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68,575贴子:16,918,743

回复:最近在了解佛教,发现佛教才是最大的虚无主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说苦谛是相对于世人对财色名利的过度执着,佛方便说的小乘法,无我说也只是世人的我执太重,佛如果要度没有意识的众生,反而要等待它有意识的时候,有一个执着,才会有一个法去对治,对嗔恨说慈悲,对贪欲说施舍,对愚痴说因果,中道就好了,不用像虚无主义一样,那是偏空的思想,重点是空有不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色不二,空色不一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2-26 13:47
回复
    可以看看体佛法师的妄尽还源观,或者维摩诘所说经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2-26 14:04
    回复
      2025-09-14 14:44: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搬运自deepseek
      佛教与虚无主义在哲学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两者都涉及对"空"或"无"的探讨,但其核心逻辑与实践路径存在本质区别。以下从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 一、本体论差异
      1. **佛教的缘起性空**:龙树菩萨《中论》提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强调事物无自性但存在缘起作用的辩证观。如茶杯的存在依赖陶土、工匠、火烧等因缘,其"空性"否定孤立存在,而非否定现象本身。
      2. **虚无主义的本体消解**:尼采《权力意志》描述的虚无主义否定任何终极价值或意义,认为宇宙本质是混沌无序。如加缪《西西弗斯神话》揭示的荒谬感,强调世界本质的无意义性。
      ### 二、认识论分野
      1. **佛教的中道认知**:《阿含经》提出"离二边行中道",既否定常见(永恒实有)也否定断见(绝对虚无)。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体现现象即真理的认知模式。
      2. **虚无主义的认知困境**: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认为认知主体被困在意志的牢笼中,任何认知努力终归徒劳,与佛教"转识成智"的认知升华路径形成对比。
      ### 三、伦理实践维度
      1. **佛教的菩萨道实践**:通过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与六度(布施持戒等)构建积极伦理体系。玄奘西行求法的壮举体现佛教入世修行的实践精神。
      2. **虚无主义的实践困境**:萨特《存在与虚无》揭示自由选择带来的焦虑,缺乏明确的实践指引。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被允许"的伦理困境。
      ### 四、终极目标对比
      1. **佛教的涅槃观**:《大般涅槃经》将涅槃定义为"常乐我净",并非断灭而是烦恼的止息。犹如熄灭的蜡烛,火焰虽灭,蜡烛本体仍在。
      2. **虚无主义的终极虚无**:海德格尔对"向死存在"的分析揭示虚无主义直面死亡的终极性,缺乏超越维度。贝克特《等待戈多》戏剧化呈现这种存在困境。
      ### 五、现代性对话
      1. **佛教的现代转型**:一行禅师"正念禅修"将空观转化为心理调节技术,在哈佛医学院应用于抑郁症治疗,展现空性的建设性应用。
      2. **后现代虚无主义**:鲍德里亚《拟像与仿真》揭示符号消费社会的虚无本质,与佛教"对治烦恼"的解决方案形成有趣对话空间。
      当代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如Richard Davidson对僧侣脑电波研究),佛教空观修习可实质性改变前额叶皮层活动,这种实证性转化路径与虚无主义的纯思辨特征形成鲜明对比。佛教本质上是通过解构执着来重建生命意义,恰似拆解危房以筑新厦,与虚无主义的废墟审美存在本质区别。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5-02-26 14:19
      回复
        初生婴儿没有成功失败,得到失去,忠诚背叛,等等一切后天知识概念,所以没有喜怒哀乐诸情,此诸情未发萌发的状态就是儒家的赤子之心,初心,天良本心,道家的先天真心,天心,道心,佛家的佛心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5-02-26 15:19
        回复
          3


          IP属地:塞舌尔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5-02-26 15:48
          回复
            空不漏有,知毕竟无所有,但是追求一切智智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5-02-26 15:50
            回复
              如来教导弟子,宁可执有如妙高山,不执无如芥菜籽。和虚无主义天差地别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5-02-26 15:53
              回复
                佛渡有缘人而已,有人学成佛教,有人学成佛法,有人学成佛法。
                你认为其虚无煮义,是因为你关注着其中的虚无部分。而且虚无部分,对于贪嗔痴心业重的,本就是良药。
                片面吗,生而为人难免有些片面,但不自知片面,不应该。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5-02-26 16:40
                回复
                  2025-09-14 14:38: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还搁那看宗教呢,宗教那些思想实际上就是自我限制,搞神秘主义,太low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5-02-26 16:44
                  收起回复
                    楼主可以推荐几本佛教书籍吗?我也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5-02-26 16:49
                    收起回复
                      佛教讲究凡有所相皆为虚妄,将一切实体感觉思想抽象为相,并规定相的本质为空,又教导人不着相,本质上就教导人追逐空,追逐虚无,说它是虚无主义毫无问题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5-02-26 21:13
                      回复
                        原始佛教挺好的 后面的大乘 就不讲道理了 就讲故事 信就完事 都变成基督教天主教的味道了 所以我只信小乘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5-02-26 22:55
                        回复
                          你才了解多少就下结论了。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25-02-26 23:13
                          回复
                            人活着为了什么,假如虚无可以带来凡人的解脱和烦恼的减少,那么虚无便有了意义,自己把握一个度,想彻底虚无你以为很简单,做到佛祖的十分之一你就足够过好这一生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5-02-27 06:39
                            回复
                              2025-09-14 14:32: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才了解就下结论,你是这个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5-02-27 08: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