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皇帝李弘吧 关注:1贴子:35
  • 7回复贴,共1

[lbk]河洛历史文化遗产[rbk]偃师一一唐恭陵恭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恭陵(孝敬皇帝陵),位于中国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东北2.5公里的滹沱岭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从宸妃进升为皇后,次年李弘被立为太子,曾 一度监国,原太子李忠被改封为梁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弘从幸合壁宫,薨,时年二十四岁,同年八月葬于恭陵。唐高宗将其追谥“孝敬皇帝”,开创了太子死后追谥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的规格安葬,并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立于陵侧。恭陵神道两侧石刻作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时代可能早于乾陵,是河南洛阳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也是世界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28 17:55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28 17:5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恭陵的主人是孝敬皇帝李弘(652-675),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675年暴死。唐高宗将其追谥“孝敬皇帝”,开创了太子死后追谥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的规格安葬。 不过一般都称为太子弘。
      《唐代帝王陵墓》(有改动):恭陵是初唐“号墓为陵”规制下一处完整的实例。陵园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长宽均为440米。陵园内有大、小二冢,大冢居陵园中部偏西,葬李弘,俗称太子冢;小冢在大冢东北隅,葬太子妃裴氏即哀皇后,俗称娘娘冢。两冢的位置正处于陵园正中。同茔而不同墓。恭陵两冢都呈长方覆斗形,现存太子冢底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0米;顶部东西46米,南北50米,残高22米。
      据钻探可知:太子冢封土经千余年风雨侵蚀和人为垦植,每边均被损掉10余米,原封土底部的长度应在160-180米之间。恭陵陵冢封土堆为高粘度红褐色生土夯筑而成,坚硬密实,虽经千余年风雨剥蚀,其高度仅损失5米左右(这是按照汉长陵高九丈,唐天子礼依汉长陵故事得来的)。皇后冢距太子冢约50米,现存形状已很不规整,底部方锥形,长宽均50米,上半部呈圆形,残高13米。恭陵陵种四周原夯筑围墙,每面围墙的中部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
      门外筑双阙,四隅角筑角楼。今查围墙已夷为平地,现存墙基宽仅1米。四隅角楼遗址残存,高约3-4米,长、宽10余米,原基部垒砌条石被农民移作它用。门前双阙以北门保存较好,长23米、宽20米,两阙相距30米。陵园南神门实测宽度为30米,门阙之外10米处有立狮,左右分列,相距54米。其余三门情况与此略同,惟改立狮为蹲狮。在南神门内没有发现建筑遗存,门外双阙之南设有御道,其两侧列置大型石刻。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28 17:57
      回复
        武则天的长子名叫李弘,他24岁就以太子之身,早早去世了,唐高宗李治非常伤心,就以皇帝的葬制,埋葬了李弘。
        李治为何会用皇帝之礼,埋葬了一个太子?这事儿纯属是小孩没有娘,说来话有点长!
        李弘虽然是武则天的儿子,可是性格上却一点也不像阴狠毒辣的母亲,倒非常像自己的父亲李治,他虽然身虚体弱,可是博学多才,兼之体恤百姓,并熟悉政务,甚有主见,还能“持正谏诤”(敢说真话),而被朝野上下,赞为未来的“明君”。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28 17:57
        回复
          30%的人,则相信李弘是患病而死。
          李弘去世之后,被葬在了距离洛阳不远的景山之巅,这里南依嵩山,北临洛河和伊河,不仅风景优美,事实上,也是“风、水”绝佳之地。
          李弘的墓被称之为太子冢,其墓中的冥葬品也是多多,自下葬之日,到如今已经是一千五百多年,可以说,盗墓贼将他墓前的荒草都踏平了,可是却没有一个敢盗他的陵墓。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4-28 18:00
          回复
            盗墓贼的心都是黑的,他们绝不会因为李弘是个好太子,身受冤枉等等原因,就放过他,为什么太子冢到现在也没有被盗呢?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这座大墓,有非常厉害的防盗机关。
            李治给李弘修墓期间,曾命上万名民夫,在伊河和恭陵之间,排成了一排,然后将伊河河岸上的细沙,一袋袋地取到了恭陵的工地上,这些细沙被过筛之后,全都放到了铁锅之中,炒干之后,一层层地堆放到了李弘的棺木之上。
            干沙之上,则堆填墓土,墓土被工匠们用小米汤和鸡蛋清搅拌过,堆积在墓顶,摊平干结后,不仅硬如磐石,而且还可以防风防雨防盗贼。
            墓土之下的七八米深的干沙,就成了让盗墓贼望而却步的防盗机关。
            这也是李弘的太子冢至今未被盗的终极原因。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4-28 18:00
            回复
              文物盗窃
              河南是文物之乡,地上地下文物古迹众多,素有天然博物馆之称。这一切都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本应属于国家,可是这些非常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却引起了某些不法之徒的私欲,他们只图个人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98年,河南偃师公安局胜利破获一起特大文物盗窃案--唐恭陵文物盗窃案,并查处了一个盗窃、买卖文物一条龙的罪犯团伙。唐恭陵,武则天长子弘的陵地,此次失窃的是弘的一个妃子的墓地。98年春节前后,当地的一个农民发现墓地被炸开,古墓失窃。
              偃师公安局迅速组织侦破,发现这是一个早有预谋的专业盗窃团伙干的。此后,20多天案件便大获全胜,并挖出了在深圳、澳门的文物盗窃团成员。本片将跟踪案件的发生经过,以纪实的手法报道偃师公安局在破获这起案件中所付出辛苦和努力,表现了人民警察为保卫人民的安全、国家的财产不受侵犯与犯罪分子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出土文物
              蓝釉双耳壶清新的纯蓝釉瓷器 唐三彩是一种彩釉陶器,黄绿蓝三色,自然调渲流淌,互相浸润,色彩斑斓,晶莹剔透,使人观之赏心悦目。但除三彩器外,仅施黄、绿、白、蓝、红、淡青和黑等单色釉者,也清新自然,颇具特色。七十年代在巩义市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就出土少量的单色釉陶器,这种纯蓝釉陶器在唐代较为少见,恭陵出土的这件纯蓝釉双耳壶可能就是巩义三彩窑之单色釉产品。唐代流行的双龙耳壶 双龙耳壶是时代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种器物,主要流行于唐代,其前身可能是源自三国以来一直流行的鸡首壶。此类双龙耳壶发现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阳两个唐王朝时期最为繁盛的京畿之地。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此壶1998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乡唐代恭陵哀皇后墓中。盘口,细长颈,溜肩,肩部有两个细长弯曲状龙柄,龙嘴衔盘口,鼓腹,下腹急收,小平底。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4-28 18:01
              回复
                【河洛地望在山西阳城王曲】 中华文明五千年,华夏文明是主流,人常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看的就是上古帝王在冀州的帝都文化,史书记载冀州是华夏文明的发韧之地,而河洛是古冀州的中心位置,具体地望就在山西阳城,阳城位于上古名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三山交汇之处,南部就是王屋山。刘学鹏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4-28 18: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