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文《游梅园》的首联与颔联均没有把握好平仄,不能当一篇诗作,苏东坡知道了估计是要“有恨无人省”。因此在这里做一些改动,希望这个作品能更规范一些。
初春经行园廊低,高阁曲苑文笔奇。
红梅绽芳缀新杈,青柳垂发抚嫩荑。
方御东风腾兜率,又随墨雨落瑶池。
丝竹声动心神净,满怀情思道何极。
我:也是走了那么远了,到这里休息一下,喝杯茶,然后看看这一碧池水,再望一望对面万条垂下绿丝绦,也是别样地惬意呢。
绿:(双手叉腰)嘿、嘿、嘿,注意言辞,故意的吧你。如果不是,本小姐教你,那叫“一池碧水”。(ー`´ー)
我:不好意思,平日里有时会稍微皮一下这样讲,今天也一不小心把嘴给瓢了。
绿:(站了起来)居然平日里也讲?简直是不把本小姐放在眼里。Pedrito,你令我失望了。(*  ̄︿ ̄)(重复)你太令我失望了!
我:大小姐息怒,我不是故意的,很抱歉给您带来麻烦了!
绿:(心软)唉,看你这道歉还挺真诚的,姑且原谅你吧。以后别让本小姐再听到你这样讲了哦!(-︿-)
我:是。....唉,Verdita,看到那湖上有一只充气小鸭了吗?
绿:(突然一惊)你...你说什么?
我:湖上有一只充气小鸭,看到了吗?(⌒▽⌒)
绿:(叹气)想不到啊。
我:想不到什么?
绿:想不到到湖边来玩还能看到这东西!ヽ(`Д´)ノ
我:却是何故?...唉,我明白了,本性难移啊。
绿:你在这等着。本小姐马上去把他HX了!(说完就闪到了栏杆边试图跨过去)
我:(赶忙过去拉住)唉!别冲动啊!那只是一只用来观赏的充气小鸭而已,很友善的...Σ(゚д゚;)
绿:友不友善过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我:那你也不能直接跳水里尝试着游过去啊!这可使不得啊!你可知道刚刚你这行为吓了我一大跳啊...听我的,别冲动。何必打扰那只充气小鸭呢,他只是想凫一会儿水而已...
绿:(缩了回来)对...对不起...Ver...Verdita发誓绝不是故意想吓Pedrito的...以后我不会再这样了...(>﹏<)
我:没事没事,我现在已经不害怕了。下次注意一下就行啦。╮( ̄▽ ̄)╭
绿:谢谢你。
...
我:我说过的,苏东坡与毗陵有缘。从小到大看了不少分析苏东坡的文章,但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突出他达观、乐天知命的品质。就像他在《赤壁赋》中所说的一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你看他都迁到永安郡当团练副使了,还能这么自在。
绿:本小姐怎么不知道苏东坡去了什么永安郡。
我:你觉得我适合对你说永安郡也叫什么州吗?
绿:(⌒▽⌒#)好...好吧。这样的话我也明白啦。不是吧,Pedrito!本小姐发现你是越来越有趣了。这咋还去学苏东坡了呢?
我:你看我们现在如此闲适地坐在这儿一边饮水一边沿河看柳,不是很闲适,不是很达观吗?
绿:也是。希望你对你自己的人生也是这种态度。
我:那当然!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上面这一段只是我和小绿谈着玩玩的,不是让你一定要去学苏东坡哈)
...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燕子》)(没拍到,抱歉)
我:哟,总算是盼到了飞燕!
绿:春天了嘛,看到小燕子穿花衣再正常不过啦。(⌒▽⌒)话说Pedrito看到燕子这么激动哇,是和他们有什么故事吗?( ╹▽╹ )
我:我小时候经常邂逅燕子,时常和他们追逐来追逐去,从村西跑到村东。一天长辈告诉我,三楼有燕子筑巢,这可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有一段时间!只是太高了上不去...也是一年没看到燕儿飞啦,如今这叫做...
绿:(抢答)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唉,就是这句!
绿:本小姐厉害吧!
我:厉害!
