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怀强吧 关注:17贴子:306
  • 0回复贴,共1

【上海戏剧学院80周年】专访宋怀强:中国校园大师剧的开拓之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海戏剧学院80周年】专访宋怀强:中国校园大师剧的开拓之路

在中国戏剧界,宋怀强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和歌唱家,更是一位教育家和戏剧开拓者。他的职业生涯跨越音乐剧、歌剧、话剧和校园大师剧,尤其在中国高校戏剧艺术建设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从2004年的教学实验剧《上海美丽歌谣》,到2012年主演中国科大原创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再到2024年主演《陈灏珠》,他被认为是中国校园大师剧的引领者。
宋怀强教授作为中国著名的小说演播家、歌唱家、主持艺术教育家,他在主持艺术专业语体课程的设计与主导方面,以及在校园大师剧的开拓与实践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从2004年最早的校园大师剧《上海美丽歌谣》开始,到2010年《回响,回想》的创作,以及2008年至2010年期间亲自主演的《弘一法师》、2012年的《鉴真东渡》、2016年的《屈原》、2024年的《陈灏珠》等,全面展现其在艺术教育和戏剧创作中的非凡成就。
一、主持人语体课程即为校园大师剧的初探
主持人语体课程是培养主持人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语境感受”和语感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2002年,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电视艺术学院主持艺术系主任,宋怀强教授在该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宋怀强教授主编了《主持艺术语言》等教材,为主持人语体课程提供了系统的教学参考。该教材涵盖了主持艺术的基本理论、语言表达技巧以及实践训练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他还编著了《普通话简明轻重格式词典》,填补了中国语言文字教学中轻重格式的学术空白,同时也为艺术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宋怀强教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他强调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自信心。特别是,他在语言教学课程中开创了《语体节目创作》这一新课程,成为全国领先的新课型,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宋怀强教授积极搭建各类实践平台,如校内外主持人大赛、教师节情境表演等,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他还组织了“语体盛宴沟通无限”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参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校园大师剧的开拓与实践
校园大师剧是一种以历史人物或文化名人为主角,通过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展现大师在面对危机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领导力的剧目。这种剧目形式庄重、典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宋怀强教授在校园大师剧的开拓与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实大师剧这个名称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当时人们对大学现状所说的一句牢骚话“有大楼,没大师”的启发而来。而这句话原话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出自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1931年12月3日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发表了一篇演讲,这句话成为了他演讲中最著名的一句话。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坊间流传着另外一句话“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因而产生了“两弹一星”的称号。前后两句话同时造就了“校园大师剧”和“共和国脊梁”的两种艺术宣传的演绎样式。而宋怀强教授都在其中。
1. 《上海美丽歌谣》的探索
在主持人语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宋怀强教授意识到,将戏剧元素融入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因此,2004年他策划并主导了校园大师剧的雏形《上海美丽歌谣》的创作与演出。该剧以上海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展现了上海的杰出人物和社会变迁。展演由主持艺术系系主任宋怀强导演,以“上海美丽歌谣”诗体情景剧为主要表现形式,用“情景表演与歌队”相结合的形式,分为五个章节,讲述了五个感动上海千万人的美丽真实的故事。这不仅丰富了主持人语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成为每届学生必演的经典剧目,也为校园大师剧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2. 《回响,回想》的创作
在《上海美丽歌谣》取得成功后,2010年宋怀强教授继续探索校园大师剧的可能性,他带领学生创作了《回响,回想》。6月27日至29日,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朗诵诗剧《回响,回想》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隆重上演。这台演出是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创办的大型朗诵剧。剧本紧紧围绕中国一百七十余年近代历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声音”,通过历史声音的回响,回想历史的声音,带领观众共同回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和抗争,回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反帝反封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该剧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现形式,深入探讨了人类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激发了观众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部剧,更是把情景朗诵的领诵、独诵、对诵、群诵的形式演绎到了极致。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演和创作能力,也深化了对社会变革和人生意义的理解。
