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想的层级为中央--省(派出机关)、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广域地方公共团体)--广域市、自治州(广域地方公共团体)--县、市(基础地方公共团体)、区(特别地方公共团体)--乡、镇、街(派出机关)--村、社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除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外形成虚5级实3级的架构。
缘由:
一、为啥乡镇街一级为官派?鉴于大陆历史上乡一级长期属于县一级的辅助,迄今内地乡镇尚无独立的财政;乡镇一级区域经济过于局促,实体化效益不高,就算很多地方通过合并使得其达到原来八十年代区公所规模,在中西部山区高原等人口稀少地区还是人口欠缺,基于马太效应,乡镇人口会更少;就算通过合并使得人口达到一定数值,比如5万以上,那何不分割为新县呢?行政区命名并不是影响行政组织(编制)的核心要素,而在于其权力、业务需要,人家确有那么多业务,何必老想着压着人家的官位,各地根据经济财政状况发出的绩效才是公职人员的大头收入。另根据台湾地方自治实践发现乡镇一级几乎为黑金政治充斥,乡镇长官派呼声很高。
二、为啥以县级政区为基础地方公共团体?县级政区自秦以来一直比较稳定,方百里(汉代1里大概是416米,为方便计算,取400米,方百里也就是1600平方公里的样子)、齐民万户,民稀则旷、稠则减一直是历代的基调,人口密集了的县会被拆分,这也是河南河北山西诸多小县的来源。基于乡级官派,这一级规模也不宜过大,否则乡镇规模会随之膨胀,远离群众且不便,这也是区公所被裁撤后乡镇一级持续合并的重要原因。故我主张对于面积超过800平方公里(汉代方七十里)且人口超过50万的县级政区(在山地高原荒漠等人口稀少地区定为30万)予以拆分,但面积不宜小于200平方公里(汉代方35里,河北高邑、柏乡的规模),情况特殊地区不小于50平方公里。区则作为类似于东京都的特别区不享有完全县级权力的地方公共团体,面积一般不小于50平方公里,人口20万--100万间。
三、为啥以地级政区为广域地方公共团体?考虑过道级的规模,也就是重庆、海南、台湾的规模,重庆是一个大号的广域市,海南的省直管县市效果并不好,县域经济的局限性很大,台湾诸县域经济政治则诸侯化,台当局根据业务需要亦设立了南部、中部、东部联合服务中心,等于变相的设立了专区一级,另台当局诸直辖市因区人口较多,设立了次分区,可比照于大陆的街道办,这是并乡镇、并县的一个警钟,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会促使你设立派出机构的,不是光合并了就能减少编制了。
四、为啥省为派出机关?历代省级政区多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若施行地方自治,中央也需要省级辅助,避免被架空。
缘由:
一、为啥乡镇街一级为官派?鉴于大陆历史上乡一级长期属于县一级的辅助,迄今内地乡镇尚无独立的财政;乡镇一级区域经济过于局促,实体化效益不高,就算很多地方通过合并使得其达到原来八十年代区公所规模,在中西部山区高原等人口稀少地区还是人口欠缺,基于马太效应,乡镇人口会更少;就算通过合并使得人口达到一定数值,比如5万以上,那何不分割为新县呢?行政区命名并不是影响行政组织(编制)的核心要素,而在于其权力、业务需要,人家确有那么多业务,何必老想着压着人家的官位,各地根据经济财政状况发出的绩效才是公职人员的大头收入。另根据台湾地方自治实践发现乡镇一级几乎为黑金政治充斥,乡镇长官派呼声很高。
二、为啥以县级政区为基础地方公共团体?县级政区自秦以来一直比较稳定,方百里(汉代1里大概是416米,为方便计算,取400米,方百里也就是1600平方公里的样子)、齐民万户,民稀则旷、稠则减一直是历代的基调,人口密集了的县会被拆分,这也是河南河北山西诸多小县的来源。基于乡级官派,这一级规模也不宜过大,否则乡镇规模会随之膨胀,远离群众且不便,这也是区公所被裁撤后乡镇一级持续合并的重要原因。故我主张对于面积超过800平方公里(汉代方七十里)且人口超过50万的县级政区(在山地高原荒漠等人口稀少地区定为30万)予以拆分,但面积不宜小于200平方公里(汉代方35里,河北高邑、柏乡的规模),情况特殊地区不小于50平方公里。区则作为类似于东京都的特别区不享有完全县级权力的地方公共团体,面积一般不小于50平方公里,人口20万--100万间。
三、为啥以地级政区为广域地方公共团体?考虑过道级的规模,也就是重庆、海南、台湾的规模,重庆是一个大号的广域市,海南的省直管县市效果并不好,县域经济的局限性很大,台湾诸县域经济政治则诸侯化,台当局根据业务需要亦设立了南部、中部、东部联合服务中心,等于变相的设立了专区一级,另台当局诸直辖市因区人口较多,设立了次分区,可比照于大陆的街道办,这是并乡镇、并县的一个警钟,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会促使你设立派出机构的,不是光合并了就能减少编制了。
四、为啥省为派出机关?历代省级政区多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若施行地方自治,中央也需要省级辅助,避免被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