绿:所以说,不要小瞧人家哦~
我:等等,话说这句“似曾相识燕归来”让我想起了某个“互动”游戏(我故意这么叫的)的真结局,那名字就叫“似曾相识燕归来”。想知道这结局是什么样的吗?
绿:好啊!(⌒▽⌒)
我:行啊,我正好想谈一下这玩意,那结局主要讲的是,“我”回家的路上闪过了“我”挂念着一直希望再次见到的熟悉的倩影,忍不住跟了上去。然后就结束了。它说那是好结局,你认为呢?
绿:还用问吗?这不是大团圆了嘛。
我: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依我看来不见得一定就是好结局。奚以知其然也?
绿:你说。
我:其一,你确定那真的和你脑海中的倩影一致吗?又或者确是一致的,但显然已经不是你以前认识的伊人了吗?
绿:此话怎讲?
我:你确定不是日日夜夜想得太多了看走眼了?确定自己已经做好了幻想破碎的准备了吗?
绿:有点杠了,说实话。本小姐不喜欢这样乱揣测。
我:行吧,也只是谈一下而已。那么再说其二。
绿:继续。
我:你把“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原词作背一遍呢?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绿:好像不太对劲。
我:这首词的基调显然不是向上的。就这么说吧,晏同叔写这首词是伤春的,是带着惆怅的。
绿:那么和那结局有什么关系,难道是“我”在跟了上去,最后却可能是忧愁甚至伤感地下来的?
我:不言自明了。当然也只是可能而已,毕竟那结局只摘了“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
绿:那么,其三呢?
我:其三是最重要的一点:要真表达久别重逢,“曾相识”便可以了,什么叫“似曾相识”?须知有的时候这短语前面仅仅加了一个修饰字,听到的意思就全变了。
绿:不懂。
我:给你讲个历史故事就明白了。
绿:那么,Verdita洗耳恭听。(⌒▽⌒)
我:前秦有个叫王嘉的奇人,据说它不仅会写短篇小说,还能未卜先知。正是考虑到了后面这一点,苻坚才把他请了出来。苻坚准备南征东晋王朝时,派人专门去请王嘉问此次出征结果如何。王嘉回答:“金刚火强。”
绿:什么意思?
我:别说你我不懂了,苻坚他自己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王嘉这是什么意思,于是又派人去问它世祚如何。王嘉想了想然后给出了一个答复:“未央。”
绿:未央...好像是长安汉宫的名字,那么...岂不是说大吉大利啦?
我:乍一看确实会让人这么想,然而偏偏就有反转。前秦建元十九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此时大举攻晋,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淝水之战中惨败,这与王嘉的答复完全背道而驰。
绿:这算哪门子未央啊...
我:这时候众人才明白,王嘉的意思是“未年有殃”,苻坚没有问清楚。不论怎么说苻坚的惨败还是令人唏嘘的。
绿:还能这样...话说这好像还不是重点吧。
我:别急。两年后,姚苌自立后秦,弑苻坚。进入长安后,他和苻坚一样礼遇王嘉,继续向他询问。很快,姚苌与苻登相持。太元十五年,姚苌问王嘉说:“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你知道王嘉回答他什么吗?
绿:能?...不能?...也许能?不知道唉。
我:王嘉回答:“略得之。”
绿:这又是什么回答?倒像是故意去气姚苌的。
我:姚苌听了很气愤,认为:不能就说不能不就行了,还“略得之”?略泥煤啊!什么叫“几乎能杀苻登”?那不就是说,我几乎要成功了,但最后还是给苻登这鼠辈打败了吗?王嘉竟这样油嘴滑舌,不可久留!于是姚苌大怒:“能就是能,什么叫几乎能?!”不给王嘉辩解的机会,当即命令斩了他。太元十九年,姚苌之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就是王嘉所说的“略得之”。总的来说姚苌杀王嘉是闹了个乌龙,但这也反映出有时候短语前面仅仅加了一个修饰字,听到的意思就全变了。“略 得之”是如此,“似 曾相识”何尝又不是如此,仿佛是见到了再熟悉不过的伊人,然而只是梦幻泡影而已,谁能证明那不是虚幻的假象呢?...然而我也不否认“似曾相识”仍然有走向好结局的希望。
绿:等等,这个游戏叫什么名字?!
附:
《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语,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