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四卷)《楞伽经》(的)后(端的跋文)
(原先担任)朝奉郎、(现在)新差(——刚被分配到——)知“登州、军州”(事)兼管“(登州与军州)内(的)劝农(——督促农业生产)”事、(官阶是)骑都尉(——从五品),借绯(——特许服大红色——官袍的)苏轼,(所)书
01
【跋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包含:)先(前的诸)佛所说(的)微妙(的)第一真实——了——义,故,(结集佛经的人——阿难,)谓之(——四卷《楞伽经》——为)《(一切)佛语心品》。祖师达磨,以(——把——禅定之法脉交)付(给)二祖(释慧可的同时),曰:“吾观(察)‘震旦(——中国的古称——里的)所有经教,惟(有)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可(以)以(——用来——)印(证修行人的)心(地——思想境界)’,(因此,)祖祖(——每一个祖师),(应该)以(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为(互)相(传)授(的)心法”。
02
【跋文】
(佛学的《楞伽经》,譬)如医(学)之《难经(——黄帝八十一难)》,句句(——每一句——),皆(含幽渺的义)理,字字(——每一字),皆(含精妙的佛)法。(若)后世(的读者),(能够通)达(四卷《楞伽经》所包含的)神而明之(——玄妙的义理——)者(——的话),(则既可以)如“盘(游)走(在)珠(下)”,(也可以)如“珠(游)走(在)盘(上)”,无不可(改动经文上下)者(——的语序)。(但是,)若(有人),(因自己生)出新(的主观)意(解),而(废)弃旧(的经典之)学,(就是说,)以为(——认为——修学经典)无用,(则这人,)非(是)愚(痴得)无知(的人),则(是——就是——)狂(妄得骄傲的人)而已。
03
【跋文】
(然而,)近岁(——最近几年——的)学者,(要么)各(自)宗(崇)其(——自己的——宗)师。(要么)务从(——致力于——)简便(之原则),(例如,若自己)得(解了佛经里的某)一句(子或)一偈(言),(则)自(己)谓(——说——自己)了证(了禅机——禅定之玄理),(因此,)至使(——致使——)妇人(与)孺子,(都)抵掌(——拍掌——且)嬉笑“(他们互相)争谈(自己所获得的)禅(定之喜)悦”。(要么,)高(等)者(——的学者),为名(而谈禅),下(等)者(——的学者),为利(而谈禅)。(要么其)余(的)末流(——底层——之)波(——辈),无所不至(——没有谁不知道——禅定之“名相”),(因)而,佛法,微(——衰落——)矣!
04
【跋文】
譬如(现今的)俚俗(——粗野庸俗——的)医师,不由(——根据——)经(学或)论(学),直(接)授(予没有根据的)药方,以(——给——)之(——病人——)疗病,非不(有疗效)——或(——有时——)中(——有效果),(然而,)至于遇(到大)病(的情况),(理解经论学的医师,)辄(——就——)应(该)悬(——立刻——诊)断死生,(因此,现今俚俗的医师,)则与古(代能了)知经学(与论学的)者(——的医师),不可同日(而)语矣!(因此,若现在的)世人,徒(——仅——)见“其(——没根据的药方——)有一至(——一得、一点疗效——)之功,或(者),(某些医疗技术)于(——比——)古人(更便)捷”,因(此),谓“(即使)不学《难经》(等经典)而(——也——)可(疗病)”,(则)岂不(错)误哉?
