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合辙0-02楞伽楞严合辙序》
01
【序文】
《楞伽(经)》,以(——因——天竺的)达磨(祖师而变得贵)重;《楞严(经)》,以(——因——天台的)智者(大师而变得贵)重,(楞伽经与楞严经,)并(——都——)为缁门(——佛门——的重)要典(籍)。(然)而,其(——二部经),(因)“流通(的)深浅”之(缘)故,(而)亦略(——大致——)相类(——相似)。
02
【序文】
(详细说,)当(——适合——)楞伽(经)之(根)机者(——的众生),(即是)大慧(菩萨)也。自觉圣智(之)境界,唯(有通过自)证乃(能)知,(然)而,(翻)译(楞伽经)者(——的译师),(使)其(——楞伽经的——言)词(——经文),(变得)艰(深)晦(涩——不易懂),(因此,楞伽经的经文,促)使读者,棘(——难——开)口——瞠目(、瞪眼翘舌说不出话),徐(——慢慢——地)思(考)之(——楞伽经的义理),又如蚊(子)咬铁牛,了(——全——)无入(口之)处。故,中(等与)下(等根机)之士,(对于楞伽经的注解,)不甚(——很——)跃然(——活跃、积极)。
03
【序文】
当(——适合——)楞严(经)之(根)机者(——的众生),(即是)庆喜(——阿难——尊者)也。其(——翻译楞严经的译师的——)落想(——构思——与)送难(——排除难点),与(——跟——)凡夫,颇(——很——接)近,又,(楞严经的经文,)得(到)文(人之)士为之(——它——)润色,(因此,)读者,如痒(处)得(到)搔(挠),各(自)以(——用——自己的)思维——分别(、计著),(来)通(达)之(——楞严经的义理),(甚)至(通过)旁引(——广泛地引用——跟其他)经、论(里)之(相)似者(——的言语片段),(来作)为(楞严经的经文的)注脚。(然而,)虽(然所引用的内容),(跟)之(——楞严经的经文),(重)复(且接)近,(但是,反而)弥(——更——增)益戏论。
04
【序文】
自(古以)来(的)讲席(——对师长、学者的尊称),(对)于此二(部)经,(都)不(超胜)过——(遵)守——其(——各自的——)师(长所)说(的义理),(为了)期(——希望——自己)无(生)大缪(——大错——)而止(步不前)。(然而,)自(从明朝华严宗的僧人)雪浪大师出(世),(他,开)始尽扫(——全部消除——)“傍门依户(——依赖别人,不能自立)”之病,(始终)以(——用——)一(个)“自心现量”(之义理),以(——来——讲)出之(——此二部经的义理),(像在)灵(鹫)山一(法)会,觉(悟实相),(因此,)重开生面(——生气)。
05
【序文】
然(而),(雪狼法)师(的),(之所以只用)舌(头讲述)而不(用毛)笔(记录的原因),(只是)聊(——略微、稍微——)为(——给——凡)人(与)天(人),留(存)一(语音之)影(子——形迹——)而已。自(从)是(——此——)而(后),诸(讲)师(的)撰述(——著述),各(自显)露锋颖(——犀利的才辩)。数年(以)来,可谓(人)人(手)握灵蛇(之珠——喻指人才济济)。(等)至(法师)交光之《(楞严经)正脉(疏)》(出世),几于(——近于——)前无古人矣。然(而),(法师交光,对)于楞伽(经的注疏),犹(——尚且——)未遑(——没有时间顾及——)也。唯(有明朝的)憨山老人(——释德清——)及(现)今(的)法师一雨,(对于楞严经与楞伽经等)二经,并(——都——)有发明(——说明、注疏)。
06
【序文】
(华严宗的法)师(一雨——释通润),(在他年)少(时),(向法师)雪浪,参(学),(因此,)夙(——一向——)佩(戴)传心之(法)印。(法师学)浪,不拘(泥于)细节,(因此,有)一时(期),(他的)门人,皆(穿)鲜衣(——美丽的衣服),(并且,)跅弛(——放荡、不循规距)。(法)师(一雨),独(——仅仅——是)萧然(山里的)一衲(——一个僧人),(经过)三十年,(其容貌也)无改(变),以(——用——)大辩才,(来)具(足——成就——)“杜都行(——杜多行、头陀行的音译)”。(法师学)浪,既(——不久——便)化去(——离世),诸衲子(——僧人),竞(相——争着——)以(——用——一)瓣香,(来)归(依法)师(一雨)。(但是,法)师(一雨),(因)谦让(而)未遑(——没有时间顾及),(因)而,(他的)山辉川媚(——优美——)之(名)誉,愈(——更——)不可掩(盖)。
07
【序文】
