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少林寺内银杏叶金黄如雨,微风拂过,树影婆娑。一位名为明心的年轻僧人躬身合掌,站在智远禅师的蒲团前,眉头紧锁。
"师父,我已在寺中修行六载,每日坐禅不辍,却总觉心中波澜不平,妄念纷飞。听闻禅修有层次之分,不知我现处何境,又该如何精进?"
智远禅师面容安详,眼中似有星辰流转,他轻抚长须,看向窗外远山:"禅修确有次第,如登高山,需一步一步攀登。"
智远禅师轻轻拂去蒲团上的一片落叶,缓缓开口:"禅修第一层次为'除妄'。你修行六年,尚觉妄念纷飞,正是停留在此境界。"
明心面露惭愧:"弟子愚钝,每日打坐,刚静下心来,转眼又被思绪拉走,或忆过去,或想未来,心猿意马,难以安定。"
"这是人之常情。"智远禅师目光悲悯,"世尊在菩提树下,亦曾与无数妄念搏斗。除妄之法,首在认识妄念本质。"
禅师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放在明心手中:"试握紧它。"
明心依言照做。
"现在松开。"
明心摊开手掌,铜钱安然躺在掌心。
智远禅师微笑道:"妄念如此铜钱,握紧则痛苦,松开则安然。所谓除妄,非要将妄念赶尽杀绝,而是不执着、不攀缘。妄念来时,只需觉知它的存在,不随之而去,任其自生自灭。"
明心若有所悟,叩首道:"师父是说,不必与妄念对抗,只需觉察它,不被它牵引?"
"正是如此。六祖惠能大师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关键在心,而非外境。除妄的真谛,是看清妄念本质,而非强行压制。"
智远禅师拈起一朵落在蒲团边的白色小花:"经过除妄修习,心渐渐平静,便进入第二层次—'归寂'。"
"何为归寂?"明心好奇追问。
"归寂是心回归到本然宁静的状态。犹如湖面,风停浪息,映照天光云影,清澈见底。"禅师将花朵轻放水碗中,"修行至此,心不为外境所动,妄念虽起,如水中花影,了知其虚幻本质,不生执着。"
一阵山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声响。智远禅师微闭双眼:"听,风过竹林,声起声灭,心中不起分别,不生好恶,只是单纯地觉知,这便是归寂境界。"
明心闭目倾听,许久才睁开眼睛:"弟子似有所悟,又觉隔着一层薄纱。归寂之境,是否意味着心如止水,万念俱寂?"
智远禅师微微摇头:"非也。归寂非无知无觉,而是了了分明却不生分别心。《坛经》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如明镜,物来则映,物去则空,不留痕迹。"
明心恍然:"弟子明白了,归寂是心不被境转,而能如实映照万物,不增不减。"
"善哉,善哉。"智远禅师欣慰点头,"修行至此,已是不易。但禅修真正的深妙之处,还在后面。"
禅师从书架上取下一卷经书,轻轻展开:"第三层次,名为'见性'。"
明心双眼放光:"见性是见到自己的佛性吗?"
"不错。"智远禅师肃然道,"见性是直指本心,见到自己本具的佛性。《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对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偈颂提出异议,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指明了见性的境界。"
"这境界如何体会?"明心急切问道。
智远禅师看着他的眼睛:"你方才饮水,水是什么味道?"
明心一愣:"就是...水的味道啊。"
"这就是了。"禅师微笑,"见性之境,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犹如饮水冷暖,自知;如指月之指,非月本身。见性是超越概念和语言的直接体验,是认识到你本具的觉性,从未失去,也无需寻找。"
禅师继续解释:"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就是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不是看到什么神奇景象,而是认出本具的清净觉性,了知一切万法皆由心生。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明心低头沉思片刻:"师父,弟子有时在禅坐中,会有瞬间的空灵感受,万物一体,心量广大,这是否接近见性?"
"那只是禅境,尚非见性。"智远禅师语重心长,"真正见性,是认识到能见之心,而非所见之境。见性之后,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柴里来,水里去,处处是真如本性的显现。"
明心认真聆听,将每个字都记在心中。
智远禅师沉默片刻,似乎在思考如何表达更为深奥的境界:"这三层次已是不易,需日夜精进,方能窥见一斑。至于更高的境界,还有更玄妙之处。"
明心急切地问道:"师父,您刚才提到禅修有四个层次,已经讲了除妄、归寂和见性三个境界。弟子非常好奇,第四层次究竟是什么?既然前三层已如此深奥,那么第四层必定更为殊胜。为何说它最关键?它与修行成就有何等联系?"
智远禅师手捧茶杯,茶面上升起的白雾在夕阳余晖中如金丝缭绕。他深邃的目光投向远方:"第四层次,乃是修行真正的归宿,也是最易被忽略之处。许多人穷尽一生,窥见前三境而不得第四,终成未了之因。"
智远禅师将茶杯放下,目光如电,直视明心:"第四层次,名为
'起用'。"
"起用?"明心微微一怔,似乎对这个简单的词汇感到意外。
"正是。"智远禅师点头,"禅修的最高境界,不是离世独居,不是枯坐忘形,而是返回世间,起大悲用,度化众生。"

"师父,我已在寺中修行六载,每日坐禅不辍,却总觉心中波澜不平,妄念纷飞。听闻禅修有层次之分,不知我现处何境,又该如何精进?"
