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88,631贴子:73,910,219
  • 3回复贴,共1

剖析三国时期孙刘荆州之争的糊涂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此话也是老生常谈了,常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我今天以较为客观的角度剖析一下。
这笔账为什么糊涂?第一笔是周瑜取南郡,刘备集团取荆南四郡,但是后面孙权借给了刘备南郡,后面又要荆州。第二笔是吕蒙计取三郡,擅自拿了刘备三个,后面刘备渭水对峙,孙权又还了一个。这个时候双方似乎扯平,又似乎只是延缓了矛盾的爆发。
理清这笔账还要从赤壁之战算起,而且这笔账是随着利益与时间动态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赤壁时期,孙刘组成联军,打败曹操,然后一起去攻打荆州,孙权方更强,去追击曹操,刘备方较弱,去拿下曹操管不了,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的荆南四郡。
但是要注意,这一时期,双方其实还是同盟状态,只是两个人的分工不同,与赤壁之战孙权打水军,刘备打陆军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战利品其实应该视作是孙刘联盟的。也就是说孙刘联盟一起打跑了曹操,并且拿下了半个荆州。
接下来是划分利益阶段,但这个时候鲁肃建议孙权借给刘备地盘,因此孙吴方这一阶段暂时放弃了利益,实际上孙刘联盟的战利品由刘备独享。
刘备拿下益州后,孙权重提以前划分荆州的事,但是刘备已经不乐意了,因为自己现在比孙权还强,还控制着长江上游,就不愿意给。
这里有了第一个变量,那就是此时的周瑜去世了,不要小看周瑜去世的问题,周瑜是吴国第一大将,是吴国最具有军事能力的人,名震天下,但是周瑜去世后,鲁肃的军事能力很明显担当不起统领一国的重任,而吕蒙在刘备方的眼里这个时候其实是个陷阵的傻大个,会什么统军。
这个变量以及刘备实力的增长,让他已经看不起东吴了,很简单,要是边境驻扎着一个军事当前稳三争二的人,刘备方多少掂量一下会不会太难看,但是一看东吴无人,自己又更强,凭什么把吴国放在眼里。
这个时候的刘备确实处于赖账阶段,赖账的原因也简单,吴国的孙权年纪小,之前被刘备忽悠瘸了,大将周瑜又死了,这也难怪蜀国当时的氛围是普遍看不上吴国。他们看吴国的态度就像秦国看着失去了李牧的赵国一样,本来还敬你三分,现在你唯一的支柱死了 ,还有什么资格讨价还价?
但是此时第二个变量出现了,孙权劝学真把吕蒙劝的开智了,这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情况,一个武将读完书真有智谋了,在某些游戏里面,这个时候数据上会给吕蒙加点智力,但是现实不是游戏,刘备方又不知道吕蒙开智了,认为他不过是和甘宁徐盛一样的普通将领,这样的人蜀国也有一大堆,干嘛要小心他?
于是吕蒙计取三郡,然后刘备渭水对峙。此时的孙权打了三个郡,刘备对峙完让孙权还了一个,刘备说谁都不欠谁了。但我们可以揣测一下两个人的心理状态。孙权肯定是想,我自己打下来的,我还还你一个,凭什么互不相欠,到头来我不还是亏了吗?刘备心里想的则是,一个没有大将坐镇的二代还敢打我,我一来你就认怂,软柿子一个,打完曹操再来收拾你。
这也能理解关羽为什么那么狂了,因为在关羽眼里,没有周瑜的东吴哪怕吃了亏也只能自己受着,打下了三个郡又怎么样,刘备一来还得乖乖吐出来一个。关羽有一种不管他怎么搞,吴国不敢和蜀国全面开战的错觉。
结果吴国急了,吕蒙又正好提出了怎么拿荆州的策略,于是就白衣渡江拿下了荆州。
这个时候第三个信息差出现了,吕蒙病死,刘备大怒,发动夷陵之战。
刘备发动的心里肯定是,吴国最有本事的死了,自己一生都在打仗,不比吴国任何一个人差,荆州地理位置关键不能丢等。
但是孙权像变戏法一样,提拔了陆逊,要知道陆逊在这个之前名气平平,别说和刘备相比了,连魏延都不如。
然后刘备大败,抑郁而终。
所以说这笔账是动态变化的,周瑜没死的话,孙刘是平等对话的。周瑜死了,刘备方单方面觉得孙权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结果吕蒙起势刘备方还不知道,然后招致失败。
假想情况,假如刘璋手里有一个名震天下的将领,军事能力堪比白起韩信,对刘璋也极其忠心,刘备会轻易和他赖账吗?
