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五环的一处静谧小别墅里,70岁的毛爱珍坐在敞亮的小院中。她喜欢中午坐在院子里晒晒太阳,正午的阳光晒得椅背散发着暖意,初春2月时而刮起一阵寒风,她再套上一件黑色的羽绒外套。每天早上或者晚饭后,毛爱珍会到家附近的黄草湾公园或者更远一点的奥森公园慢跑,她每天坚持至少五公里,日复一日地跑了五年。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毛爱珍和由她创办的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的六名员工,在别墅的二层办公。这里曾是她挚爱儿子的卧室。儿子抑郁症离世后,她在儿子的房间里摆上三张办公桌,房间改成了基金会的办公室。如今,墙上还挂着儿子的照片,照片中的他英俊挺拔,笑容明媚,穿着蓝色的格子衬衫,黑色西装就搭在肩膀上。这些衣服还在儿子的衣柜里,衣柜保持着14年前的模样。毛爱珍的儿子尚于博,一名阳光俊朗、事业顺遂的实力派演员,却因躁郁症于2011年跳楼自杀,结束了自己28岁的年轻生命。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毛爱珍陷入了蚀骨的伤痛和不解,更担心世人曲解儿子的病逝。于是,她开始了对抑郁症病由的追寻,并逐渐意识到公众对
抑郁症的认知漠然。人们往往将抑郁症简单地归结为“意志脆弱”“想不开”或“爱钻牛角尖”,却忽视了它实际上是一种生理与心理交织的复杂疾病,涉及大脑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患者无法仅凭意志力控制。“这是一种能置人于死地的疾病,最严重的后果便是自杀,而这实则是一场‘病杀’,是病魔夺走了他们的生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抑郁症、预防抑郁症、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与偏见,我决定做起抑郁症防治的科普宣传,这也是为了完成儿子生前的善愿—我要帮助更多的人。”在儿子离世的一周年内,毛爱珍筹备创办了国内首家关注精神健康与抑郁症防治的基金会——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尚善基金会”)。
失去子女的痛苦,让“生不如死”这一词变得具象。据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数量已近200万户,并且每年还在以约7.6万户的速度增加。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痛彻心扉的故事。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失独父母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部分甚至出现了轻生的念头。儿子去世后,毛爱珍与孩子的父亲在漫长的丧子之痛与对往后余生的迷茫中煎熬、挣扎、寻求出路。直到丈夫提出想再要个孩子时,她意识到“心如死灰”的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期盼,毛爱珍感到了释然,并主动提出离婚,成全并愿丈夫去追求新的开始。“我想,深爱父母的儿子也希望看到父母各自安好。”毛爱珍说。2015年,失独父母们聊起那些不愿和亲朋好友们讲起的苦楚,会抱头痛哭。一位参与者10年没出门社交,参加年夜饭后说,“感觉孩子走后这十年我白活了,今后我一定要好好活着。”同命人很容易理解对方,还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就像一个人长期身处于狭窄幽长的隧道之中,无助地摸索爬毛爱珍查阅了大量有关健走、慢跑的文献资料,并拜访“中国康复医学第一人”励建安等相关专家,逐渐明确每天快走8000步或者慢跑5公里是保持身心健康最适宜的运动方式。为了亲身实践跑步对身心健康的有效性,64岁的毛爱珍在抑友们的邀约下开始了跑步。她每天在小程序上记录着跑步足迹。如今,她已经参加了两场马拉松赛事,3小时内能完成21.098公里的半马里程。“我正在备战3月的武汉半马”,毛爱珍说。虽然已经70岁,但如今的她身体结实硬朗,精气神十足
闲暇之余,毛爱珍喜欢坐在家中观赏那些经典电影,脑海中浮现儿子扮演不同角色时的一颦一笑。她知道儿子是个“戏痴”,那份对表演的执着让他对每个角色都倾注心血,即便连道具都不放过。她记得儿子在拍摄《海峡往事》时,剧本中仅仅提及了送花的情节,但尚于博却超乎寻常地用心。次日拍摄前,他竟自费购买了菊花、玫瑰与康乃馨,用于不同场景。他的付出和用心也获得了导演的赞赏。毛爱珍细细数来,儿子演过二十多部舞台剧及影视剧,塑造过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他有那么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专业积累,对演艺的一腔热情和才华还没有完全释放,还没饰演过一个让他酣畅淋漓、足慰平生的角色。”这是毛爱珍对儿子难以释怀的遗憾。更难以释怀的是失去儿子的那份伤痛与不舍,一旦被生活的波澜触动,便会如潮水般涌来,让她难以抑制。儿子走后,她常常在梦中与儿子重逢,在一望无际的花海中,儿子挥挥手冲着她笑。梦醒时分,她也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境。在基金会办公室的二楼,儿子的照片挂在那里。每当思念涌上心头,毛爱珍便会走到照片前,默默烧柱香,仿佛在与儿子进行无声的对话。别墅内的陈设还保持着原样,“沙发是14年前的布艺沙发,楼梯还是儿子走过的旋转楼梯。他常站在院子里,仰望蓝天,晒太阳。”此时,午后的一束光也照在了毛爱珍的脸上。