智远禅师面容安详,眼中似有星辰流转,他轻抚长须,看向窗外远山:"禅修确有次第,如登高山,需一步一步攀登。"
智远禅师轻轻拂去蒲团上的一片落叶,缓缓开口:"禅修第一层次为'除妄'。你修行六年,尚觉妄念纷飞,正是停留在此境界。"
明心面露惭愧:"弟子愚钝,每日打坐,刚静下心来,转眼又被思绪拉走,或忆过去,或想未来,心猿意马,难以安定。"
"这是人之常情。"智远禅师目光悲悯,"世尊在菩提树下,亦曾与无数妄念搏斗。除妄之法,首在认识妄念本质。"
禅师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放在明心手中:"试握紧它。"
明心依言照做。
"现在松开。"
明心摊开手掌,铜钱安然躺在掌心。
智远禅师微笑道:"妄念如此铜钱,握紧则痛苦,松开则安然。所谓除妄,非要将妄念赶尽杀绝,而是不执着、不攀缘。妄念来时,只需觉知它的存在,不随之而去,任其自生自灭。"
明心若有所悟,叩首道:"师父是说,不必与妄念对抗,只需觉察它,不被它牵引?"
"正是如此。六祖惠能大师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关键在心,而非外境。除妄的真谛,是看清妄念本质,而非强行压制。"
智远禅师拈起一朵落在蒲团边的白色小花:"经过除妄修习,心渐渐平静,便进入第二层次—'归寂'。"
"何为归寂?"明心好奇追问。
"归寂是心回归到本然宁静的状态。犹如湖面,风停浪息,映照天光云影,清澈见底。"禅师将花朵轻放水碗中,"修行至此,心不为外境所动,妄念虽起,如水中花影,了知其虚幻本质,不生执着。"
一阵山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声响。智远禅师微闭双眼:"听,风过竹林,声起声灭,心中不起分别,不生好恶,只是单纯地觉知,这便是归寂境界。"
明心闭目倾听,许久才睁开眼睛:"弟子似有所悟,又觉隔着一层薄纱。归寂之境,是否意味着心如止水,万念俱寂?"
智远禅师微微摇头:"非也。归寂非无知无觉,而是了了分明却不生分别心。《坛经》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如明镜,物来则映,物去则空,不留痕迹。"
明心恍然:"弟子明白了,归寂是心不被境转,而能如实映照万物,不增不减。"
"善哉,善哉。"智远禅师欣慰点头,"修行至此,已是不易。但禅修真正的深妙之处,还在后面。"
禅师从书架上取下一卷经书,轻轻展开:"第三层次,名为'见性'。"
明心双眼放光:"见性是见到自己的佛性吗?"
"不错。"智远禅师肃然道,"见性是直指本心,见到自己本具的佛性。《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对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偈颂提出异议,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指明了见性的境界。"
"这境界如何体会?"明心急切问道。
智远禅师看着他的眼睛:"你方才饮水,水是什么味道?"
明心一愣:"就是...水的味道啊。"
"这就是了。"禅师微笑,"见性之境,不可言说,只可意会。犹如饮水冷暖,自知;如指月之指,非月本身。见性是超越概念和语言的直接体验,是认识到你本具的觉性,从未失去,也无需寻找。"
禅师继续解释:"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就是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不是看到什么神奇景象,而是认出本具的清净觉性,了知一切万法皆由心生。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明心低头沉思片刻:"师父,弟子有时在禅坐中,会有瞬间的空灵感受,万物一体,心量广大,这是否接近见性?"
"那只是禅境,尚非见性。"智远禅师语重心长,"真正见性,是认识到能见之心,而非所见之境。见性之后,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柴里来,水里去,处处是真如本性的显现。"
明心认真聆听,将每个字都记在心中。
智远禅师沉默片刻,似乎在思考如何表达更为深奥的境界:"这三层次已是不易,需日夜精进,方能窥见一斑。至于更高的境界,还有更玄妙之处。"
明心急切地问道:"师父,您刚才提到禅修有四个层次,已经讲了除妄、归寂和见性三个境界。弟子非常好奇,第四层次究竟是什么?既然前三层已如此深奥,那么第四层必定更为殊胜。为何说它最关键?它与修行成就有何等联系?"
智远禅师手捧茶杯,茶面上升起的白雾在夕阳余晖中如金丝缭绕。他深邃的目光投向远方:"第四层次,乃是修行真正的归宿,也是最易被忽略之处。许多人穷尽一生,窥见前三境而不得第四,终成未了之因。"
智远禅师将茶杯放下,目光如电,直视明心:"第四层次,名为
'起用'。"
"起用?"明心微微一怔,似乎对这个简单的词汇感到意外。
"正是。"智远禅师点头,"禅修的最高境界,不是离世独居,不是枯坐忘形,而是返回世间,起大悲用,度化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