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释义: 一般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普通知识。
.
表面上常识十分的美好。尽管我们每个人不同,但至少有些共通的道理
.
然而当我们细究,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甚至你以为的「常识」可能并不普遍。
.
宾州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 有一位教授让2046人评论四千多条「常识」,结果发现,个人对常识的认知差异极大。当分析大群体时,能够取得共识的"常识"显着的减少。
.
你的常识与我的常识或许不同。 而我们的常识与小说作者的常识也可能不同。
.
而这就是我今天想聊的话题。
.
金庸小说读者众多,批评也随之而来,例如「金庸根本不懂,他小说一堆漏洞!」但这些「漏洞」,真的是作者的疏忽,还是读者将自己的「常识」强加於小说世界?
.
每一部作品都有独立的世界观,它可能近似现实,但不必完全相同。现实中没有内功,没有长生不老的神泉,没有觸血就能化去尸的化尸粉。 但金庸的故事正是建立在这些超现实元素之上。
.
当然,金庸不会巨细靡遗地描写所有设定。许多「常识」部分,他选择留白(例如「天是蓝的,海水是咸的」),读者自然可以用现实经验补足。
。
但关键在於:当小说明示的设定与现实常识冲突时,应以小说世界观为准。
.
比如说如果我写一本都市小说,其中主角被雷劈中五次。现实中,这机率微乎其微,被雷打中一次都是极小概率更别说五次了。但若因此批评「不符合常识」,合理吗?
.
未必。因为一来或许这世界的闪电与现实不一样,二来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离奇。 现实中就有人一生中被闪电击中七次,难道我们要说现实世界也有漏洞?
.
同理,金庸小说的许多「漏洞」,往往是批评者忽略了世界观设定。
.
比方说近日来有些人质疑《笑傲》中盈盈验两位师太的死因。 有些人说「针那麽小,根本看不出来!」。 另一些人说「就算看到针,怎知道怎麽刺入的?」。 甚至有些人乾脆质疑「针太短,不可能一针致命!」。 在他们看来,这些或许是常识。 但在武侠世界呢?
.
『张三丰点了点头,道:“岱岩所中之毒,异常奇特,我还没想出是何种毒药。岱岩【掌心有七个小孔】,【腰腿间有几个极细的针孔】。江湖之上,还没听说有哪一位高手使这般歹毒的【暗器】。”宋远桥道:“这事也真奇怪,按常理推想,【发射这细小暗器】而令三弟闪避不及,必是一流好手,但真正第一流的高手,怎又能在暗器上喂这等毒药?” 各人默然不语,心下均在思索,到底哪一门哪一派的人物是使这种暗器的?』
.
我去抽血,隔天就找不到针孔。 而医生用来抽血针可比牛毛粗多了。 若按常理,俞岱岩躺了十天,蚊须针的针孔早该愈合。但书中人物不仅看出来了,还能判断是「人为发射的暗器」,甚至试图推测凶手门派。
.
这不是漏洞,而是武侠世界的基础设定。在现实,钝力创伤就是钝力创伤。 但在《倚天》,掌伤有「一百八十馀种」,高手一搭脉就能认出武功来历。这种设定在现实中不合理,但在虚构作品中,却是「中止怀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的常态。
.
那既然盈盈判定死因在武侠世界观合理,那这段剧情是否就没问题了? 不,有些人会说二定死於针,但主角因为此认定凶手是岳不群是漏洞。 你没看嵩山派有个人也用过针当暗器吗? 凭什麽断定是岳不群?
.
这又回到「常识」的谬误。 他们假设「针就是针,手法无差异」。但金庸世界里,暗器的本质不在外形,而在劲力与去势。
.
『王语嫣微笑道:“‘青蜂钉’的外形倒是这样的。你发这天王补心针,所用的【器具丶手法,确和青蜂钉完全一样】,但暗器的【本质不在外形和发射的姿式】,而在暗器的【劲力和去势】。【大家发一枚钢镖】,少林派有【少林派的手劲】,昆仑派有【昆仑派的手劲】,那是勉强不来的。你这是……”』
.