近者,(释通润,)于(——在——)铁山之麓(——山脚——)结茅(——建造简陋的屋舍),(在)巢楼(——像鸟巢一样的阁楼里),茹薇(——隐居),益(——更加——)彻(底地观)照(寂)静(的自觉圣智),因(此),诠释(楞伽与楞严等)二经(的义理),(撰写)成若干卷,命曰(——名为——)《(楞伽与楞严等二经)合辙》。既(——不久),(释通润,)杀青(——撰写《二经合辙》)竟(——完毕),以(——把——《二经合辙》,(给)不佞(——不才、没有才能——的我),(显)示(——阅览),(并且,)命(令我替)之(——《二经合辙》——写)序(文)。
08
【序文】
余(——我),(思)维“(对于)无上(的)大觉(——等正觉、自觉圣智),岂有(言说之车)辙(——车痕——)可(符)合之哉?”,(因此,)顾(虑——观察——出)“(遵)守(——执著——言说之车)辙,(固然是)非(——错误——)也;(因言说之车)辙不能(符)合(自觉圣智)而遽(——竟然——)欲(要)舍(离——不执著——言说之车)辙,尤(——更——是)非(——错误——)也”。夫(——句首发语词——法)性(宗与法)相(宗等二)宗(派的言说之车辙),非(是)所以(——用来——适)合(——符合——无余)涅槃城之两(车)轮耶。至于“破(除我、人、众生与寿者等四种差别自性)相”一宗(派的言说之车辙),如(能善于御马的春秋晋国的)王良(与西周的)造父,(符合无余涅槃城之车轮。)
09
【序文】
然(而),非能(因)废(除无余涅槃城之)两轮而别(——另外——地)挟(持——倚仗——自己的某)一长(处的言说之车辙)也,或(者),欲(要)以(——因——看见)此(《二经合辙》之言说之手指)而遗(失无余涅槃城之明月),彼(愚痴的行为),亦(有)过(错)矣。就(——依据——楞伽与楞严等)二经(而)言之,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三科、七大,(难道)不(是)粲然(——显著明白——的法)相乎?乃若(——至于——一)百(零)八句之问、山河大地之问、拈(——挑拣、选举——)“是(——这——)见(性),非(是)见(精)”而皆曰“是(——正确)”、(选)举“(作者等)因缘(与冥初之)自然”而皆曰“非(正确)”,(假)使(——如果——)以(——用——我)宗门(——禅宗的自称——的自)家风(气),(来)会(解)之,(那么,)虽(——即使——)通身(——全身——)是口,(难道)能(立)下一(言)语否?(既)然(——如果——能立下一言),则(——那么),(我)谓:“(在)如来禅之外,有犹(如)第二义(谛的)祖师禅也”。
10
【序文】
(法)师(一雨)生平(——素来、一向——所)持(生的言)论,在于(——决定于、取决于——)矫(正法性与法相等)二宗(派)之偏锋(——偏斜的笔势),(并且,)驱(除)颟顸(——糊涂且马虎——)之狂慧(——散乱不定的浅慧)。(我)观(察释通润)所(叙)述(的言论),其(——他——)言(论)之(——楞伽与楞严等二经——得)盖(——大概——)详(细)哉!(但是,)至于(他的)言(论)之(——里——)所不能诠(释或)引(用)而不(阐)发(的地方),(属于已经)跃如(——充分显露——义理的地方)也。(因此,)(法)师(一雨),盖(——概括——地)曰:“吾,聊(——稍微——)以(——用——言说之车)辙(来显)示焉(——给世人)。(若)世(人里)有(因)绝(——不执著——六)尘(境界)而奔(向自觉圣智)者(——的人),(则)吾,将旦暮(——早晚、一定——会)遇(到)之(——他——)耳”。(既)然(他这样说),则(——那么),(凡是阅读)此(《楞伽与楞严等二经合辙》之)书之(后)行(——后背),固(——本来——就是法)师(雪)浪之后焰(——后辈),亦(是)灵(鹫)山(法会)之耳孙(——第九世孙子——)也。
11
【序文】
余(——我——的)家,(处在)珠坞(村)中,去(——距离——)铁山,仅(有)一袈裟(之)地。三年(以)来,(我,)于水边(的丛)林下,侍(奉法)师(一雨)。(我们两人,)每(当)相与(——相处——之时),了(——全——)无可共(——一起——交谈)之语。是(故——因此),(一旦释通润)编(写)成(《二经合辙》),余(——我——)窃(——私下里——感到愉)快焉(——对于此事)。因(此),(我,)于简末(——文牍书简的末幅),题(写)数语(——若干言语)。(但是,我)自(己)不知(道)“其(——自己——是否)为(佛)门(以)外(的)人”也。
(大明朝)天启(的)辛酉(年的)重九日(——九月九日),(住在)吴下(——吴地——的)菩萨(所化现的一)阐提(里的)王志坚(所)合十(——借指恭敬——地)书(写)
