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锈战争这游戏我玩了十年,心态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起初,在官房匹配,每次都盼着来个好队友,把身为菜鸟的我带飞。
后来技术好了,就追求一直赢的感觉。每一把都尽力去打,被队友坑了就骂队友。觉得自己厉害就应该赢,队友的随机性是游戏的败笔。
再后来意识到队友的水平不可控,就开始玩整活战术。比如,故意出胜率低但是好玩的兵,或者开局就闷头发育经济,只管后期平推的爽,前中期被打就退出。总之,自己给每一把定义了目标和趣味,追求新奇体验而非胜利。
最后,整活也整够了,游戏的常规节奏和corner case也都记得滚瓜烂熟了,各种花式玩法也试了个遍。此时比较有意思的,比较提神的,还是全力以赴去最大化胜率。此时也不嫌队友坑了。只把队友的水平看成游戏随机难度的一部分,把队友带来的奇迹或者烂摊子当成单机模式的任务背景一样的东西。这样,我玩多人,就像是玩一个具有随机事件和任务背景的单机游戏。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的人生。也是被指定了任务的背景。有些人的人生剧本,我注定无法体验。不管他们有多幸福。我的优点,只是环境的馈赠。我的缺陷,也是环境的诅咒。我作为一个晚熟的人,我的自由的人生甚至还没有开始:我仍然从家拿生活费,等着毕业进大厂的那一天。
听闻,即使阶层一般的人,也能在四五十岁时,领悟到社会的真相。然而,这时他们已经老了,没有能耐折腾了。而权贵的孩子,能够继承家学,在二十多岁就领悟这些知识,从而成就事业。这不是我的人生剧本。
在本科,我见过许多和我同样古怪,却对此不以为意。他们大多是计算机和编程的天才,我很羡慕他们。不过我也知道,这可能是幸存者偏差所致。很多人也因为其古怪而不自知的性格,在中学就被霸凌进了精神病院。因此,做一个古怪而不自知的天才,也不是我的人生剧本。就像《局外人》的主角,他自认是社会的局外人,其实不过是社会的边缘人,最后还是被法律机器给枪毙了。
我过去与众人格格不入时,时常自欺欺人,认为自己是局外人。后来发现,其实是,爹妈在启蒙我的智性之余,并没有告诉我如何与人相处。相反,他们在家大吵大闹摔东西,养成了我胆小懦弱自卑扭曲社恐的阴暗性格。在可耻性格与优异成绩的对比之下,我在中学时便不幸养成了智力自恋,觉得我比别人都聪明。到了大学后,理性上知道,光是我身边就有不少比我牛逼的人。可情感上还是难以接受,对很多事也是因此有了畏难情绪。
回想我的童年,基本上处在无助等死的心态。有一次拿杀虫剂不小心喷到自己,流了很多鼻血,想着自己就要死了,也不敢和父母说,怕他们说我添麻烦,我就想着,死了就死了吧。我唯一的快乐,就是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但也因此养成了过度思考的习惯。加上不幸的家庭环境,过度思考带来了无尽的内耗。
在中学和本科,我的孤僻社恐超乎常人想象。中学女生评价我曰:有厌女症。大一时室友要给我过生日,爸妈却叫我回家过生日,我不好意思和室友“请假”,结果就偷偷溜走,留下一屋子人给我过了一个没有我的生日。还有,大一时被一个同样孤僻古怪的室友误会,他威胁要拿酒瓶砸我的头。我就打算拿灭火器直接砸他后脑杀了他。后来朋友叫我去找导员,才免了一桩命案。
这还只是大一的事情,在大二和大三,各种荒谬的事情层出不穷。现在想想,也许我潜意识里一直都知道自己欠缺社交能力,所以就害怕出丑,封闭了自己。然而越是自闭,心智的成长就越会落后同龄人。长此以往,我怀疑我就不适合和正常人类一同活在地球上,也给自己诊断过ADHD, ASPD, 阿斯伯格等一系列口袋病。
在大三时,我保研差点失败。我当时将此归因为我的人缘不好,所以受到信息差的影响。所以就很痛恨自己的性格,希望能做一个开朗的人。但最后怎么也没能做到,与人相处时,一如既往的僵硬和不自然。
后来读研了,新同学不知道我幼稚的过往,我就能表现的比较自然了。我才发现,自己也是正常人,只是遭遇了不正常的童年。我的学习优势是环境的恩赐,我的人格缺陷是父母的失败。这才是我的人生剧本。
当然,我的父母也没有选择。如果有的选,他们一定不会选择失败的婚姻和痛苦的人生。他们的认知配得上他们的苦难,也导致了我的苦难。
现在我读研,由于导师出差,我的推延症爆发,生生把手头的工作拖了一年。接下来的一年时间紧迫,而且,肯定也完不成我刚读研时所幻想的成就了。只希望从这个五一开始,能逐渐提高效率,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准备好论文和实习。
我自由的人生还尚未开始,就由于父母认知的限制,平白无故受了许多苦难。如果我以现在的心智穿越回童年,即使父母没有任何改变,我也知道如何应对他们,完成良好的学业与人格发展,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惜我的童年只有一次,现在才知道怎么应对自己童年时的挑战,已经晚了。这些关于如何度过童年的知识已经迟到了,没有任何用了。我现在要考虑的是,我二十多岁时的技术生涯,副业,投资,爱好和其它。
