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吧 关注:52,426贴子:333,244
  • 6回复贴,共1

置邮传命——古代人是如何寄快递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书回已是明年事。
一千年前,陆游远居外地,收到家里兄弟寄来的书信,便写了这首词。陆游家远在山阴,距自己一万三千里,陆游望着家的方向,青山蔟蔟隔断着自己的思念,陆游想写一封回信,却要等到明年才能寄回家乡。古代交通不便,想不到寄一封书信也有诸多困难。说起寄送信件,大家多会想起邮寄快递,那么古人是如何寄信的?古人邮寄,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速。按照孟子的说法,古代驿站传递东西应该是非常快的,为什么到了陆游这里却全然不同?这要从驿站的历史发展中说起。
“驿站”这个词语在古代很长时间是没有的,元朝建立的“站赤”制度,是“驿站”一词的真正来源。站赤是蒙古语,翻译过来就是驿站。
古代驿站名称种类众多,有“邮”、“亭”、“传”、“馹”、“置”、“驿”等。
“邮”邮的繁体字是“郵”。注意“郵”和“陲”是不同的两个字,“郵”的偏旁“⻖”在右,叫做右耳刀,右耳刀“⻖”是从“邑”变化来的。“邑”的本义是都邑、城市,所以从右耳刀的字,多与城镇、地名相关,如“都”、“邦”、“郡”、“郊”、“郭”、“郑”等;而“陲”的偏旁“⻖”在左,叫做左耳刀,左耳刀“⻖”是从“阜”变化来的。“阜”字本义为土山,所以从左耳刀的字,多与山地、地形相关,如“陵”、“陡”、“险”、“陆”、“阴”、“阳”等。
“陲”是左耳刀,所以陲的本义“边疆”是和地形相关的。
“郵”拆开来看是“垂”和“⻖”,“垂”的本义是边疆,垂是陲的本字,由于垂要表达的意思太多,所以就加左耳刀划分出了陲字;“⻖”是邑的变体,邑的意思是城邑。所以郵的本义便是设立在边境上的传递文书的处所。《说文·邑部》:“郵,境上行书舍。”
邮是最基层分布最广的驿站,邮舍彼此之间距离很近。《汉书旧仪》:“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也就是说,每五里便有一处邮舍。因为邮之间距离最短,所以邮多采用步行递送。邮没有车马,不供应食宿,是最小的驿站。
“亭”说起亭,多会想起公园里供人歇息的亭子,这样的亭四面开放,上面有盖,是典型的园林之亭。园林之亭是后来才有的,是供人游赏玩乐之所,在古代是贵族才有资格享受的。
亭在上古指的是观察瞭望的亭和旅宿的亭。周代在边防要塞设立小堡垒,供观察敌情之用,这种就是观察瞭望的亭;旅宿的亭多半是设在路边简陋的遮风避雨之处,是供人暂时旅途歇息用的,就像公交站台一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句歌词唱的就是这种旅宿的亭。
而作为驿站的亭,起于秦朝盛于汉朝,是秦汉时乡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设置在水陆交通要道处,直接统属于县。亭的基本职能是:①司奸盗,维持治安;②供官吏、行旅者食宿;③告警,主要是边亭任务;④邮传。《汉书》:“十里一亭,亭有长”每十里设置一处亭站。亭大于邮,步行递送,仍然不备车马。
邮亭相当于现在的快递,尤其是邮,作用是负责传递公文,而不提供车马住宿,这是邮亭和驿传最大的不同。驿传只负责提供各种交通工具,为来往的人提供更换车马,也兼有提供食宿的功能。
“传”【zhuàn】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驿站制度,当时的驿站主要负责传送政令和官方公文书信。每三十里设置一处可供食、宿、行的驿站,叫做“传”。“传”也用来指传递用的交通工具——传车。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车,后来赵国赵武灵王从胡人那里引进了胡服骑射,中原各国才渐渐普及开了骑马。传车有一匹马拉的叫轺【yáo】车,也有四匹马拉的叫乘【shèng】车。“传”作为传车和传马,称名从上古用到了魏晋。
“馹”【rì】最初指的是车递,就是传递用的车;骑马普及之后又指马递;元代以后才作驿站之称。
“置”可以指车递,可以指马递,也可以指驿站。
“驿”驿是马递专称,起于秦汉。驿常和“骑”、“马”连用。《后汉书》:“又置驿马,千里传问起居”。自从车递变成马递,传送速度大大加快,一般马递速度一天要求行三百里,而遇到非常紧急的情况,最快一昼夜可行八百里,影视剧里经常说“八百里加急”,送信的人在沿途驿站更换最好的马匹,日夜兼程将消息送达。但是沿途驿站要如何识别消息的紧急程度?这就要从古代发展完备的驿站制度说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26 11:32回复
    “驿”作为驿站之称要到唐代才出现,唐代的驿站是专门为朝廷传递官方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提供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那时的驿站建设已经相当完备,各处驿站都拥有自己的田地,实现了自给自足。据记载,唐朝上等的驿站拥有田地达2400亩之多,下等驿站也有720亩田地,这些驿田可以用来种植苜蓿等马匹饲料,也可以种植其他作物补贴驿站的日常开支。驿站作为提供食宿马匹的场所,针对来客也有一套很具体的规定。来往驿站更换马匹的人都持有官方颁发的凭证,这个凭证在宋朝叫做“驿劵”,驿劵由枢密院发给。若是遇到紧急的消息,就使用特殊的驿劵,驿站人员看到特殊驿劵,便无条件提供最好的服务。
    邮驿系统发展到宋代已经相当成熟,为什么陆游寄送一封书信却又诸多困难?其实在漫长的古代,驿站一直都是官方机构,只负责为官方传递文书信息,而不对外开放,况且驿站也一直禁止传送个人私信。虽然在宋朝时允许官僚把家信交于驿站传送,但是开放范围有限,而且这也不属于驿站人员的本职工作。驿站闲余时间才考虑为私人服务,因此私人信件常滞后传送。在经手众多驿站之后,才能送达目的地,这期间往往要经过一年甚至数年时间。苏轼也常为寄送信件而烦恼,“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可见寄送一封信件要上下打点,麻烦很多人。当官的尚且如此困难,更不用说普通人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流动之后,私人邮寄需求逐渐增大,于是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的“民信局”。民信局是私人经营的机构,专为私人寄送信件、物品。邮政快递业的发展便从此萌芽。
    最后说说“鸡鸣驿”,鸡鸣驿是明代建立的驿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遗址。
    鸡鸣驿,因背靠鸡鸣山而得名。《水经注》:“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为代之夫人,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归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地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鸡鸣山。”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26 11:33
    回复
      2025-05-17 23:51:11
      广告
      孟子的话哪说邮寄很快??感觉你用ai辅助生成的东西,自己也不怎么看。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26 13: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