01
【序文】
《楞伽(经)》,以(——因——天竺的)达磨(祖师而变得贵)重;《楞严(经)》,以(——因——天台的)智者(大师而变得贵)重,(楞伽经与楞严经,)并(——都——)为缁门(——佛门——的重)要典(籍)。(然)而,其(——二部经),(因)“流通(的)深浅”之(缘)故,(而)亦略(——大致——)相类(——相似)。
02
【序文】
(详细说,)当(——适合——)楞伽(经)之(根)机者(——的众生),(即是)大慧(菩萨)也。自觉圣智(之)境界,唯(有通过自)证乃(能)知,(然)而,(翻)译(楞伽经)者(——的译师),(使)其(——楞伽经的——言)词(——经文),(变得)艰(深)晦(涩——不易懂),(因此,楞伽经的经文,促)使读者,棘(——难——开)口——瞠目(、瞪眼翘舌说不出话),徐(——慢慢——地)思(考)之(——楞伽经的义理),又如蚊(子)咬铁牛,了(——全——)无入(口之)处。故,中(等与)下(等根机)之士,(对于楞伽经的注解,)不甚(——很——)跃然(——活跃、积极)。
03
【序文】
当(——适合——)楞严(经)之(根)机者(——的众生),(即是)庆喜(——阿难——尊者)也。其(——翻译楞严经的译师的——)落想(——构思——与)送难(——排除难点),与(——跟——)凡夫,颇(——很——接)近,又,(楞严经的经文,)得(到)文(人之)士为之(——它——)润色,(因此,)读者,如痒(处)得(到)搔(挠),各(自)以(——用——自己的)思维——分别(、计著),(来)通(达)之(——楞严经的义理),(甚)至(通过)旁引(——广泛地引用——跟其他)经、论(里)之(相)似者(——的言语片段),(来作)为(楞严经的经文的)注脚。(然而,)虽(然所引用的内容),(跟)之(——楞严经的经文),(重)复(且接)近,(但是,反而)弥(——更——增)益戏论。
04
【序文】
自(古以)来(的)讲席(——对师长、学者的尊称),(对)于此二(部)经,(都)不(超胜)过——(遵)守——其(——各自的——)师(长所)说(的义理),(为了)期(——希望——自己)无(生)大缪(——大错——)而止(步不前)。(然而,)自(从明朝华严宗的僧人)雪浪大师出(世),(他,开)始尽扫(——全部消除——)“傍门依户(——依赖别人,不能自立)”之病,(始终)以(——用——)一(个)“自心现量”(之义理),以(——来——讲)出之(——此二部经的义理),(像在)灵(鹫)山一(法)会,觉(悟实相),(因此,)重开生面(——生气)。
05
【序文】
然(而),(雪狼法)师(的),(之所以只用)舌(头讲述)而不(用毛)笔(记录的原因),(只是)聊(——略微、稍微——)为(——给——凡)人(与)天(人),留(存)一(语音之)影(子——形迹——)而已。自(从)是(——此——)而(后),诸(讲)师(的)撰述(——著述),各(自显)露锋颖(——犀利的才辩)。数年(以)来,可谓(人)人(手)握灵蛇(之珠——喻指人才济济)。(等)至(法师)交光之《(楞严经)正脉(疏)》(出世),几于(——近于——)前无古人矣。然(而),(法师交光,对)于楞伽(经的注疏),犹(——尚且——)未遑(——没有时间顾及——)也。唯(有明朝的)憨山老人(——释德清——)及(现)今(的)法师一雨,(对于楞严经与楞伽经等)二经,并(——都——)有发明(——说明、注疏)。
06
【序文】
(华严宗的法)师(一雨——释通润),(在他年)少(时),(向法师)雪浪,参(学),(因此,)夙(——一向——)佩(戴)传心之(法)印。(法师学)浪,不拘(泥于)细节,(因此,有)一时(期),(他的)门人,皆(穿)鲜衣(——美丽的衣服),(并且,)跅弛(——放荡、不循规距)。(法)师(一雨),独(——仅仅——是)萧然(山里的)一衲(——一个僧人),(经过)三十年,(其容貌也)无改(变),以(——用——)大辩才,(来)具(足——成就——)“杜都行(——杜多行、头陀行的音译)”。(法师学)浪,既(——不久——便)化去(——离世),诸衲子(——僧人),竞(相——争着——)以(——用——一)瓣香,(来)归(依法)师(一雨)。(但是,法)师(一雨),(因)谦让(而)未遑(——没有时间顾及),(因)而,(他的)山辉川媚(——优美——)之(名)誉,愈(——更——)不可掩(盖)。
07
【序文】
