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已走到尽头吧 关注:810,485贴子:62,138,729
  • 2回复贴,共1

土味营销与宫崎骏电影:流量狂欢能否成就艺术共鸣?(作者Ds)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5年,吉卜力工作室迎来40周年,而宫崎骏的《幽灵公主》4K修复版也于五一档登陆中国院线。然而,电影宣发却陷入了一种奇特的矛盾——一边是宫崎骏作品深厚的生态哲学与女性主义内核,一边是抖音神曲、文旅转场、明星配音等土味营销的流量狂欢。这种营销策略究竟是“破圈”妙招,还是对经典艺术的消解与矮化?
---
1.土味营销的流量逻辑:短期爆发,长期隐忧
(1)文旅转场+明星配音:借势地方文旅热潮
近期,各地文旅局疯狂内卷,从“我姓东”土味喊麦到肌肉男“美男计”,甚至邀请明星站台(如赵丽颖为河北文旅代言)。《幽灵公主》中文版配音明星(如赵丽颖)的粉丝鼓动文旅官号用电影片段玩转场,试图将电影与地方旅游绑定,制造“观影+打卡”的消费场景。
效果:
短期拉动话题度,吸引非核心观众(如明星粉丝、短视频用户)。但风险在于,电影的艺术性被简化成“BGM+转场”素材,观众可能只记住“赵丽颖配音”,而非宫崎骏的生态寓言。
(2)抖音神曲+碎片化传播:消解电影深度
宫崎骏电影的配乐(如久石让的《アシタカせっ記》)本应营造沉浸式体验,但短视频平台更倾向魔性BGM+高光片段的“三秒吸睛”模式。例如,小桑与山犬神的镜头被配上抖音热曲,变成“女性力量励志短片”,而非探讨人与自然冲突的史诗。
问题:
情绪化剪辑让观众误以为《幽灵公主》是“打脸逆袭爽片”,而非深刻的反战寓言。真正的影迷可能反感,认为营销在“亵渎经典”。
---
2.吉卜力40周年+五一档:本可更高级的营销策略
(1)错过“艺术巡礼”机会
宫崎骏电影的取景地(如《幽灵公主》的屋久岛、《千与千寻》的道后温泉)本就是文旅热点。但此次宣发未深挖“现实与动画的联结”,反而沉迷于明星话题和土味二创,浪费了IP的文旅潜力。
对比案例:
日本濑户内海的“宫崎骏小镇”旅游路线,结合电影场景设计沉浸式体验,吸引影迷朝圣。中国文旅却只停留在“明星同款打卡”,缺乏深度内容运营。
(2)女性力量营销的“双刃剑”
《幽灵公主》的女性角色(小桑、黑帽大人)确实先锋,但国内通稿过度简化为“赵丽颖=女性力量”,甚至掩盖了男性角色(阿席达卡)的叙事价值。这种片面化解读可能引发反弹,尤其是当观众发现电影并非“大女主爽片”,而是更复杂的生态寓言时。
---
3.批判但鼓励:如何让土味营销真正服务电影?
(1)短期可接受,长期需克制
现实考量:在五一档竞争激烈(如《灌篮高手》剧场版、新海诚新作)的环境下,土味营销能快速触达下沉市场。
但必须设限:
• 避免让电影沦为“明星周边”(如过度炒作配音演员)。
• 减少碎片化传播对电影主题的扭曲。
(2)建议调整方向
1. 结合吉卜力40周年,做“艺术向”营销
• 举办宫崎骏手稿展、久石让音乐会,而非仅依赖短视频噱头。
• 推出“现实取景地旅游套餐”(如屋久岛生态游)。
2. 文旅合作升级:从“转场”到“深度体验”
• 地方文旅可设计电影主题路线(如“幽灵公主森林徒步”),而非仅用片段蹭热度。
3. 回归电影内核,引导观众思考
• 在短视频中嵌入导演访谈、生态议题讨论,而非仅剪“高光打脸片段”。
---
4.结论:流量可以是手段,不应是目的
土味营销并非原罪,但若仅满足于数据增长,而忽视宫崎骏作品的艺术性与哲学深度,则是一种文化浪费。
理想状态应是:
• 路人因抖音入坑,因电影深思。
• 文旅借电影引流,但不止于打卡。
• 明星带来热度,但不掩盖作品本身。
五一档的《幽灵公主》仍有时间调整策略——让流量为艺术服务,而非让艺术为流量妥协。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29 13:19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29 18:0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4-29 18: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