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民办大学,民办本科,民办本科大量设置低投入,低门槛,没有专业壁垒,没有技术含量,供过于求的专业布点过多的饱和专业,外国语学院的英语,小语种之类供过于求的专业,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之类的专业,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专业之类的专业,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民办本科学校品牌价值太低,倍受歧视,人称三本,院校价值社会认可度不高。第二,低投入,低门槛,没有专业壁垒,供过于求的饱和专业依然大量设置,只是因为办学成本低,只需要有老师,有电脑科室就可以开设很多个班级,招收大量学生,从民办大学办学者角度来看,低投入高回报。第三,民办大学教师背离职业教育目标,走所谓科研研究型大学道路,职业技术教育才是民办本科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惜民办大学模仿公办研究型大学道路。第四,民办师资水平不够,硕士居多,也有水硕,年轻教师过多,退休返聘教授则早已经落后时代,比如市场营销这类变化很大的学科,这些老教授反而落伍了。双师双能型则是个笑话,有企业经历的教师还是太少。民办本科师资甚至不如公办大专,有很多老师跳槽到公办大专。第五,课程体系落后时代,还是那老一套教程,不思进取,假如还是纯定性研究,这个专业没救了。硬核一点的知识内容,就草草了事,甚至考试改为考查。第六,大学跟风蹭热度设置专业,比如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字经济就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或者电子商务的翻版,其实就是电子商务那一套师资,换了个时髦一点的专业名字。市场营销专业可不可以也换个名字,景德镇陶瓷大学今年就申请了数字营销专业,南宁学院申请的商务智能与数字化营销?其实还是市场营销那一套师资。可不可以追时髦设置信息管理与商务分析专业?
怎么看待民办大学的专业设置?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英语专业,都有经管类专业,很重要一点就是低投入,高回报。大学扩招的时候,设置了很多进入门槛低,低投入的天坑专业导致专业布点过多,过于饱和。民办本科应该要确立的是自己办的就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培训机构,要让考生学到技能,就业是民办大学的第一优先,围绕就业来办学。民办大学的高收费意味着要办对得起良心的专业,要办有专业壁垒的专业,要办让学生就业好的专业,而不是跟风蹭热度大量设置。中国大量扩招,现在的民办大学的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不是所谓的科研精英,不是所谓的研究型大学,如果自己定位错了,不仅耽误学生还有自己。作为市场最前沿的民办大学,偏偏专业设置不是市场最前沿,最快速变化的,这才是最坑的地方。民办大学专业设置反而跟公办大学一模一样,公办大学设置大量文科专业就是骗经费,民办大学就是低投入低成本办学。民办大学就是办职业教育,不是所谓普通教育,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作为三本低端的位置,应该要有清晰的认识,何谓所谓降格?现在就业形势要认识到办好职业教育才是王道!民办大学撤销专业应该要跟市场最前沿变化而变化,至于教师失业这些倒不是问题,解决方法,无非是换个时髦一点的专业名字,还是原班人马,这就是大学的专业设置的坑人之处,变了也没变。
说一说公办大学,公办大学的专业设置在于骗经费,比如开设新闻专业,经管类专业,以前是按人头给予经费,也就是说文科好办,招几个老师就能开设起来,所以一窝蜂的扩招了很多文科专业,大学扩招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普及化教育的过程需要大量扩招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大学扩招实际上是扩招了大量文科专业。现在双一流强调学科建设,也就是一些边缘学科也有撤销的风险。那么这么大学教师怎么来保住自己饭碗呢?前期大量建设一些相关专业,分摊风险,也就是从一个专业扩招到好几个专业,再构建一个院系,这样就做到大而不倒。现在撤销一些专业面临的阻力很大,因为这毕竟关系着一些教师的饭碗问题,无非也是换个时髦的专业名字,其实还是原来的师资,其实等于没有撤销,换了个最新叫法的专业。现在双一流是以学科来建设,边缘专业应该要有危机意识了,一些专业该撤销就撤销。
公办和民办大学其实的问题几乎一模一样,可能出发点建设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但是结构导向确是一样的,这就是坑人一处,民办大学作为拥有灵活办学机制的院系,居然跟公办一模一样,实在是难以理解。大学专业调整势在必行,谁越早改革,谁以后就越有竞争力,民办大学能否差异化发展,能否挺过人口减少的发展阶段也是一个很大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