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Goth)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古日耳曼民族居住于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它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哥特部落。公元410年,哥特人攻占了罗马城,在城里连续烧杀劫掠了三日,使灿烂的罗马文明毁于一旦。以此为标志,欧洲进入了所谓“黑暗时代”的中世纪。
12世纪中叶,巴黎北郊的圣丹尼修道院即将重建大教堂。建筑师提出了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的设计构思,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石砌的哥特式冲天大厦。哥特式教堂刻意突出建筑的高度,教堂内的窗玻璃画具有明显的中世纪特点,不讲究空间感和透视,乍看仿佛是用图画的方式直接书写着对上帝的信念。
不过,向来以古希腊罗马文明继承者自居的意大利人却对这种建筑不以为然,将其贬称为“哥特式的作品”,认为那是“野蛮”、“未开化”、“缺乏教养”与“黑暗”的象征。此后,这个称谓就被沿用了下来,用以特指一种建筑和艺术的风格,后来则用于与之相关的文化。实际上,哥特式建筑或艺术与哥特人并无直接的联系。
18世纪中叶,一位名叫贺拉斯·沃尔浦尔(1717-1797)的英国贵族反感于理性主义的时风,迷恋中世纪的文化,喜爱旅行和收藏,对哥特式建筑和民间故事十分感兴趣,甚至还将自己的别墅改造成哥特式的风格,取名为“草莓山庄”。1764年,他发表了一部小说《奥特朗托城堡》,作品以意大利南部一座城堡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因果报应”而发端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甫经问世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小说的第二版,作者添加了副标题“一则哥特式故事”,从此开启了哥特小说的先河。
《奥特朗托城堡》的成功引来了不少追随者和模仿之作。根据有关文史专家统计,自1764年至1820年,英国总共出版了约五千部哥特式小说。在众多的哥特小说中,较为著名的有威廉·贝克福德(1759-1844)的《瓦塞克》,安娜·拉德克利芙(1764-1823)的《乌多尔甫的奥秘》、《意大利人》和马修·刘易斯(1775-1818)的《修道士》等。贝克福德也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仿效沃尔浦尔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哥特式建筑——丰特希尔修道院。贝克福德的写作进一步发展了哥特小说的恐怖性层面,并把它与东方情调糅合到一起。他借鉴了欧洲历史上的浮士德原型,描写一位东方国家的哈里发为追求知识与权力成为魔鬼的门徒,醉心于各种残暴与放纵的行为,最终却为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拉德克利芙注意把“恐怖”故事同感伤主义情调和美丽的风景相结合,以安详、宁静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这种形式使她的创作与18世纪人们对大自然的歆羡与倾心勾连了起来,被司各特称为“第一个富有诗意的小说家”。她的创作发展了哥特小说的一个倾向:感伤型哥特小说。刘易斯则沿循贝克福德所发展了的另一极——恐怖型哥特小说传统,对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刻画与对恐怖场景的描述均有独到之处,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另外,这部小说所具有的准色情意味,对当时的公众伦理和美学原则也给出了很大挑战。
12世纪中叶,巴黎北郊的圣丹尼修道院即将重建大教堂。建筑师提出了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的设计构思,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石砌的哥特式冲天大厦。哥特式教堂刻意突出建筑的高度,教堂内的窗玻璃画具有明显的中世纪特点,不讲究空间感和透视,乍看仿佛是用图画的方式直接书写着对上帝的信念。
不过,向来以古希腊罗马文明继承者自居的意大利人却对这种建筑不以为然,将其贬称为“哥特式的作品”,认为那是“野蛮”、“未开化”、“缺乏教养”与“黑暗”的象征。此后,这个称谓就被沿用了下来,用以特指一种建筑和艺术的风格,后来则用于与之相关的文化。实际上,哥特式建筑或艺术与哥特人并无直接的联系。
18世纪中叶,一位名叫贺拉斯·沃尔浦尔(1717-1797)的英国贵族反感于理性主义的时风,迷恋中世纪的文化,喜爱旅行和收藏,对哥特式建筑和民间故事十分感兴趣,甚至还将自己的别墅改造成哥特式的风格,取名为“草莓山庄”。1764年,他发表了一部小说《奥特朗托城堡》,作品以意大利南部一座城堡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因果报应”而发端的爱情故事。这部小说甫经问世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小说的第二版,作者添加了副标题“一则哥特式故事”,从此开启了哥特小说的先河。
《奥特朗托城堡》的成功引来了不少追随者和模仿之作。根据有关文史专家统计,自1764年至1820年,英国总共出版了约五千部哥特式小说。在众多的哥特小说中,较为著名的有威廉·贝克福德(1759-1844)的《瓦塞克》,安娜·拉德克利芙(1764-1823)的《乌多尔甫的奥秘》、《意大利人》和马修·刘易斯(1775-1818)的《修道士》等。贝克福德也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他仿效沃尔浦尔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哥特式建筑——丰特希尔修道院。贝克福德的写作进一步发展了哥特小说的恐怖性层面,并把它与东方情调糅合到一起。他借鉴了欧洲历史上的浮士德原型,描写一位东方国家的哈里发为追求知识与权力成为魔鬼的门徒,醉心于各种残暴与放纵的行为,最终却为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拉德克利芙注意把“恐怖”故事同感伤主义情调和美丽的风景相结合,以安详、宁静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这种形式使她的创作与18世纪人们对大自然的歆羡与倾心勾连了起来,被司各特称为“第一个富有诗意的小说家”。她的创作发展了哥特小说的一个倾向:感伤型哥特小说。刘易斯则沿循贝克福德所发展了的另一极——恐怖型哥特小说传统,对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刻画与对恐怖场景的描述均有独到之处,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另外,这部小说所具有的准色情意味,对当时的公众伦理和美学原则也给出了很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