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世界上有三位十分著名的外交官,由于他们一些特殊的成绩,完全可以称得上“外交家”的称谓。只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并不符合国际间真正的外交惯例,他们取得的一些所谓的“成绩”也大多不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所以只能在外交家三字中打上引号。
我以为,现代史上真正能称得起外交家而不带引号的,唯有周总理一人而已。下面我就说下这三位著名的“外交家”,大家不妨作个有趣的表态,看看谁最牛。排列按就任“外交部长”的年代先后作顺序。
第一,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1938年任纳粹德国外交部长。
他在任期间,最大的功绩就是以外交手段促成纳粹和平吞并奥地利,以及促成了著名的“慕尼黑协议”,对后来纳粹发动世界大战,起了外交上的“前哨战”的作用。
但个人以为,他作为一个国家的“外交部长”来说,也是很不够格的,在他任职期间,纳粹德国在全世界只有一个“全盟国”意大利,和两个“半盟国”倭寇和西班牙。这对一个国家外交部长来说,是最没出息的事。
我认为外交部长最主要的成绩,是尽可能多地争取世界诸国的同盟至少中立,不可以世界为敌,应努力加强自己国家在世界诸国中的声望,尽力改善自己国家在世界上的国际环境。这才是真正的外交部长所作之事,这点俾斯麦就做得好得多,所以他是真正的外交家。
可在里宾特洛甫在任期间,虽然取得了一系列外交上的好处,但实际上得罪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强国,引起世界诸国对纳粹的不满,这是他最大的失策。他在任时世界诸强中唯一只有一个意大利是全心全意地作德国的盟国的,但那盘意大利面条太菜,拿它做敌人给德国带来的好处,恐怕比拿它做朋友给德国带来的好处多上N 倍。
至于说倭寇和西班牙,最多只能算半个盟国。二战开始后西班牙直接中立了,虽说暗中亲德,但终究不敢在明面上太过出格,从严格的定义上说,它根本连“盟国”两字都谈不上。
倭寇虽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但倭寇远在东方,二战开始后又在战略上昏招迭出,既不北进相助德国,反而南下与美英开战。而且两国因地理关系也交往甚少,因而对德国来说,倭寇这个盟国也只能算半个。
第二,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939年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
他善于用外交手段维护苏联的利益,能言善辩。其公认的最大成就就是创建了著名的“莫洛托夫计划”,这个计划专门用来针对西方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苏盟“经互会”的雏形。可以说整个华约组织的经济基础就是建立在它上面的。
但个人以为,他在外交上过于倚仗本国的军事实力威胁作后盾,凡事均以军事威胁作基础,虽取得不少外交成绩,但世界诸国对他的害怕远多于对他的敬畏,这也是在他任期内,居然能和大对头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观原因,因为两者皆以强权为统治基础,所以只要有稍许相仿的利益,即可一拍即合。
而且莫洛托夫倚仗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小国如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均以武力作外交后盾进行压服,完全不顾国际道义。为了这个莫洛托夫甚至睁眼说瞎话,在国际会议上居然把在苏芬战争中对芬兰的狂轰滥炸,面不改色地说成是“向芬兰人民投下装着鸡尾酒的瓶子”,后来人们便将“莫洛托夫酒瓶”作为燃烧瓶的代称,以此讽剌于他。一个国家的外交部长被世人如此嘲讽,实在是在丢国家的脸,这样的外交部长,事实上是不称职的。
第三,塔里克·阿齐兹,1983年以副总理职兼外交部长。
他的主要成绩在于两伊战争期间,不断往返苏联和美国,成功地为伊拉克争取到冷战两大集团的同时支持。
但他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那睁眼说瞎话的本事,能在世界众多媒体前,公然无视事实,自顾自地说整个地球上也许只有他一人才会“反正我是信了”的屁话。这样的厚脸皮,我觉得就怕是只有北棒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比了。
然则驻瑞典、法国大使如何?
我以为,现代史上真正能称得起外交家而不带引号的,唯有周总理一人而已。下面我就说下这三位著名的“外交家”,大家不妨作个有趣的表态,看看谁最牛。排列按就任“外交部长”的年代先后作顺序。
第一,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1938年任纳粹德国外交部长。
他在任期间,最大的功绩就是以外交手段促成纳粹和平吞并奥地利,以及促成了著名的“慕尼黑协议”,对后来纳粹发动世界大战,起了外交上的“前哨战”的作用。
但个人以为,他作为一个国家的“外交部长”来说,也是很不够格的,在他任职期间,纳粹德国在全世界只有一个“全盟国”意大利,和两个“半盟国”倭寇和西班牙。这对一个国家外交部长来说,是最没出息的事。
我认为外交部长最主要的成绩,是尽可能多地争取世界诸国的同盟至少中立,不可以世界为敌,应努力加强自己国家在世界诸国中的声望,尽力改善自己国家在世界上的国际环境。这才是真正的外交部长所作之事,这点俾斯麦就做得好得多,所以他是真正的外交家。
可在里宾特洛甫在任期间,虽然取得了一系列外交上的好处,但实际上得罪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强国,引起世界诸国对纳粹的不满,这是他最大的失策。他在任时世界诸强中唯一只有一个意大利是全心全意地作德国的盟国的,但那盘意大利面条太菜,拿它做敌人给德国带来的好处,恐怕比拿它做朋友给德国带来的好处多上N 倍。
至于说倭寇和西班牙,最多只能算半个盟国。二战开始后西班牙直接中立了,虽说暗中亲德,但终究不敢在明面上太过出格,从严格的定义上说,它根本连“盟国”两字都谈不上。
倭寇虽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但倭寇远在东方,二战开始后又在战略上昏招迭出,既不北进相助德国,反而南下与美英开战。而且两国因地理关系也交往甚少,因而对德国来说,倭寇这个盟国也只能算半个。
第二,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939年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
他善于用外交手段维护苏联的利益,能言善辩。其公认的最大成就就是创建了著名的“莫洛托夫计划”,这个计划专门用来针对西方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苏盟“经互会”的雏形。可以说整个华约组织的经济基础就是建立在它上面的。
但个人以为,他在外交上过于倚仗本国的军事实力威胁作后盾,凡事均以军事威胁作基础,虽取得不少外交成绩,但世界诸国对他的害怕远多于对他的敬畏,这也是在他任期内,居然能和大对头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观原因,因为两者皆以强权为统治基础,所以只要有稍许相仿的利益,即可一拍即合。
而且莫洛托夫倚仗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小国如芬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均以武力作外交后盾进行压服,完全不顾国际道义。为了这个莫洛托夫甚至睁眼说瞎话,在国际会议上居然把在苏芬战争中对芬兰的狂轰滥炸,面不改色地说成是“向芬兰人民投下装着鸡尾酒的瓶子”,后来人们便将“莫洛托夫酒瓶”作为燃烧瓶的代称,以此讽剌于他。一个国家的外交部长被世人如此嘲讽,实在是在丢国家的脸,这样的外交部长,事实上是不称职的。
第三,塔里克·阿齐兹,1983年以副总理职兼外交部长。
他的主要成绩在于两伊战争期间,不断往返苏联和美国,成功地为伊拉克争取到冷战两大集团的同时支持。
但他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那睁眼说瞎话的本事,能在世界众多媒体前,公然无视事实,自顾自地说整个地球上也许只有他一人才会“反正我是信了”的屁话。这样的厚脸皮,我觉得就怕是只有北棒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比了。
然则驻瑞典、法国大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