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机器人产业需求背景
(一)农业生产环节依赖人力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耕地、播种、移栽、施肥、灌溉、除草、收获等关键环节,大多依赖人工劳作。这些工作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且作业效率易受天气、地形和劳动力数量等因素制约,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高效、稳定生产的需求。例如在播种时节,若遇连续降雨,人工播种进度受阻,就可能错过最佳播种期,影响作物生长和最终产量。
(二)粮食产量需求剧增
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需增加60%的食物生产以满足全球人口增长需求。在有限耕地资源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迫在眉睫。农业机器人等智慧农业技术,能借助精准作业、智能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三)农业劳动力短缺
从1991 - 2021年,世界农业劳动力占比从44%降至26% ,中国农业劳动力平均每年减少约1300万人,且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一代从事农业意愿低,劳动力短缺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农业机器人作为替代方案,可缓解劳动力压力,保障农业生产持续进行。
二、农业机械的发展历程与机器人诞生
(一)农业机械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简单农具,到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农具,再到如今智能农业机械,技术变革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力提升。如早期畜力牵引犁具,逐步被机械化拖拉机替代,大大提高耕地效率;联合收割机出现,让谷物收获从人工收割、脱粒的繁琐流程,转变为一次性完成,极大缩短收获时间。
(二)农业机器人的定义与组成
农业机器人是替代人工作业的高端智能农业机器,具备精准、高效特性。它由移动平台、感知系统(如摄像头、传感器)、控制系统(中央处理器、软件算法)和执行系统(机械臂、末端执行器)等组成,各部分协同工作,实现对复杂农业生产任务的自主或半自主执行 。例如采摘机器人,通过视觉感知系统识别果实成熟度和位置,控制系统规划机械臂运动路径,末端执行器完成果实采摘,全程高效且精准。
三、典型农业机器人与关键技术
(一)巡检、作物表型、放牧机器人
这类机器人关键技术包括农业机器人移动平台,确保在复杂地形稳定移动;导航技术,如GPS、视觉导航等,实现自主路径规划;作物表型分析技术,利用图像识别、光谱分析等手段,获取作物生长信息;路径规划技术,使机器人在田间合理穿梭,完成巡检、放牧等任务。例如,放牧机器人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牛羊位置和状态,按设定路线引导放牧,解放人力。
(二)对靶施药、施肥机器人
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快速精准识别作物病虫害区域或需施肥区域;大小预测技术,评估病虫害或养分需求程度;喷嘴设计与雾化控制技术,保证药剂、肥料精准喷施,减少浪费与环境污染。以对靶施药机器人为例,它能在行进中快速识别病虫害植株,精准施药,相比传统大面积喷施,药剂用量可大幅降低。
(三)精准除草机器人
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区分杂草与作物;形状补偿技术,适应不同形状杂草;末端执行器设计,如机械切割、激光除草等,高效去除杂草。如我国研发的激光除草机器人,利用AI图像识别分辨杂草和作物,用高能激光精准除草,实现无污染、高效率作业 。
(四)剪枝机器人
点云配准技术,获取树木三维结构信息;多传感融合技术,融合视觉、力觉等传感器数据;虚拟现实与数字孪生技术,辅助操作人员远程控制和模拟作业。剪枝机器人可根据树木生长模型和预设规则,精准修剪树枝,提升果园管理效率。
(五)果蔬采摘机器人
视觉伺服技术,根据视觉信息控制机械臂运动;路径规划技术,规划采摘顺序和机械臂运动轨迹;技能传递技术,通过学习人类采摘经验,优化采摘动作。如一些草莓采摘机器人,通过摄像头捕捉草莓位置和成熟度,机械臂模仿人工动作轻柔采摘,减少果实损伤。
四、农业机器人发展展望
(一)全球农业机器人产业化现状
移动平台、对靶施药机器人等已实现产业化,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精准除草机器人、果园运输机器人等接近产业化,部分产品已在试验和小范围推广;果蔬采摘机器人、剪枝机器人等离产业化还有较大距离,主要受技术瓶颈和成本制约 。
(二)存在的问题
1. 动态环境协调难:农业生产环境复杂多变,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下实现手 - 眼 - 脚 - 脑协调困难,如在起伏地形、复杂光照下,感知和决策准确性受影响。
2. 末端执行器不灵巧:难以像人手一样精准、灵活操作,采摘易损伤果蔬,剪枝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 效率问题:目前部分农业机器人作业速度慢,如采摘机器人采摘效率远低于人工熟练采摘者,影响大规模应用。
