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监督石井二郎的留言
为什么我现在要启动「涩谷实景冒险企划」?
为什么不与大牌游戏公司合作,而选择以个人身份进行?
理由有几个。
首先,我在制作完《428 ~被封锁的涩谷~》后,又负责了使用3DCG技术的群像剧冒险游戏《时间旅行者》。
托各位的福反响不错,我自己也觉得「群像剧型冒险游戏算是告一段落了吧」。
当我制作《428》时,已有《街》这部伟大的先驱作品存在。
对于当时的我和制作团队而言,能被委任制作其续作性质的作品,既是巨大挑战,也是无上光荣。
究竟该如何超越《街》呢——
这份执念毫无疑问成就了《428》的品质。
在多位角色视角间穿梭、宛如解谜般的故事体验。
群像剧冒险游戏正是唯有游戏才能实现的革新叙事手法。
就像我曾继承《街》的遗产创作作品那样,相信必定会有人继承《428》的精髓,创作出全新的作品。
正因如此深信——
如果有能超越《428》的作品诞生,那不该由我来做,而应交给其他人。我曾真心期待这样的「后继者」终将出现。
然而——
即使过了近二十年,这样的作品仍未问世。
连传闻都未曾听闻。
相反,一直传入我耳中的
是粉丝们「我们还在等待像《街》和《428》那样的作品」的呼声。
「能再制作一部像《428》的作品吗?」
实际上,我也曾与多家游戏公司认真商讨过启动项目。
但每当推进讨论时,必定会听到:
「请做更畅销的东西。做更『新潮』的东西」
「演员请启用知名的●●先生」
这些要求从商业角度完全可以理解。
但你们口中的畅销品、新潮物,真的算是「好作品」吗?
真的是大家翘首以盼的东西吗?
最本质的问题——「作品为何被喜爱?为何令人难忘?」是否被完全忽视了?抛开游戏本质只顾修饰外表,真能做出好作品吗?
为此苦恼的次数绝非一两次。
心中的疑问始终无法消除。
每当需要向「这是游戏?」般皱眉的演员发出出演邀请时,我都难以释怀。
最终,这类项目全部中途夭折。
回想起来,单凭「演员人气」就取得成功的实景游戏本就寥寥无几,失败也是理所当然。
甚至有过「再也不想参与这种企划」的念头,一度远离了冒险游戏制作。
想着「如果有人能制作出来,我们就能卸下重担……」
就这样一直等待。
但是,终究无人出手。
既然如此……
那就下定决心自己来做吧。
不再逃避。
不再妥协。
这就是本企划的起点。
既然要做,就想制作自己发自内心「渴望见到」的作品。
因此,我首先联系了あらい正和先生与北上史欧先生。
两位是象征《街》与《428》的存在。
我想亲眼见证他们并肩而立的身姿。
让他们主演的作品,只有我们能构想,唯有我们能实现。
希望与粉丝们再次体验那份热情与氛围。
为此,必须由这两位担任先锋。我如此坚信。
此外,选定这两位演员本身,
就是「要以游戏与剧本的趣味性正面决胜!」
这份决意的象征。
所以剧本方面邀请了北岛行德先生。
游戏形式特意采用古典音响小说风格——
在实景静态画面上叠加文字的表现形式。
希望玩家在享受小说级文本量的同时,
通过群像剧的多视点结构,品味「故事拼图」的乐趣。
北岛先生是与我共同创作《428》《时间旅行者》、我最信赖的剧作家。
若是他的剧本,我作为监督就能全心投入将其具现化。
本次企划就是怀着这般信念启动的。
近日有人对我说:
「石井先生这次不是以『创作者』身份,
而是以『粉丝』身份在制作这部作品吧?」
我想确实如此。
作为《街》与《428》的粉丝之一,
我想再次品味那份兴奋与冲击。
或许正是这份心情推动了企划的启动。
最后
我认为群像剧冒险游戏的本质在于「利他」性。
此话怎讲?
原本,游戏应是追求「利己」的——以胜利为目标、赚取分数…绝大多数游戏的规则都是「为自己而行动」。
但《街》与《428》的游戏系统不同。
要推进故事,就必须为其他角色排除障碍、牵线搭桥,甚至自我牺牲,采取”利他行动“。
通过帮助他人而开启希望的前路。
在名为游戏这种利己的系统之中,利他性竟然能够发挥作用,这真是太有趣了。我之所以如此着迷于群像剧游戏,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但我,
我相信这在现实世界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各位能够理解我这份心意的粉丝们。
请务必借给我你们的力量。
然后,也请大家和我一起,成为‘共犯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