之何(——怎么——可以不先向)其(——他们、你的父亲与兄弟——请教就直接只要听)闻(一件合于义理的事),斯(——就——实)行之(——此事——呢)?”(由于)“(冉)求也(——助词),(个性)退(缩)”(的缘)故,(孔子鼓励)之(——冉求——)进(取);(由于)“(子)由也(——助词),兼人(——好勇过人)”(的缘)故,(孔子提醒)之(——子由——)退(让)。(因此,孔子的言)说,岂有(恒)常(不变的道理)哉?(就是说,孔子的互相矛盾的言说,只是为了)救其(——冉求与子由的——)偏(错)而已(——罢了)。(同理,)(若修行)人,(因)学(习)佛(经)之敝(——弊病——)至于(——到了——沉)溺经文(或迷)惑句义(的程度),而不(能)体(悟)玄(理——禅定),则(通过)言禅(定)以(——来——)救之(——修学佛经的弊端);(若修行)人,(因)学(习)禅(定)之敝(——弊病——)至于(——到了——)驰(往)空言(——虚妄的言语——或)玩(弄)琦辩(——诡辩——的程度),而不(能)了(知佛经的文字与)义(理),则(通过)言佛(经)以(——来——)救之(——修学禅定的弊端)。(总之,若兼并修学)更相(——互相——)救(偏的佛经与禅定等)二者,而(——则——)佛法完(美——圆满——)矣。
04
【序文】
(往)昔达磨(从)西(方)来(到中国),既(——不仅——)已(经)传(授禅定之)心印于(——给——)二祖(释慧可),(而)且,(达摩向释慧可)云:“吾有四卷(版本的)《楞伽经》,亦用付(——交付、给予——)汝。(此《楞伽经》,)即是(用来印证诸)如来(的)心地(——思想境界——的)要门(——精要法门),(详细说,此经,)令诸众生开(启)、示(显)、悟(解)、(证)入(诸如来所证得的自觉圣智之境界)。”(因此,)此(言——以上达摩的话),亦(阐明):(达摩兼)并传(授)佛(经的文字)与禅(定),而(且),(达摩)俱(交)付玄(理——禅定——)与(佛经的)义(理)也。至(了)五祖(释弘忍),(开)始易(——改——)以(——用——)《金刚经》,(作为所)传授(的心印),故,六祖(释惠能),(听)闻客(人)读《金刚经》(的经文时),而(——便——)问其(——客人——)所从来(的处所)。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往)东(的)五祖山(而)来,……五祖大师,常劝僧(人与)俗(家弟子),但(——只要——修)持《金刚经》,(则)自(己的妄想心因)见(知)‘(诸有为法所共同包含的本质,即是一个且仅一个圆成自)性’(之义理),(而立)即(转变)成(法身)佛矣。”则是(——因此),(修)持《金刚经》者(——的习俗),始于五祖(释弘忍)。故,《金刚(经)》,以(——因——)是(——五祖大师的劝导——而)盛行(——广泛流行——)于世(间),而《楞伽(经)》,遂(——就——开始)无(流)传焉(——于世间)。
05
【序文】
(现)今之(所流)传者(——的四卷《楞伽经》),实(际上),(出)自(太保)公张(安道所)倡(导)之(四卷《楞伽经》)。(详细说,我蒋)之奇,(经)过南都(————今河南商丘一带),亲(自)闻(见太保)公(张安道)说“《楞伽(经)》(的)因缘”。(详细说,一开)始,(太保)公张(安道),自(——本来——担任)三司使(与)翰林学士(等官职),(后来,)出(任)滁(州的太)守。(某)一日,(张安道)入琅琊(山上的一)僧舍,(偶然间)见一(盒放有)经(书的)函(——盒子),发(——打开——函盒)而视之(——里面的经书),乃(是四卷版本的)《楞伽经》也。(张安道)恍然(——突然——感)觉其(——此四卷《楞伽经》——是他自己)前生所书(写)之(经书),(由于)“(此书的)笔画(与手迹)宛然(——非常像——自己)”(的缘故)。(因此,)殆其(——大概——)神先(——对祖先的敬称——达摩祖师),(把此四卷《楞伽经》)受(——传授——给)之(——张安道——的意图),甚明(显)也!