#农业趋势#
(一)农业生产环节依赖人力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耕地、播种、移栽、施肥、灌溉、除草、收获等关键环节,大多依赖人工劳作。这些工作不仅耗费大量人力,且作业效率易受天气、地形和劳动力数量等因素制约,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高效、稳定生产的需求。例如在播种时节,若遇连续降雨,人工播种进度受阻,就可能错过最佳播种期,影响作物生长和最终产量。
(二)粮食产量需求剧增
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需增加60%的食物生产以满足全球人口增长需求。在有限耕地资源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迫在眉睫。农业机器人等智慧农业技术,能借助精准作业、智能监测和数据分析,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成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三)农业劳动力短缺
从1991 - 2021年,世界农业劳动力占比从44%降至26% ,中国农业劳动力平均每年减少约1300万人,且老龄化问题突出。年轻一代从事农业意愿低,劳动力短缺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农业机器人作为替代方案,可缓解劳动力压力,保障农业生产持续进行。
二、农业机械的发展历程与机器人诞生
(一)农业机械的发展
从原始社会简单农具,到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农具,再到如今智能农业机械,技术变革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力提升。如早期畜力牵引犁具,逐步被机械化拖拉机替代,大大提高耕地效率;联合收割机出现,让谷物收获从人工收割、脱粒的繁琐流程,转变为一次性完成,极大缩短收获时间。
(二)农业机器人的定义与组成
农业机器人是替代人工作业的高端智能农业机器,具备精准、高效特性。它由移动平台、感知系统(如摄像头、传感器)、控制系统(中央处理器、软件算法)和执行系统(机械臂、末端执行器)等组成,各部分协同工作,实现对复杂农业生产任务的自主或半自主执行 。例如采摘机器人,通过视觉感知系统识别果实成熟度和位置,控制系统规划机械臂运动路径,末端执行器完成果实采摘,全程高效且精准。
三、典型农业机器人与关键技术
(一)巡检、作物表型、放牧机器人
这类机器人关键技术包括农业机器人移动平台,确保在复杂地形稳定移动;导航技术,如GPS、视觉导航等,实现自主路径规划;作物表型分析技术,利用图像识别、光谱分析等手段,获取作物生长信息;路径规划技术,使机器人在田间合理穿梭,完成巡检、放牧等任务。例如,放牧机器人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牛羊位置和状态,按设定路线引导放牧,解放人力。
(二)对靶施药、施肥机器人
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快速精准识别作物病虫害区域或需施肥区域;大小预测技术,评估病虫害或养分需求程度;喷嘴设计与雾化控制技术,保证药剂、肥料精准喷施,减少浪费与环境污染。以对靶施药机器人为例,它能在行进中快速识别病虫害植株,精准施药,相比传统大面积喷施,药剂用量可大幅降低。
(三)精准除草机器人
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区分杂草与作物;形状补偿技术,适应不同形状杂草;末端执行器设计,如机械切割、激光除草等,高效去除杂草。如我国研发的激光除草机器人,利用AI图像识别分辨杂草和作物,用高能激光精准除草,实现无污染、高效率作业 。
(四)剪枝机器人
点云配准技术,获取树木三维结构信息;多传感融合技术,融合视觉、力觉等传感器数据;虚拟现实与数字孪生技术,辅助操作人员远程控制和模拟作业。剪枝机器人可根据树木生长模型和预设规则,精准修剪树枝,提升果园管理效率。
(五)果蔬采摘机器人
视觉伺服技术,根据视觉信息控制机械臂运动;路径规划技术,规划采摘顺序和机械臂运动轨迹;技能传递技术,通过学习人类采摘经验,优化采摘动作。如一些草莓采摘机器人,通过摄像头捕捉草莓位置和成熟度,机械臂模仿人工动作轻柔采摘,减少果实损伤。
四、农业机器人发展展望
(一)全球农业机器人产业化现状
移动平台、对靶施药机器人等已实现产业化,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精准除草机器人、果园运输机器人等接近产业化,部分产品已在试验和小范围推广;果蔬采摘机器人、剪枝机器人等离产业化还有较大距离,主要受技术瓶颈和成本制约 。
(二)存在的问题
1. 动态环境协调难:农业生产环境复杂多变,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下实现手 - 眼 - 脚 - 脑协调困难,如在起伏地形、复杂光照下,感知和决策准确性受影响。
2. 末端执行器不灵巧:难以像人手一样精准、灵活操作,采摘易损伤果蔬,剪枝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 效率问题:目前部分农业机器人作业速度慢,如采摘机器人采摘效率远低于人工熟练采摘者,影响大规模应用。
#农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