我的教育告诉我,力就是力。 器具手法完全一样,怎麽可能看出不同? 但王语嫣就可以甚至她认为理所当然。
.
回到《笑傲》
.
『令狐冲双手上反按墙壁,身子不禁发抖,心想:“能使一枚小针而能杀害这两位高手师太,【若不是练了葵花宝典的,便是练了辟邪剑法的】。东方不败一直在黑木崖顶闺房中绣花,不会到少林寺来杀人,以他的武功,也决不会针刺定闲师太而一时杀她不了。左冷禅所练的辟邪剑法是假的。那时候林师弟初得剑谱未久,未必已练成剑法,甚至还没得到剑谱……”回想当日在雪地里遇到林平之与岳灵珊的情景,心想:“不错,那时候林平之说话未变雌声,不管他是否已得剑谱,辟邪剑法总是没练成。” 想到此处,额头上冷汗涔涔而下,【那时候能以一枚细针丶正面交锋而害死恒山派两大高手,武功却又高不了定闲师太多少,一针不能立时致她死命,那只有岳不群一人】。』
.
二定的死因关键不在「用针」,而在於针伤的特殊性。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只有练了葵花宝典或辟邪剑法的人才能做到。 这里并不是因为是岳不群所以是辟邪剑法/葵花宝典杀了二定。 而是二定是被辟邪剑法/葵花宝典所杀,所以凶手只能是练了这门功夫的三人之一。
.
总结一下。 当我们讨论小说,我们必须以小说中的常识(世界观)为主。 当没有矛盾时,我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补充进去,但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强加於书中明示的设定。 现实的「不可能」,在虚构世界未必就能成立。
.
金庸的小说自有其逻辑,许多「漏洞」其实是读者未能跳脱现实框架。下次当你想批评「这不合常识」时,不妨先想想
.
是你的常识,还是小说的常识?
.
释义: 一般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普通知识。
.
表面上常识十分的美好。尽管我们每个人不同,但至少有些共通的道理
.
然而当我们细究,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甚至你以为的「常识」可能并不普遍。
.
宾州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 有一位教授让2046人评论四千多条「常识」,结果发现,个人对常识的认知差异极大。当分析大群体时,能够取得共识的"常识"显着的减少。
.
你的常识与我的常识或许不同。 而我们的常识与小说作者的常识也可能不同。
.
而这就是我今天想聊的话题。
.
金庸小说读者众多,批评也随之而来,例如「金庸根本不懂,他小说一堆漏洞!」但这些「漏洞」,真的是作者的疏忽,还是读者将自己的「常识」强加於小说世界?
.
每一部作品都有独立的世界观,它可能近似现实,但不必完全相同。现实中没有内功,没有长生不老的神泉,没有觸血就能化去尸的化尸粉。 但金庸的故事正是建立在这些超现实元素之上。
.
当然,金庸不会巨细靡遗地描写所有设定。许多「常识」部分,他选择留白(例如「天是蓝的,海水是咸的」),读者自然可以用现实经验补足。
。
但关键在於:当小说明示的设定与现实常识冲突时,应以小说世界观为准。
.
比如说如果我写一本都市小说,其中主角被雷劈中五次。现实中,这机率微乎其微,被雷打中一次都是极小概率更别说五次了。但若因此批评「不符合常识」,合理吗?
.
未必。因为一来或许这世界的闪电与现实不一样,二来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离奇。 现实中就有人一生中被闪电击中七次,难道我们要说现实世界也有漏洞?
.
同理,金庸小说的许多「漏洞」,往往是批评者忽略了世界观设定。
.
比方说近日来有些人质疑《笑傲》中盈盈验两位师太的死因。 有些人说「针那麽小,根本看不出来!」。 另一些人说「就算看到针,怎知道怎麽刺入的?」。 甚至有些人乾脆质疑「针太短,不可能一针致命!」。 在他们看来,这些或许是常识。 但在武侠世界呢?
