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在英国的窘境,德国间谍在法国的行动显得顺利得多,甚至成果颇丰。而这些成果,也让他们感觉更加现实和有用。
法国人的主要避难计划是在阿尔卑斯山脉下建设一整套自给自足的地下设施。与英国人将计划设置如此高的保密程度不同,法国政府在一开始就选择了更为公开的方式。于是,这个地下避难所的方案很快成为了欧洲各国效仿的范本。相较于复杂且昂贵的地热热泵,法国的方案似乎更加直接、可行,至少从外界看来如此。
然而,真正令德国情报网络感兴趣的,是法国人为建设这些地下设施而提出的一个近乎疯狂的构想。
他们制造出了史上最庞大的轨道运输工具——被称为“Train brise-neige”,雪破列车。这列巨型列车专门为运输物资而设计,车厢绵延不绝,轨道铺设得极为厚实,光是铁轨的高度就足以没过成年人的小腿。法国人打算通过这台怪物,将所需的建筑材料和补给品一次性送入地下避难所。
这个计划的野心之大、规模之大,甚至让德国间谍在整理情报时不禁感叹:“疯子。”
11月底,雪破列车的巨大车头和几节车厢被分段拆解,从敦刻尔克港口装船,运往法国的北极租界。这个消息很快在海上来往的船只之间流传开来,任何一艘经过的船员都会注意到这些奇特的火车零件。他们在低声议论中猜测法国人靠这火车能一次性打包多少东西,但是没有一个猜得准。
事实证明,雪破列车的贡献是巨大的。正是因为有了它,法国人才能将大量材料高效地送入地下,同时将挖掘出来的废石源源不断地运出。得益于这套运输系统,法国在阿尔卑斯山下的避难所建设进展神速,远超其他国家。
在德国情报人员的报告中,关于雪破列车的描述是这样的:
“这是他们的赌注,也是他们的骄傲。我们并不确定它能否长久运行,但它的确让法国人走在了前面。”
如果说英国的能量塔计划是对技术的极限挑战,那么法国人的雪破列车,就是对工业能力和工程奇迹的极致彰显。
“他们的疯狂,或许能换来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不止是德国,还有许多国家对这种东西表现出浓厚兴趣。由于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和物资需要高效运输到能量塔施工现场,根据英国情报部门从法国人那里打探到的“雪破列车”数据,帝国勘探公司董事会决定委托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维克斯公司以及伦敦和西北铁路公司,共同设计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超大型运输工具。
这个项目的初衷很简单:在近海区域结冰、船只无法通行的严冬时节,这种运输工具将承担将大量人员和物资运往北极租界的任务。然而,这种“陆地无畏舰”不仅仅是运输工具——它在完成运输任务后,还需被拆解,作为建筑材料用于能量塔周边住所、温室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这种既要又要的要求可不容易满足啊。”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总工程师在项目启动会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事实上,造船企业和铁路企业被强行糅合到一起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但命令已经下达,质疑的声音被压下,接下来只能硬着头皮上马。
设计团队很快意识到,他们不仅需要应对复杂的极地地形,还要考虑到浅海、厚冰层甚至冻土带的特殊情况。如何在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的同时,让其在极端环境中发挥最大效用,成了最大的挑战。
“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我们可没有第二次机会。”克莱文大人在会议结束时拍了拍桌子,面对三家企业的代表们说道,“记住,各位,这不仅仅是一个运输工具,更是我们能否在极寒中生存下去的希望。做得好——我们或许能救更多的人;做得不好——我们将彻底失去未来。”
目前,世界上有能力应对未来火山冬天、却始终按兵不动的国家,只剩下大洋彼岸的美国。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各州政府,对这场全球性灾难的态度都如出一辙——字面意义上的“知道了,但没必要做什么”。
不过,在美国人当中,对这件事感兴趣并且实际采取行动的,恐怕只有一个人——尼古拉·特斯拉。
特斯拉从不掩饰自己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尤其是极端天气和电磁波的关联。他自掏腰包成立了“特斯拉电气实验公司”,并亲自带队前往北极圈的斯瓦尔巴群岛。在那里,他买下了半个湖泊及其周边的一块土地,建起了一座神秘的实验营地。
与其他国家紧张忙碌的工地截然不同,特斯拉的营地显得悠然自得。每当各国的运输车队路过那里,工人们总能在营地里吃到最新鲜的湖鱼——但除此之外,没有人能打听到特斯拉究竟在做什么。
“他就像是个幽灵,”某个运输队的司机在回忆中提到,“我们只知道他在测量什么东西,用那些奇怪的设备……可从来没人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
特斯拉对此保持一贯的神秘风格。当被问及是否在为火山冬天做准备时,他总是微微一笑,回答道:
“谁知道呢?我只是在追逐闪电。”
至此,各国的应对方案已浮出水面。英国的能量塔计划、法国为范本的地下避难所、德国到处搞情报,还有尼古拉·特斯拉的神秘实验——每个国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为迎接这个逐渐逼近的寒冬做着准备。
唯一的问题是——时间是否站在他们这边?