06
【序文】
(我蒋)之奇(听)闻,羊叔子(——羊祜——在他第)五岁时,令(他的)乳母(——奶妈),取(来自己前世)所(玩)弄(的)金环。乳母谓之(——羊叔子——):“汝(羊祜),初(——原先——就)无(含有)是(——这——金环之)物”。(羊)祜,即(亲)自诣(往)邻人(——邻居——)李氏(家)东(面的)垣(——矮墙——处的)桑木(——桑树——)中,探(寻而)得之(——金环)。主人(李氏),惊(讶地对羊祜)曰:“此(金环),(是)吾(已经死)亡(的)儿(子)所(丢)失(的)物也!(你羊祜)云何持(拿而)去?”(羊祜的)乳母,(向邻居李氏)具(体地)言之(——羊叔子亲自找到且拿去金环的因缘)。(因此,我蒋之奇,)知“(羊)祜之前身,为李氏(的儿)子”也。(我蒋之奇又听说,)白乐天(——白居易——)始(——刚——出)生(了)七(个)月,(他的保)姆指“之、无”两字(给白乐天看),(白乐天总是能区分出之两字的字形,)虽(——即使——)试(验)数百(次),(也)不(出现)差(错)。(白乐天在他第)九岁(时),(便)谙识(——练达、熟悉通达——)声律(——诗的音韵节奏)。(总之,)史氏(——史官——)以为(——认为):(白乐天,)于才章(——文才——方面的造诣),笃(——深厚)。(因此,我将之奇,知)“盖(——大概——白乐天的)天禀(——天生的资质),(导致他的文才造诣深厚)”。
07
【序文】
然而,(白)乐天固(然)自(己)以(为——认为)“(由于他自己)宿习(——前世具有的习性——)之(因)缘(而导致文才造诣深厚)”矣,(详细说,)人之以(——因——)是(——这——独)一(的)、(不生)不灭(的)真(如)之(体)性而于天地之间(轮回)死生——去来。其(——轮回生死的次数),为世数(——世系的辈数、世代继承的辈分之数)。虽(——即使——)以折(尽)天下之草木,(作)为(能够计数的)筹箸(——竹筹与筷子——之工具),(也)不能算(清楚)之(——世数、轮回生灭的次数——)矣。然(而),(绝大多数世人的)神识(——染污的第八识),以(——因——长劫地)沦(陷)于(轮回)死生(之苦海里),(而)疲耗(——困顿损耗——得)不能复记(起前世),惟(——只有——像白乐天一样极少数的)圆明(——智慧圆满——得)不(再昏)昧之人,(才能)知焉(——于前世)。(圆明的人,)有(——包括——)如(——犹如、好像——太保)公张(安道之类的人)。(详细说,张安道,)以(——凭——他自己的)高文大册(——经典性著作——而)再(次——第二次——考)中制举(——制科——之考试),(然后,被)登(——中选、入选——为)侍从(之职位)。(张安道,)秉钧轴(——执掌政权),出入朝廷(——做官),逾(——超过——)四十年。(张安道的)风烈(——风操、风范操守——与)事业(——个人的成就),(传)播(到所有)人(的)耳目(里)。(是)则(——因此),(我蒋之奇,知):其(——张安道的——)前身,尝(——曾经——)为大(有德的)善知识(——能教导正道的好人),无(有)足(——值得——怀)疑者(——的地方)。其(——张安道——之所以)能记忆(起)前世(书写四卷《楞伽经》)之事,岂不谓(——难道不——)信(——确实——由于)然(——他自己圆明的智慧——之因缘)哉?故,(张安道,)因新(——刚开始——)读(四卷)《楞伽经》,而记(起)其(——自己前世书写四卷《楞伽经》的——)因缘。
(我蒋之奇)于(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的开)端,(所)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