3. 主演《弘一法师》《鉴真东渡》《屈原》
除了指导学生创作和演出校园大师剧,宋怀强教授还亲自参与表演,主演了《弘一法师》《鉴真东渡》和《屈原》等。在《弘一法师》中,他深入刻画了弘一法师从著名艺术家到一代高僧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其内心的挣扎与超越。在《鉴真东渡》中,他生动再现了鉴真大师不畏艰险、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的壮举。在《屈原》中,他深情演绎了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从流浪于洞庭湖畔的老年回忆倒叙,展开屈原横跨四十年的无悔人生……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宋怀强教授不仅展示了精湛的表演技艺,还将舞台样式创新,也弘扬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016年6月9至12日,新编鼓乐诗剧《屈原》完美谢幕,获得各界观众一致好评。该剧由著名导演胡雪桦担任艺术总监,著名表演艺术家宋怀强教授领衔主演,在端午节的假期中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屈原》演出期间,获得上戏师生的热烈追捧。与此同时,著名戏剧理论家、我校教授曹树钧专程给剧组写来贺信,认为这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艺术精品,并期待上戏能够做出更多的精品剧目。《屈原》在端午首演,将经典文化加以传承,引起很多当代年轻观众的共鸣。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与新文化的交融下熠熠生辉。
4. 《爱在天际》:中国校园大师剧的起点
2012年,宋怀强受邀主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创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饰演科学家郭永怀。这部剧讲述了郭永怀先生毅然归国、参与两弹一星研发,并在关键时刻用生命保护核心机密的故事。作为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名校大师宣传工程中唯一的音乐剧题材剧目,该剧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更是校园戏剧创新的标志。
《爱在天际》是中国科大第一部原创音乐剧,创新地采用了多媒体影像与舞台表演相结合的方式,使戏剧表现更加丰富。宋怀强在剧中不仅以歌声诠释角色,还用细腻的表演展现了郭永怀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2015年9月25日至26日,《爱在天际》在人民大会堂上演,成为“共和国的脊梁”专题演出的一部分,赢得了热烈掌声。这次演出让大师剧的概念更加清晰,也让宋怀强的名字与校园戏剧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科大随后聘请他为客座教授,他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教授演技,还向学生传授戏剧背后的文化精神。
5. 用戏剧点燃信仰之光——《谢晋元》
2024年,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迎来了120周年华诞。在这场意义非凡的校庆大会上,一部震撼人心的校园大师剧——《谢晋元》隆重上演。该剧不仅展现了抗战英雄谢晋元的英勇事迹,更以细腻的戏剧表达,让观众沉浸于那段悲壮而光辉的历史之中。
令人瞩目的是,这部作品是宋怀强工作室与普陀区教育局戏剧思政合作共建的又一部精品力作,由著名戏剧学者、导演宋怀强教授亲自指导。他带领戏剧团队的教师深入校园,与学生演员们并肩作战,在排练的点滴中打磨角色,探索戏剧的深度,使整个创作过程成为一次生动的精神洗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谢晋元的精神世界,宋教授不仅进行了历史背景的讲解,还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剧本,通过戏剧训练激发他们对角色的共鸣。在排练中,宋教授和教师团队反复强调人物的情感细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谢晋元与妻子诀别的场景排练时,整个剧组反复推敲台词与表演方式,力求还原那个年代的真实情感。
“那一刻,我们已经不是学生和老师,而是谢晋元和他的妻子。”一位参演学生感慨道。正是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使得演员们在一次次的打磨中,真正走进了角色的情感深处,最终呈现出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演。
作为校园大师剧的一次成功实践,《谢晋元》的创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戏剧素养,更让他们在排练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英雄精神。“戏剧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塑造一个角色,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宋教授表示。
晋元高级中学作为一所以英雄之名命名的学校,一直以来都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承。此次《谢晋元》的演出,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全体师生的一次精神洗礼。该剧一经上演,便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誉,不少师生在观剧后表示,谢晋元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更加鲜活,英雄精神也在新时代的校园里焕发出新的光芒。据悉,2025年该剧计划在谢晋元诞辰120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于谢晋元家乡广东蕉岭和上海四行仓库旧址巡演。
此次《谢晋元》的成功,不仅彰显了校园戏剧的教育价值,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戏剧作为思政教育载体的独特魅力。在宋怀强教授和教学团队的指导下,晋元学子用舞台点燃信仰之光,让英雄的精神在青春的演绎中薪火相传。
6. 《陈灏珠》:大师剧的终章?