近者,(释通润,)于(——在——)铁山之麓(——山脚——)结茅(——建造简陋的屋舍),(在)巢楼(——像鸟巢一样的阁楼里),茹薇(——隐居),益(——更加——)彻(底地观)照(寂)静(的自觉圣智),因(此),诠释(楞伽与楞严等)二经(的义理),(撰写)成若干卷,命曰(——名为——)《(楞伽与楞严等二经)合辙》。既(——不久),(释通润,)杀青(——撰写《二经合辙》)竟(——完毕),以(——把——《二经合辙》,(给)不佞(——不才、没有才能——的我),(显)示(——阅览),(并且,)命(令我替)之(——《二经合辙》——写)序(文)。
08
【序文】
余(——我),(思)维“(对于)无上(的)大觉(——等正觉、自觉圣智),岂有(言说之车)辙(——车痕——)可(符)合之哉?”,(因此,)顾(虑——观察——出)“(遵)守(——执著——言说之车)辙,(固然是)非(——错误——)也;(因言说之车)辙不能(符)合(自觉圣智)而遽(——竟然——)欲(要)舍(离——不执著——言说之车)辙,尤(——更——是)非(——错误——)也”。夫(——句首发语词——法)性(宗与法)相(宗等二)宗(派的言说之车辙),非(是)所以(——用来——适)合(——符合——无余)涅槃城之两(车)轮耶。至于“破(除我、人、众生与寿者等四种差别自性)相”一宗(派的言说之车辙),如(能善于御马的春秋晋国的)王良(与西周的)造父,(符合无余涅槃城之车轮。)
09
【序文】
然(而),非能(因)废(除无余涅槃城之)两轮而别(——另外——地)挟(持——倚仗——自己的某)一长(处的言说之车辙)也,或(者),欲(要)以(——因——看见)此(《二经合辙》之言说之手指)而遗(失无余涅槃城之明月),彼(愚痴的行为),亦(有)过(错)矣。就(——依据——楞伽与楞严等)二经(而)言之,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三科、七大,(难道)不(是)粲然(——显著明白——的法)相乎?乃若(——至于——一)百(零)八句之问、山河大地之问、拈(——挑拣、选举——)“是(——这——)见(性),非(是)见(精)”而皆曰“是(——正确)”、(选)举“(作者等)因缘(与冥初之)自然”而皆曰“非(正确)”,(假)使(——如果——)以(——用——我)宗门(——禅宗的自称——的自)家风(气),(来)会(解)之,(那么,)虽(——即使——)通身(——全身——)是口,(难道)能(立)下一(言)语否?(既)然(——如果——能立下一言),则(——那么),(我)谓:“(在)如来禅之外,有犹(如)第二义(谛的)祖师禅也”。
10
【序文】
(法)师(一雨)生平(——素来、一向——所)持(生的言)论,在于(——决定于、取决于——)矫(正法性与法相等)二宗(派)之偏锋(——偏斜的笔势),(并且,)驱(除)颟顸(——糊涂且马虎——)之狂慧(——散乱不定的浅慧)。(我)观(察释通润)所(叙)述(的言论),其(——他——)言(论)之(——楞伽与楞严等二经——得)盖(——大概——)详(细)哉!(但是,)至于(他的)言(论)之(——里——)所不能诠(释或)引(用)而不(阐)发(的地方),(属于已经)跃如(——充分显露——义理的地方)也。(因此,)(法)师(一雨),盖(——概括——地)曰:“吾,聊(——稍微——)以(——用——言说之车)辙(来显)示焉(——给世人)。(若)世(人里)有(因)绝(——不执著——六)尘(境界)而奔(向自觉圣智)者(——的人),(则)吾,将旦暮(——早晚、一定——会)遇(到)之(——他——)耳”。(既)然(他这样说),则(——那么),(凡是阅读)此(《楞伽与楞严等二经合辙》之)书之(后)行(——后背),固(——本来——就是法)师(雪)浪之后焰(——后辈),亦(是)灵(鹫)山(法会)之耳孙(——第九世孙子——)也。
11
【序文】
余(——我——的)家,(处在)珠坞(村)中,去(——距离——)铁山,仅(有)一袈裟(之)地。三年(以)来,(我,)于水边(的丛)林下,侍(奉法)师(一雨)。(我们两人,)每(当)相与(——相处——之时),了(——全——)无可共(——一起——交谈)之语。是(故——因此),(一旦释通润)编(写)成(《二经合辙》),余(——我——)窃(——私下里——感到愉)快焉(——对于此事)。因(此),(我,)于简末(——文牍书简的末幅),题(写)数语(——若干言语)。(但是,我)自(己)不知(道)“其(——自己——是否)为(佛)门(以)外(的)人”也。
(大明朝)天启(的)辛酉(年的)重九日(——九月九日),(住在)吴下(——吴地——的)菩萨(所化现的一)阐提(里的)王志坚(所)合十(——借指恭敬——地)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