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提出一种新的模型
古代技术交流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
B文明从A文明学了个器物,改了10%,大量装备,C又从B这里学了 B化的A器物,改了10%,最后转了100手。。。
B改了10%的同时,不仅传给了C,还传回了A。A又改了10%,再传给B,再到C....
最终形成了根本无法计量的庞大交流网
依靠考古发现的那点物料,占总物料比例太小,基本不可能还原出技术交流的细节。可以勾勒大概脉络,但发明人是谁,谁先发明的,基本上断言“不可能搞清楚”。这个认知在古生物学好像有个类似的理论,叫啥不知道。
~
5世纪后期成型的汉地蹀躞带带头发展史就能体现这个模型。
5世纪蹀躞带 带头和现代皮带日字扣很像。
而汉地在秦始皇陵就有看上去类似扣头的针扣型带头,但也可能是带鐍;
满城汉墓出土了活针扣类型的带头,外形“前圆后方带针扣”。其他地方也有出土这类带扣。
于是有观点认为后来草原针扣头是模仿的汉地产物。发展路径秦王陵—汉墓—草原—反传回汉地。
但是又发现,在石板墓也有类似外形的扣头,只是没活针扣。所以扣头的外形不见得是谁模仿的谁。
有可能是汉地(春秋)模仿了草原的“石板墓带扣”——加了活针——反传回草原——再传回汉地。
~
西汉前期这些活扣都是车马具,
两汉后期才出现了活动针扣融合大牌饰的腰带扣。这个大牌饰,直接传自西汉早期巨大腰带牌饰——后者又是汉地对匈奴带扣的模仿,比如狮子山汉楚王的草原风大带。
早期图案是草原猛兽博斗图,后期图案是汉地龙凤之类的纹样,前者是纯匈奴风格,后者汉化产物,笑。
于是乎,除了车马具的活扣,人用的带扣也经过了汉匈一轮一轮的不断交互改进。
~
蹀躞带出现于2世纪早期,带扣仍然是汉匈那几种(匈奴带鐍形,石板墓形,汉版牌饰+针扣形等等)
而到了5世纪,新式带头突然出现,没有了巨大的牌饰,直接一个日字扣+合页,有的连合页也没了。这一版和现代带头基本一致。
这东西居然和
和AD10年罗马帝国环片甲上的带头,罗马常见的军绶腰带的带头,或者更早的地中海别针,几乎一样。
匈奴墓里有明显出自希腊工匠的银盘(风格明显接近爱琴海而非巴克特里亚的希腊化),罗马东部或希腊化国家的蓝色玻璃碗,琐罗亚斯的题材的绢画。这些匈奴墓在70AD之前,蓝色玻璃大概在公元元年以后才流行。
可见匈奴和西方有联系,而且不算非常滞后。
鲜卑人的蹀躞带 日字形带头和罗马文化的有渊源吗?我认为有,但是没有研究过中间路径。
~
有趣的是,罗马文化针扣型带头是个隐学,蹀躞带大抵也是个隐学,罗马皮带扣上的雕刻倒是个显学,你想了解必须自己整理多种语言的考古报告

~
也有可能匈奴老早就有使用蹀躞带,但是匈奴墓100%被盗,文物寥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