起初,在官房匹配,每次都盼着来个好队友,把身为菜鸟的我带飞。
后来技术好了,就追求一直赢的感觉。每一把都尽力去打,被队友坑了就骂队友。觉得自己厉害就应该赢,队友的随机性是游戏的败笔。
再后来意识到队友的水平不可控,就开始玩整活战术。比如,故意出胜率低但是好玩的兵,或者开局就闷头发育经济,只管后期平推的爽,前中期被打就退出。总之,自己给每一把定义了目标和趣味,追求新奇体验而非胜利。
最后,整活也整够了,游戏的常规节奏和corner case也都记得滚瓜烂熟了,各种花式玩法也试了个遍。此时比较有意思的,比较提神的,还是全力以赴去最大化胜率。此时也不嫌队友坑了。只把队友的水平看成游戏随机难度的一部分,把队友带来的奇迹或者烂摊子当成单机模式的任务背景一样的东西。这样,我玩多人,就像是玩一个具有随机事件和任务背景的单机游戏。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的人生。也是被指定了任务的背景。有些人的人生剧本,我注定无法体验。不管他们有多幸福。我的优点,只是环境的馈赠。我的缺陷,也是环境的诅咒。我作为一个晚熟的人,我的自由的人生甚至还没有开始:我仍然从家拿生活费,等着毕业进大厂的那一天。
听闻,即使阶层一般的人,也能在四五十岁时,领悟到社会的真相。然而,这时他们已经老了,没有能耐折腾了。而权贵的孩子,能够继承家学,在二十多岁就领悟这些知识,从而成就事业。这不是我的人生剧本。
在本科,我见过许多和我同样古怪,却对此不以为意。他们大多是计算机和编程的天才,我很羡慕他们。不过我也知道,这可能是幸存者偏差所致。很多人也因为其古怪而不自知的性格,在中学就被霸凌进了精神病院。因此,做一个古怪而不自知的天才,也不是我的人生剧本。就像《局外人》的主角,他自认是社会的局外人,其实不过是社会的边缘人,最后还是被法律机器给枪毙了。
我过去与众人格格不入时,时常自欺欺人,认为自己是局外人。后来发现,其实是,爹妈在启蒙我的智性之余,并没有告诉我如何与人相处。相反,他们在家大吵大闹摔东西,养成了我胆小懦弱自卑扭曲社恐的阴暗性格。在可耻性格与优异成绩的对比之下,我在中学时便不幸养成了智力自恋,觉得我比别人都聪明。到了大学后,理性上知道,光是我身边就有不少比我牛逼的人。可情感上还是难以接受,对很多事也是因此有了畏难情绪。
回想我的童年,基本上处在无助等死的心态。有一次拿杀虫剂不小心喷到自己,流了很多鼻血,想着自己就要死了,也不敢和父母说,怕他们说我添麻烦,我就想着,死了就死了吧。我唯一的快乐,就是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但也因此养成了过度思考的习惯。加上不幸的家庭环境,过度思考带来了无尽的内耗。
在中学和本科,我的孤僻社恐超乎常人想象。中学女生评价我曰:有厌女症。大一时室友要给我过生日,爸妈却叫我回家过生日,我不好意思和室友“请假”,结果就偷偷溜走,留下一屋子人给我过了一个没有我的生日。还有,大一时被一个同样孤僻古怪的室友误会,他威胁要拿酒瓶砸我的头。我就打算拿灭火器直接砸他后脑杀了他。后来朋友叫我去找导员,才免了一桩命案。
这还只是大一的事情,在大二和大三,各种荒谬的事情层出不穷。现在想想,也许我潜意识里一直都知道自己欠缺社交能力,所以就害怕出丑,封闭了自己。然而越是自闭,心智的成长就越会落后同龄人。长此以往,我怀疑我就不适合和正常人类一同活在地球上,也给自己诊断过ADHD, ASPD, 阿斯伯格等一系列口袋病。
在大三时,我保研差点失败。我当时将此归因为我的人缘不好,所以受到信息差的影响。所以就很痛恨自己的性格,希望能做一个开朗的人。但最后怎么也没能做到,与人相处时,一如既往的僵硬和不自然。
后来读研了,新同学不知道我幼稚的过往,我就能表现的比较自然了。我才发现,自己也是正常人,只是遭遇了不正常的童年。我的学习优势是环境的恩赐,我的人格缺陷是父母的失败。这才是我的人生剧本。
当然,我的父母也没有选择。如果有的选,他们一定不会选择失败的婚姻和痛苦的人生。他们的认知配得上他们的苦难,也导致了我的苦难。
现在我读研,由于导师出差,我的推延症爆发,生生把手头的工作拖了一年。接下来的一年时间紧迫,而且,肯定也完不成我刚读研时所幻想的成就了。只希望从这个五一开始,能逐渐提高效率,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准备好论文和实习。
我自由的人生还尚未开始,就由于父母认知的限制,平白无故受了许多苦难。如果我以现在的心智穿越回童年,即使父母没有任何改变,我也知道如何应对他们,完成良好的学业与人格发展,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惜我的童年只有一次,现在才知道怎么应对自己童年时的挑战,已经晚了。这些关于如何度过童年的知识已经迟到了,没有任何用了。我现在要考虑的是,我二十多岁时的技术生涯,副业,投资,爱好和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