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吧 关注:153,844贴子:1,418,021
  • 3回复贴,共1

驳“央视笑傲江湖歌曲和徐克电影里《沧海一声笑》的对照分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过了“央视笑傲江湖歌曲和徐克电影里《沧海一声笑》的对照分析”这个帖子之后,我的感觉是:
这篇帖子的作者如果多看几遍笑傲江湖就不会写出这么弱智的文章了。
央视版的天地作合活生生地把笑傲江湖之曲改成了心怀天下知音难觅,
顶多勉强抓住了半个“傲”字。
官气和雅气太重,而没有丝毫的江湖豪气,说是笑傲江湖之曲,我看是高山流水之曲还差不多。
说到符合原著,黄沾版的沧海一声笑最符合笑傲江湖之曲的描述。
首先是雅俗问题,
原著中的笑傲江湖之曲就连进到王元霸一家这种俗到骨子里、满身铜臭味的人都听得如痴如醉,很显然原著的笑傲江湖之曲是雅俗共赏之作,
那么问题很好回答了,央视版很明显是走阳春白雪路线的,与原著不和。
而阳春白雪真的高于下里巴人么?
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就可知一二了,无论是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里面优秀的作品在当时全是下里巴人所爱传唱的,比如诗经中艺术水准最高的国风还有乐府,都是各地传唱的民谣,白居易写出自己的新诗后要交给老婆婆看,老婆婆能了解体会才往外发表,宋代词人纷纷以歌女传唱自己的词为荣,元曲本就是面向市井小民的。
最简单的对比就是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
若论阳春白雪,颂》雅》风
但是轮到艺术成就却是完全反过来的风》雅》颂。
因此沧海一声笑的所谓的“俗”真的比天地作合反复强调的“雅”水准低么?不见得!


IP属地:广东1楼2010-10-16 02:19回复
    最后就是根据《广陵散》间接判断笑傲江湖之曲的创作思想问题。
    广陵散知名演奏者是嵇康,嵇康在临刑前演奏的最后一曲也是广陵散,笑傲江湖之曲中琴的部分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广陵散,因此了解嵇康这个人,对于了解整个笑傲江湖之曲的思想很有帮助。
    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魏晋士人的代表人物,秉承着老庄的思想。
    魏晋士人的特点就是背弃礼法,蔑视名教,表现自我,风韵独标,行为上的率真放诞,我行我素,只在乎性情的舒展,而不以礼教伦常为然。
    那么现在就可以看出,《天地作合》中的“执节者歌”、“求大道以弭兵”“凌万物而超脱”这三句与魏晋士人的风格格格不入。
    “执节者歌”中的节,虽然有乐器的意思,但是与“歌”字矛盾,结合上下文,比较恰当的解释只有气节、节操。与背弃礼法,蔑视名教的思想相悖。
    “求大道以弭兵”与老庄思想南辕北辙,这段歌词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
    老子的思想是“清静无为”,“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而庄子更是直接有原话应对这句歌词“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可见无论老还是庄,都不会去求什么大道来平息江湖纷争,而只会隐居躲避不掺和。
    “凌万物而超脱”这句看似和老庄思想十分合拍,但是“凌”这个字太强,不符合老庄的道法自然,庄子更是说过“齐一万物,莫强分别”的话,可见这句也不怎么符合。
    所以《天地作合》与嵇康的思想体系差异太大,嵇康在临死之前特地弹奏《广陵散》,可见《广陵散》是很符合嵇康的想法的。
    笑傲江湖之曲虽然不等于《广陵散》,但是创作思想上肯定存在着传承联系,
    而沧海一声笑就完全符合老庄体系,像“涛浪淘尽红尘俗事几多骄”“谁负谁胜出天知晓”这两句就是很好的例子,既然“涛浪淘尽红尘俗事”、“谁负谁胜出天知晓”那么就不去争,放手逍遥,“浮沉随浪只记今朝”,和庄子著名的“相濡与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还有“乌龟论”的思想完全符合,也符合老子的无为。
    同样这两句也很符合笑傲江湖的剧情,像左冷禅在万般具备的情况下却被岳不群击败失去一切,任我行智计百出正要一统武林之时却灯尽油枯,东方不败在篡取日月神教教主之位后却因为葵花宝典自囚于花圃闺房之中等。
    


    IP属地:广东3楼2010-10-16 02:27
    回复
      2025-07-31 08:32: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次是音调描述和意境符合的问题,
      音调符合上,沧海一声笑的箫声和原作中任盈盈演奏萧的部分几乎完全符合,: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
      至于意境,这点不用怎么多说,我贴点原文大家一看即知:
      “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这婆婆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沸的激奋】。”
      “过了一会,琴声也转柔和,两音忽高忽低,蓦地里琴韵箫声陡变,便如有七八具瑶琴、七八支洞箫同时在奏乐一般。琴箫之声虽然极尽繁复变幻,每个声音却又【抑扬顿挫】,悦耳动心。令狐冲只听得【血脉贲张】,忍不住便要站起身来,又听了一会,琴箫之声又是一变,箫声变了主调,那七弦琴只是玎玎珰珰的伴奏,但箫声却愈来愈高。”
      请问央视版表现出了上面这种【血脉贲张】,【抑扬顿挫】,【热血如沸的激奋】的意境了么?
      


      IP属地:广东6楼2010-10-16 02:31
      回复
        歌最重要的就是旋律和节奏。
        一首歌要好听首先曲就要好,然后就是看演唱者的功底与发挥,之后是歌词的押韵,最后才是歌词的内涵。
        如果讨论整体成就又或者从歌曲的角度来评价的话,《天地作合》没有任何讨论价值,
        《天地作合》也就是在歌词上故意把古文硬凑到一起来唬一些小白外行而已,性质和某个高考用甲骨文和金文写了几个字的满分作文一样。


        IP属地:广东10楼2010-10-16 09: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