抑郁症的认知漠然。人们往往将抑郁症简单地归结为“意志脆弱”“想不开”或“爱钻牛角尖”,却忽视了它实际上是一种生理与心理交织的复杂疾病,涉及大脑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患者无法仅凭意志力控制。“这是一种能置人于死地的疾病,最严重的后果便是自杀,而这实则是一场‘病杀’,是病魔夺走了他们的生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抑郁症、预防抑郁症、消除对抑郁症的误解与偏见,我决定做起抑郁症防治的科普宣传,这也是为了完成儿子生前的善愿—我要帮助更多的人。”在儿子离世的一周年内,毛爱珍筹备创办了国内首家关注精神健康与抑郁症防治的基金会——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尚善基金会”)。
失去子女的痛苦,让“生不如死”这一词变得具象。据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数量已近200万户,并且每年还在以约7.6万户的速度增加。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痛彻心扉的故事。调查显示,超过60%的失独父母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部分甚至出现了轻生的念头。儿子去世后,毛爱珍与孩子的父亲在漫长的丧子之痛与对往后余生的迷茫中煎熬、挣扎、寻求出路。直到丈夫提出想再要个孩子时,她意识到“心如死灰”的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期盼,毛爱珍感到了释然,并主动提出离婚,成全并愿丈夫去追求新的开始。“我想,深爱父母的儿子也希望看到父母各自安好。”毛爱珍说。2015年,失独父母们聊起那些不愿和亲朋好友们讲起的苦楚,会抱头痛哭。一位参与者10年没出门社交,参加年夜饭后说,“感觉孩子走后这十年我白活了,今后我一定要好好活着。”同命人很容易理解对方,还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就像一个人长期身处于狭窄幽长的隧道之中,无助地摸索爬毛爱珍查阅了大量有关健走、慢跑的文献资料,并拜访“中国康复医学第一人”励建安等相关专家,逐渐明确每天快走8000步或者慢跑5公里是保持身心健康最适宜的运动方式。为了亲身实践跑步对身心健康的有效性,64岁的毛爱珍在抑友们的邀约下开始了跑步。她每天在小程序上记录着跑步足迹。如今,她已经参加了两场马拉松赛事,3小时内能完成21.098公里的半马里程。“我正在备战3月的武汉半马”,毛爱珍说。虽然已经70岁,但如今的她身体结实硬朗,精气神十足
闲暇之余,毛爱珍喜欢坐在家中观赏那些经典电影,脑海中浮现儿子扮演不同角色时的一颦一笑。她知道儿子是个“戏痴”,那份对表演的执着让他对每个角色都倾注心血,即便连道具都不放过。她记得儿子在拍摄《海峡往事》时,剧本中仅仅提及了送花的情节,但尚于博却超乎寻常地用心。次日拍摄前,他竟自费购买了菊花、玫瑰与康乃馨,用于不同场景。他的付出和用心也获得了导演的赞赏。毛爱珍细细数来,儿子演过二十多部舞台剧及影视剧,塑造过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他有那么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专业积累,对演艺的一腔热情和才华还没有完全释放,还没饰演过一个让他酣畅淋漓、足慰平生的角色。”这是毛爱珍对儿子难以释怀的遗憾。更难以释怀的是失去儿子的那份伤痛与不舍,一旦被生活的波澜触动,便会如潮水般涌来,让她难以抑制。儿子走后,她常常在梦中与儿子重逢,在一望无际的花海中,儿子挥挥手冲着她笑。梦醒时分,她也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境。在基金会办公室的二楼,儿子的照片挂在那里。每当思念涌上心头,毛爱珍便会走到照片前,默默烧柱香,仿佛在与儿子进行无声的对话。别墅内的陈设还保持着原样,“沙发是14年前的布艺沙发,楼梯还是儿子走过的旋转楼梯。他常站在院子里,仰望蓝天,晒太阳。”此时,午后的一束光也照在了毛爱珍的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