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数据可以看出,学校人才断层的时间主要出现在2000年-2020年,这20年间学校培养的人才太少,导致出现学校自行培养的本硕博无人扛大旗的现象,至少博士需要到外校读后回来再经过培养才能扛大旗。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2000年前后,高校扩招,加之当时安徽高等教育水平偏低,安徽高质量生源外流现象严重,学校基本上处于达本科线就能上,导致生源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矮子里面出现将军的概率急剧变小。这一现象在安徽的双非学校普遍,人才断层严重,从自然基金的。
2.2002年学校开始招收博士,博士生源质量开始下降,加之高水平博导外流,学校培养博士水平每况愈下,这种情况直到2020年前后,袁校来学校才有一定的改观。加之近亲繁殖,学校培养的博士科研水平也值得担忧,与92培养的博士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
另外,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感受:
1.安徽财经大学因为没有博士点,因祸得福,一定程度上真空了近亲繁殖的空间,近20年来从92学校引进了很多高层次人才(虽然有一部分本硕在安财就读),在社科基金上连续几年都有重大或者重点社科项目,2023年安徽财经大学共获批2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9项(含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5项。该校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创历史新高,较2022年增长73%,立项数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第9位、安徽省高校第3位,2024年安徽财经大学获得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文科最高奖,类似于理工科的三大奖)的一等奖和三等奖,实现了安财该奖项获奖等级的新突破。
2.安徽工业大学,也是因为博士点获批时间较迟、数量较少,形成近亲繁殖的时间较短、空间较小,这一时期在92高校引进了较多的高层次人才,经过几年的沉淀,科研水平一直提高,学校学科内涵建设效果显著,通过这次安工大一次性获批4个博士点,正好验证了判断。
个人认为,合肥校区是学校一块很好的试验田,无历史包袱,无近亲裙带现象,地域优势明显,可以大量吸收本硕博都是92的高层次人才(宁缺毋滥),经过5年左右的沉淀,发展空间广阔,必定有大作为。
1.2000年前后,高校扩招,加之当时安徽高等教育水平偏低,安徽高质量生源外流现象严重,学校基本上处于达本科线就能上,导致生源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矮子里面出现将军的概率急剧变小。这一现象在安徽的双非学校普遍,人才断层严重,从自然基金的。
2.2002年学校开始招收博士,博士生源质量开始下降,加之高水平博导外流,学校培养博士水平每况愈下,这种情况直到2020年前后,袁校来学校才有一定的改观。加之近亲繁殖,学校培养的博士科研水平也值得担忧,与92培养的博士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
另外,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感受:
1.安徽财经大学因为没有博士点,因祸得福,一定程度上真空了近亲繁殖的空间,近20年来从92学校引进了很多高层次人才(虽然有一部分本硕在安财就读),在社科基金上连续几年都有重大或者重点社科项目,2023年安徽财经大学共获批2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9项(含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5项。该校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创历史新高,较2022年增长73%,立项数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第9位、安徽省高校第3位,2024年安徽财经大学获得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文科最高奖,类似于理工科的三大奖)的一等奖和三等奖,实现了安财该奖项获奖等级的新突破。
2.安徽工业大学,也是因为博士点获批时间较迟、数量较少,形成近亲繁殖的时间较短、空间较小,这一时期在92高校引进了较多的高层次人才,经过几年的沉淀,科研水平一直提高,学校学科内涵建设效果显著,通过这次安工大一次性获批4个博士点,正好验证了判断。
个人认为,合肥校区是学校一块很好的试验田,无历史包袱,无近亲裙带现象,地域优势明显,可以大量吸收本硕博都是92的高层次人才(宁缺毋滥),经过5年左右的沉淀,发展空间广阔,必定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