(谁知道我为了圆11bit的坑花了多少心思)
(现场征集德国佬的间谍活动的脑洞)
法国人的主要避难计划是在阿尔卑斯山脉下建设一整套自给自足的地下设施。与英国人将计划设置如此高的保密程度不同,法国政府在一开始就选择了更为公开的方式。于是,这个地下避难所的方案很快成为了欧洲各国效仿的范本。相较于复杂且昂贵的地热热泵,法国的方案似乎更加直接、可行,至少从外界看来如此。
然而,真正令德国情报网络感兴趣的,是法国人为建设这些地下设施而提出的一个近乎疯狂的构想。
他们制造出了史上最庞大的轨道运输工具——被称为“Train brise-neige”,雪破列车。这列巨型列车专门为运输物资而设计,车厢绵延不绝,轨道铺设得极为厚实,光是铁轨的高度就足以没过成年人的小腿。法国人打算通过这台怪物,将所需的建筑材料和补给品一次性送入地下避难所。
这个计划的野心之大、规模之大,甚至让德国间谍在整理情报时不禁感叹:“疯子。”
11月底,雪破列车的巨大车头和几节车厢被分段拆解,从敦刻尔克港口装船,运往法国的北极租界。这个消息很快在海上来往的船只之间流传开来,任何一艘经过的船员都会注意到这些奇特的火车零件。他们在低声议论中猜测法国人靠这火车能一次性打包多少东西,但是没有一个猜得准。
事实证明,雪破列车的贡献是巨大的。正是因为有了它,法国人才能将大量材料高效地送入地下,同时将挖掘出来的废石源源不断地运出。得益于这套运输系统,法国在阿尔卑斯山下的避难所建设进展神速,远超其他国家。
在德国情报人员的报告中,关于雪破列车的描述是这样的:
“这是他们的赌注,也是他们的骄傲。我们并不确定它能否长久运行,但它的确让法国人走在了前面。”
如果说英国的能量塔计划是对技术的极限挑战,那么法国人的雪破列车,就是对工业能力和工程奇迹的极致彰显。
“他们的疯狂,或许能换来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不止是德国,还有许多国家对这种东西表现出浓厚兴趣。由于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和物资需要高效运输到能量塔施工现场,根据英国情报部门从法国人那里打探到的“雪破列车”数据,帝国勘探公司董事会决定委托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维克斯公司以及伦敦和西北铁路公司,共同设计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超大型运输工具。
这个项目的初衷很简单:在近海区域结冰、船只无法通行的严冬时节,这种运输工具将承担将大量人员和物资运往北极租界的任务。然而,这种“陆地无畏舰”不仅仅是运输工具——它在完成运输任务后,还需被拆解,作为建筑材料用于能量塔周边住所、温室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这种既要又要的要求可不容易满足啊。”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总工程师在项目启动会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事实上,造船企业和铁路企业被强行糅合到一起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但命令已经下达,质疑的声音被压下,接下来只能硬着头皮上马。
设计团队很快意识到,他们不仅需要应对复杂的极地地形,还要考虑到浅海、厚冰层甚至冻土带的特殊情况。如何在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的同时,让其在极端环境中发挥最大效用,成了最大的挑战。
“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我们可没有第二次机会。”克莱文大人在会议结束时拍了拍桌子,面对三家企业的代表们说道,“记住,各位,这不仅仅是一个运输工具,更是我们能否在极寒中生存下去的希望。做得好——我们或许能救更多的人;做得不好——我们将彻底失去未来。”
目前,世界上有能力应对未来火山冬天、却始终按兵不动的国家,只剩下大洋彼岸的美国。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各州政府,对这场全球性灾难的态度都如出一辙——字面意义上的“知道了,但没必要做什么”。
不过,在美国人当中,对这件事感兴趣并且实际采取行动的,恐怕只有一个人——尼古拉·特斯拉。
特斯拉从不掩饰自己对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尤其是极端天气和电磁波的关联。他自掏腰包成立了“特斯拉电气实验公司”,并亲自带队前往北极圈的斯瓦尔巴群岛。在那里,他买下了半个湖泊及其周边的一块土地,建起了一座神秘的实验营地。
与其他国家紧张忙碌的工地截然不同,特斯拉的营地显得悠然自得。每当各国的运输车队路过那里,工人们总能在营地里吃到最新鲜的湖鱼——但除此之外,没有人能打听到特斯拉究竟在做什么。
“他就像是个幽灵,”某个运输队的司机在回忆中提到,“我们只知道他在测量什么东西,用那些奇怪的设备……可从来没人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
特斯拉对此保持一贯的神秘风格。当被问及是否在为火山冬天做准备时,他总是微微一笑,回答道:
“谁知道呢?我只是在追逐闪电。”
至此,各国的应对方案已浮出水面。英国的能量塔计划、法国为范本的地下避难所、德国到处搞情报,还有尼古拉·特斯拉的神秘实验——每个国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为迎接这个逐渐逼近的寒冬做着准备。
唯一的问题是——时间是否站在他们这边?
(谁知道我为了圆11bit的坑花了多少心思)
(现场征集德国佬的间谍活动的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