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凯勒 法比恩
但是德舰队高层在动力问题上的举棋不定与纳粹在政治允许的最早时刻开始再武装的计划本质上冲突——结果柴油机被搁置,新高压锅炉在建造上和设计上又没有经过验证就草草上阵,尺寸又过大,影响了小型舰艇上的维护/损管作业,工程上又不可靠,最终新技术的收益非常有限。新的蒸汽轮机尺寸过大也过于复杂脆弱,在锅炉不稳定的情况下也时常出现损伤,进一步减少了舰艇的服役时间。这些损伤在战争中被盟军频繁打击造成的积累性损伤恶化。此时舰队只能要么接受仅有的3艘主力舰/一沓驱逐舰的低出勤率,让舰艇离开前线进行大修;要么接受战斗中的低可靠性。驱逐舰队选择了前者,结果当然是加剧了舰队护航舰不足的问题;而沙恩被迫选择了后者,虽然在柏林行动中被幸运女神关照,最终在43年却仍然被迫面对必然。
引擎可靠性确实会影响袭击舰战斗潜力的发挥,沙恩霍斯特也确实不适合在翻修解决引擎问题之前出港,但是总的来说除了希佩尔、O级和M级这样专门设计用来发挥航速优势/用作袭击舰的设计,大多数德舰不适合海外袭击战都是基于更显而易见的原因的。比如沙恩12kn航速在挪威仍然无法控制上浪,显然在穿越GIUK的时候有相当的风险;适航性还不如比自己小一半的国际设计的短腿Z驱显然无法远洋活动。魏玛时代的多功能装甲舰同样没有足够的航速来躲避袭击舰;K巡的适航性更差,而且到战争爆发舰况已经不好了,等等,和比如M级不同,这些设计最初就不是用来执行这个任务的,虽然其中一些的引擎可靠性问题进一步影响了袭击任务的效率,但是只是原因之一而已。
‘持续性在海外作战’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预先布置补给舰伪装进入大西洋,而且在面对战舰的时候始终有受损无法返回本土的风险。即便是今天RAS技术的支持下,也是重大的部署任务,在海外远洋长期维持舰载设备的运行就并非易事。
作者:米凯勒 法比恩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1065086/answer/3203004200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