05
【跋文】
(另外,)《楞伽(经)》(的)义趣(——意义与旨趣),幽眇(——幽渺、精深微妙),(并且,)文字简古,(因此,)读者,或(——尚且——)不能(到达断)句(——加标点符号——的程度),而(——更——何)况(到达因)遗(忘)文(字之形)以(——而——)得(知)义(理之体),(因遗)忘(句)义(之形式)以(——而——)了(知)“(自)心(现量)”(之主旨)者(——的境界——)乎?(因此,)此(——以上这两点楞伽经的特点),(是)其(——楞伽经——之)所以于(——被——)世(人所)寂寥(——漠视、不关心),(甚至)几(乎被)废(弃)而(——却——)仅存(在于极少数人手里的原因)也。
06
【跋文】
太子太保公张安道——乐全(居士),以(——因——发“普遍地济度众生”之)广大心(愿),(而)得(生)清净(的、圆满的)觉(性)。(详细说,张安道,在北宋)庆历(年)中,尝(——曾经——作)为滁州(的太守之官员时),至(琅琊山上的)一僧舍,偶(然间)见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入手(时),恍然(——忽然——)如获(得)旧物;开卷(阅读)未终(结),(就)冰解(——消除——)夙(——过去的——的)障(——疑碍);细视(经文文字的)笔画(与)手迹,宛然(——非常像——自己);悲喜(得)太息(——叹息),从是(——从此——)悟入(楞伽经的义理)。(张安道,)常以(——用——楞伽)经(经)首(大慧的)四(句)偈(言),(来)发明(——解释——楞伽经的)心要(——核心要点)。
07
【跋文】
(我苏)轼,游(入——出入——)于(太保)公(张安道)之(府)门,(已经)三十年矣!今年(——北宋元丰年第八年——第)二月,(我苏轼,经)过南都(——今河南商丘一带),于(张安道的)私第(——官员私人所置的住所),(拜)见(太保)公(张安道)。(太保)公(张安道当)时(的)年(龄),(是第)七十九(岁),(他的)幻(想——妄想心),都灭尽,(他的)惠(——同“慧”——)光,浑圆(——圆满)。(然)而,(我苏)轼(自己),亦于(——因——长期)忧患(——忧虑——而变)老,(并且,我也像张安道一样,我的)百念(——种种妄想),(都)灰冷(——消失——了)。(因此,太保)公(张安道),以为(——认为——)“(灭尽诸妄念,是)可教(授《楞伽经》义理)者(——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因此,张安道,)乃(教)授此(四卷楞伽)经(给我苏轼)。(并)且,(张安道,)以(——用——)三十万钱,使(——委托——我苏轼),(刊)印(且布)施于江淮(地带)间。(然)而,(润州)金山(寺的)长老佛印大师——释了元(、苏轼的朋友),(向我苏轼)曰:“(用三十万钱来刊)印(且布)施(的楞伽经的数量),有(穷)尽(的时候),(但是,)若书(写经文)而(后)刻之(——经文——在雕版上),则(此楞伽经的数量)无(穷)尽。”(因此,我苏)轼,乃为(四卷楞伽经)书(写)之(——经文),而(后),(释了)元,使(——委托——)其(——他自己的——)侍者(——随时侍候主人的人),晓(——明白——以上“刻楞伽经经文到雕版”之)机(——重要的事情),(并且,)走(——前往——杭州的)钱塘,(要)求善工(——高手),刻之(——四卷楞伽经经文——到雕)版(——底板——上),遂(——于是),(释了元,)以(——把——以上若干底板),(作)为金山(寺的)常住(物——经常供给僧人受用的物品)。
(北宋)元丰(年第)八年(第)九月(第)九日
(原先担任)朝奉郎、(现在)新差(——刚被分配到——)知“登州、军州”(事)兼管“(登州与军州)内(的)劝农(——督促农业生产)”事、(官阶是)骑都尉(——从五品),借绯(——特许服大红色——官袍的)苏轼,(所)书
01
【跋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包含:)先(前的诸)佛所说(的)微妙(的)第一真实——了——义,故,(结集佛经的人——阿难,)谓之(——四卷《楞伽经》——为)《(一切)佛语心品》。祖师达磨,以(——把——禅定之法脉交)付(给)二祖(释慧可的同时),曰:“吾观(察)‘震旦(——中国的古称——里的)所有经教,惟(有)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可(以)以(——用来——)印(证修行人的)心(地——思想境界)’,(因此,)祖祖(——每一个祖师),(应该)以(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为(互)相(传)授(的)心法”。
02
【跋文】
(佛学的《楞伽经》,譬)如医(学)之《难经(——黄帝八十一难)》,句句(——每一句——),皆(含幽渺的义)理,字字(——每一字),皆(含精妙的佛)法。(若)后世(的读者),(能够通)达(四卷《楞伽经》所包含的)神而明之(——玄妙的义理——)者(——的话),(则既可以)如“盘(游)走(在)珠(下)”,(也可以)如“珠(游)走(在)盘(上)”,无不可(改动经文上下)者(——的语序)。(但是,)若(有人),(因自己生)出新(的主观)意(解),而(废)弃旧(的经典之)学,(就是说,)以为(——认为——修学经典)无用,(则这人,)非(是)愚(痴得)无知(的人),则(是——就是——)狂(妄得骄傲的人)而已。
03
【跋文】
(然而,)近岁(——最近几年——的)学者,(要么)各(自)宗(崇)其(——自己的——宗)师。(要么)务从(——致力于——)简便(之原则),(例如,若自己)得(解了佛经里的某)一句(子或)一偈(言),(则)自(己)谓(——说——自己)了证(了禅机——禅定之玄理),(因此,)至使(——致使——)妇人(与)孺子,(都)抵掌(——拍掌——且)嬉笑“(他们互相)争谈(自己所获得的)禅(定之喜)悦”。(要么,)高(等)者(——的学者),为名(而谈禅),下(等)者(——的学者),为利(而谈禅)。(要么其)余(的)末流(——底层——之)波(——辈),无所不至(——没有谁不知道——禅定之“名相”),(因)而,佛法,微(——衰落——)矣!