.
『张三丰点了点头,道:“岱岩所中之毒,异常奇特,我还没想出是何种毒药。岱岩【掌心有七个小孔】,【腰腿间有几个极细的针孔】。江湖之上,还没听说有哪一位高手使这般歹毒的【暗器】。”宋远桥道:“这事也真奇怪,按常理推想,【发射这细小暗器】而令三弟闪避不及,必是一流好手,但真正第一流的高手,怎又能在暗器上喂这等毒药?” 各人默然不语,心下均在思索,到底哪一门哪一派的人物是使这种暗器的?』
.
我去抽血,隔天就找不到针孔。 而医生用来抽血针可比牛毛粗多了。 若按常理,俞岱岩躺了十天,蚊须针的针孔早该愈合。但书中人物不仅看出来了,还能判断是「人为发射的暗器」,甚至试图推测凶手门派。
.
这不是漏洞,而是武侠世界的基础设定。在现实,钝力创伤就是钝力创伤。 但在《倚天》,掌伤有「一百八十馀种」,高手一搭脉就能认出武功来历。这种设定在现实中不合理,但在虚构作品中,却是「中止怀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的常态。
.
那既然盈盈判定死因在武侠世界观合理,那这段剧情是否就没问题了? 不,有些人会说二定死於针,但主角因为此认定凶手是岳不群是漏洞。 你没看嵩山派有个人也用过针当暗器吗? 凭什麽断定是岳不群?
.
这又回到「常识」的谬误。 他们假设「针就是针,手法无差异」。但金庸世界里,暗器的本质不在外形,而在劲力与去势。
.
『王语嫣微笑道:“‘青蜂钉’的外形倒是这样的。你发这天王补心针,所用的【器具丶手法,确和青蜂钉完全一样】,但暗器的【本质不在外形和发射的姿式】,而在暗器的【劲力和去势】。【大家发一枚钢镖】,少林派有【少林派的手劲】,昆仑派有【昆仑派的手劲】,那是勉强不来的。你这是……”』
.
我的教育告诉我,力就是力。 器具手法完全一样,怎麽可能看出不同? 但王语嫣就可以甚至她认为理所当然。
.
回到《笑傲》
.
『令狐冲双手上反按墙壁,身子不禁发抖,心想:“能使一枚小针而能杀害这两位高手师太,【若不是练了葵花宝典的,便是练了辟邪剑法的】。东方不败一直在黑木崖顶闺房中绣花,不会到少林寺来杀人,以他的武功,也决不会针刺定闲师太而一时杀她不了。左冷禅所练的辟邪剑法是假的。那时候林师弟初得剑谱未久,未必已练成剑法,甚至还没得到剑谱……”回想当日在雪地里遇到林平之与岳灵珊的情景,心想:“不错,那时候林平之说话未变雌声,不管他是否已得剑谱,辟邪剑法总是没练成。” 想到此处,额头上冷汗涔涔而下,【那时候能以一枚细针丶正面交锋而害死恒山派两大高手,武功却又高不了定闲师太多少,一针不能立时致她死命,那只有岳不群一人】。』
.
二定的死因关键不在「用针」,而在於针伤的特殊性。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只有练了葵花宝典或辟邪剑法的人才能做到。 这里并不是因为是岳不群所以是辟邪剑法/葵花宝典杀了二定。 而是二定是被辟邪剑法/葵花宝典所杀,所以凶手只能是练了这门功夫的三人之一。
.
总结一下。 当我们讨论小说,我们必须以小说中的常识(世界观)为主。 当没有矛盾时,我们能将自己的想法补充进去,但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强加於书中明示的设定。 现实的「不可能」,在虚构世界未必就能成立。
.
金庸的小说自有其逻辑,许多「漏洞」其实是读者未能跳脱现实框架。下次当你想批评「这不合常识」时,不妨先想想
.
是你的常识,还是小说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