说白了,乱世的账,是实力相近才有谈的必要。
实力差的多,谁和你讲仁义道德?如果是周瑜坐镇东吴甚至孙坚孙策这种成名更久的军事猛男坐镇,刘备自然要掂量掂量赖账的后果。
但是主少将弱,刘备方难免看不起。
这笔账用仁义道德来看,只能是满是破绽,怎么算也不明白。
但是用乱世法则来看,就清晰明了。刘备方其实没做错什么,要是没有吕蒙陆逊力挽狂澜,吴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慢慢被蜀国蚕食掉,后世评价刘备怕不是能和刘裕比肩,而刘备事先也不知道吕蒙陆逊后面会那么强,所以刘备的决策符合乱世的利益。
至于孙权更没做错什么,孙权和刘璋一样是被欺负主少将弱的人,周瑜死后掌军的鲁肃被刘备忽悠瘸了,剩下的黄盖程普虽然厉害但只是老将,甘宁和未开智的吕蒙充其量是张飞那样的猛将,没啥可怕的。眼看盟友对自己的弊已经大于利,甚至还已经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程度,孙权知道这个时候的蜀国已经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为了自救只能先下手为强,暴力催债。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30 22:38回复
    哪里来的糊涂账?只有玩粉圈玩的脑子里只有粉丝的人才会觉得糊涂,这一系列事件分明脉络清晰,史书上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既然要客观,怎么又抛弃史书胡编乱造?哦,“较为”客观呀
    从头说起,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孙刘联军获胜,刘备周瑜追击至江陵,这是由多处史料共同验证,没有异议。
    其后《先主传》说刘备转向南征四郡,荆州牧刘琦病死,荆州各地官员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州治公安。而孙权也动了远征益州的心思,于是向刘备请求借兵借路攻打刘璋,而刘备听从荆州主簿殷观的意见,口头赞同,但不出力,孙权害怕自己单独打不过刘璋,“果辍计”,殷观因为此次献计,升职为别驾从事。
    而《吴主传》说的是周瑜刘备共同进攻江陵,战后双方划定势力范围,刘备表孙权为徐州牧,自己领荆州牧,屯公安。中间也没什么东吴进攻益州的计划,殷观自然也没出场过
    再看《武帝纪》,因为赤壁之战是曹操战败,为专美传主,陈寿记载的比较简没有什么周瑜殷观,只记载了赤壁以后,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作为三国各自的帝王本纪,这三种记载就代表了三国各自的态度,曹魏战败,不愿多说伤心经历,只说结果是刘备占据荆州。蜀汉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要把名义捋清楚,是刘琦继承刘表的荆州牧,然后刘琦死了,刘备是被荆州人民共同推举的。殷观的献计作为佐证,能证明当时南郡这块确实由刘备占据,所以孙权攻打益州需要向刘备借路。孙吴这边就有点含糊不清,一方面承认了刘备孙权划分的势力范围,堂而皇之的把孙权的徐州牧,刘备的荆州牧认证在了东吴的史书上,一方面却又让徐州牧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但有一点是三方都确认的,并没有什么“借”南郡,“借荆州”这种无稽之谈更别提了,荆州是一整个州,而整本三国志,周瑜为不过只攻打过南郡半个郡,甚至没靠近过襄阳。
    当然也有史料里有“借”字的,比如被裴松之引注的《江表传》,以及被裴松之引注的《江表传》,不谈裴注的真实性,因为裴松之自己都明说了,裴注是“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作者:我写的东西我自己不知道真假,不过写出来给大伙长长见识的。吴粉:裴松之懂什么裴注,裴注保真,假的作者都给顺手反驳了。作者:赤壁之战《江表传》说周瑜放火,《山阳公载记》说刘备放火,两种互相冲突的史料,我都没反驳。吴粉:必须信江表传,江表传真实性大于三国志,因为陈寿薯粉玩粉圈)
    除去《江表传》里的“借”,鲁肃在鲁肃传里也有“借”,也就是说,在假定史书里的人物只说真话的情况下,“借”就能存在了,那么鲁肃是怎么说的呢?“今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那么问题就来了,是谁借土地给刘备(卿家)的呢?很明显是主语“国家”,哪个“国家”呢?当时孙权是徐州牧,刘备荆州牧,曹操魏公,也就是说,只有曹操才配有属国,如果假定鲁肃说的话为真,那么就是曹操借荆州给刘备,如果不承认这点(太过荒缪以至于没人能承认自己智商250 ),那么鲁肃的话只能为假,当然玩粉圈的人有办法,这句话里只有“借”是真的,这就是借荆州的出处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5-01 01:58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这个不难理解,其实三国演义小说里写得更精彩,更通俗易懂。有点类似抗战期间的gg合作,两边是盟友,也是未来的敌人,相互呼应又设防。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5-01 02: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