04
【跋文】
譬如(现今的)俚俗(——粗野庸俗——的)医师,不由(——根据——)经(学或)论(学),直(接)授(予没有根据的)药方,以(——给——)之(——病人——)疗病,非不(有疗效)——或(——有时——)中(——有效果),(然而,)至于遇(到大)病(的情况),(理解经论学的医师,)辄(——就——)应(该)悬(——立刻——诊)断死生,(因此,现今俚俗的医师,)则与古(代能了)知经学(与论学的)者(——的医师),不可同日(而)语矣!(因此,若现在的)世人,徒(——仅——)见“其(——没根据的药方——)有一至(——一得、一点疗效——)之功,或(者),(某些医疗技术)于(——比——)古人(更便)捷”,因(此),谓“(即使)不学《难经》(等经典)而(——也——)可(疗病)”,(则)岂不(错)误哉?
05
【跋文】
(另外,)《楞伽(经)》(的)义趣(——意义与旨趣),幽眇(——幽渺、精深微妙),(并且,)文字简古,(因此,)读者,或(——尚且——)不能(到达断)句(——加标点符号——的程度),而(——更——何)况(到达因)遗(忘)文(字之形)以(——而——)得(知)义(理之体),(因遗)忘(句)义(之形式)以(——而——)了(知)“(自)心(现量)”(之主旨)者(——的境界——)乎?(因此,)此(——以上这两点楞伽经的特点),(是)其(——楞伽经——之)所以于(——被——)世(人所)寂寥(——漠视、不关心),(甚至)几(乎被)废(弃)而(——却——)仅存(在于极少数人手里的原因)也。
06
【跋文】
太子太保公张安道——乐全(居士),以(——因——发“普遍地济度众生”之)广大心(愿),(而)得(生)清净(的、圆满的)觉(性)。(详细说,张安道,在北宋)庆历(年)中,尝(——曾经——作)为滁州(的太守之官员时),至(琅琊山上的)一僧舍,偶(然间)见此(四卷版本的楞伽)经。入手(时),恍然(——忽然——)如获(得)旧物;开卷(阅读)未终(结),(就)冰解(——消除——)夙(——过去的——的)障(——疑碍);细视(经文文字的)笔画(与)手迹,宛然(——非常像——自己);悲喜(得)太息(——叹息),从是(——从此——)悟入(楞伽经的义理)。(张安道,)常以(——用——楞伽)经(经)首(大慧的)四(句)偈(言),(来)发明(——解释——楞伽经的)心要(——核心要点)。
07
【跋文】
(我苏)轼,游(入——出入——)于(太保)公(张安道)之(府)门,(已经)三十年矣!今年(——北宋元丰年第八年——第)二月,(我苏轼,经)过南都(——今河南商丘一带),于(张安道的)私第(——官员私人所置的住所),(拜)见(太保)公(张安道)。(太保)公(张安道当)时(的)年(龄),(是第)七十九(岁),(他的)幻(想——妄想心),都灭尽,(他的)惠(——同“慧”——)光,浑圆(——圆满)。(然)而,(我苏)轼(自己),亦于(——因——长期)忧患(——忧虑——而变)老,(并且,我也像张安道一样,我的)百念(——种种妄想),(都)灰冷(——消失——了)。(因此,太保)公(张安道),以为(——认为——)“(灭尽诸妄念,是)可教(授《楞伽经》义理)者(——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因此,张安道,)乃(教)授此(四卷楞伽)经(给我苏轼)。(并)且,(张安道,)以(——用——)三十万钱,使(——委托——我苏轼),(刊)印(且布)施于江淮(地带)间。(然)而,(润州)金山(寺的)长老佛印大师——释了元(、苏轼的朋友),(向我苏轼)曰:“(用三十万钱来刊)印(且布)施(的楞伽经的数量),有(穷)尽(的时候),(但是,)若书(写经文)而(后)刻之(——经文——在雕版上),则(此楞伽经的数量)无(穷)尽。”(因此,我苏)轼,乃为(四卷楞伽经)书(写)之(——经文),而(后),(释了)元,使(——委托——)其(——他自己的——)侍者(——随时侍候主人的人),晓(——明白——以上“刻楞伽经经文到雕版”之)机(——重要的事情),(并且,)走(——前往——杭州的)钱塘,(要)求善工(——高手),刻之(——四卷楞伽经经文——到雕)版(——底板——上),遂(——于是),(释了元,)以(——把——以上若干底板),(作)为金山(寺的)常住(物——经常供给僧人受用的物品)。
(北宋)元丰(年第)八年(第)九月(第)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