2024年,宋怀强主演的《陈灏珠》,被外界称为“大师剧的终结之作”。陈灏珠是上海中山医院在心血管医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的故事展现了科技创新与人道主义精神的交汇点。宋怀强在剧中用细腻的情感塑造角色,使观众感受到科学家的温度与奉献精神。
宋怀强老师作为医学大师的饰演者,在初期就介入剧本创作,力主颠覆原有的“大师剧”的模式,去掉了他自己沿用多年的“歌队”,重新编剧,改变舞台叙事方式,不要“交代性对白”,不要“独白”,跨时空灵魂自我对话,剧情高潮处只有行动没有台词,不沿用通常高调的谢幕仪式,并和整个团队达成了“通过多媒体与灯光投影的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写意的丰碑’效果,寓意在丰碑上书写陈院士的人生故事,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这位可敬、可学、可亲的大先生的崇高精神”的共识。
尽管有人认为《陈灏珠》标志着大师剧的发展进入尾声,但宋怀强教授认为戏剧不会终结,只会不断演变。大师剧的形式或许会改变,但它的精神会一直延续。
三、校园大师剧的拓展
在《爱在天际》之后,宋怀强继续推动大师剧的发展。他在多所高校指导或出演大师剧作品,将这种戏剧形式推向全国。
除了科技人物,大师剧逐渐涵盖了文化、医学、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例如,他指导的上海体育大学高校剧目《蔡龙云》《兵圣孙武》涉及文学大师、哲学家等,以更全面的方式展现“大师精神”。
宋怀强不仅是演员,更是导演和教育者。他在高校戏剧教学中强调戏剧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通过舞台思考社会问题。他认为,戏剧不仅是表演,更是思想交流的载体。同时宋教授在大师剧的指导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在舞台表演中体现“多维”概念,可以从时间、空间、情境、象征符号和观演关系等方面进行拓展,使台词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表达,而是形成更具立体感、沉浸感、跨越感的舞台呈现。这也再次成为校园戏剧的学术制高点。
宋怀强在戏剧创作和教学中秉持“戏剧为人”的理念。他认为,戏剧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教育方式,一种文化传承的手段。他提倡戏剧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希望通过戏剧让更多人理解历史、科技与文化。他强调,戏剧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引导观众思考,而不仅仅是感官享受。因此,他选择的剧目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如《爱在天际》展现科学家的奉献精神,《陈灏珠》探讨医学伦理与创新。他还推动戏剧与多学科融合,例如将科技、医学、经济等领域的知识融入戏剧表演,使戏剧成为跨学科交流的桥梁。他曾在高校讲座中提到:“戏剧是一种语言,可以讲述任何学科的故事。”
四、校园大师剧的未来
宋怀强教授的艺术人生,是一部充满探索、创新和奉献的传奇。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文化传播者。从主持人语体课程的创新,到校园大师剧的开拓,从个人的舞台实践,到对学生的悉心培养,他始终站在艺术与教育的前沿,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他的努力,使得戏剧教育和主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一代代年轻人通过语言和戏剧,找到了表达自我、传承文化的方式。
宋怀强教授从2004年开始正式探索大师剧,到2024年完成《陈灏珠》,走过了20年的戏剧创新之路。他的努力不仅让大师剧在高校中生根发芽,也为中国校园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虽然“大师剧”作为独立戏剧类别的未来仍存在讨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高校中的实践已深刻影响了戏剧教育和文化传播。宋怀强作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其贡献将长期影响中国戏剧的发展。
“戏剧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正如宋怀强教授所说,戏剧的形式会变,但精神不会消失。未来,宋怀强教授的艺术探索仍将继续。他的精神,将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励着中国戏剧与主持艺术事业的不断前行。


IP属地:上海1楼2025-02-20 14:4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