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是智者大师开示。临终在定之心,这个定心,并非纯他力加持所得,而是二力和合。
第一类决定往生,即前六品,是生前已经念至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这就是三昧定心。所以此人能具足见佛三力,临终首日念佛入定,即可定中见佛,定中往生。见佛时,仍有弥陀放光照摄而令其三昧定心更深,仍可入《悲华经》所言的宝冥三昧……
----
关键就是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此中多是名字位散心念佛人,生前未得一心,又如何能在临终念至一心不乱,而入定心定境呢?这是个重要问题。
其实,妙就妙在临终这个特殊时期,只要能把握住要点,人人皆可念至一心不乱的,但这一心不乱,是非常特殊的,是兼得弥陀他力冥加,方能在临终后期入得……
----
莲祖《疏钞》中言:“虽时顷少,心力猛利,是最后心,名为大心,当知即是一心不乱故。”
在临终后期,正因第六识渐断渐灭,又心识主念一句佛号,主思往生大事,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惑,会有一种不伏而伏,不断而断的特殊效果。所以,弥陀加持力,反而越来越胜,要远远大于生前散心念佛时期。自力系念,兼得弥陀冥加,二力和合之下,方能入此“一心不乱”(《悲华经》称之为宝冥三昧)。
----
第二类往生的念佛人,生前念不到一心不乱,但临终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故能如此。《观经》下三品,及《悲华经》所言皆是临终,故知临终俢法有胜方便,远超平时……。只要入得宝冥三昧,理论极值甚至可以念至无生忍,即理一心,故能至心十念灭五逆罪!
----
“临终在定之心”,这个定心,本源們认为是弥陀纯他力加持所得,这是错误知见。如果是佛他力外加所致,为何不在临终首日前来加持呢?第一类决定往生,即前六品,是属于自在往生,能预知时至坐脱立亡的。这类生前已得最浅伏惑事一心者,具足念佛三昧自力,临终首日弥陀即来相迎。为何对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却不能首日来迎呢?是弥陀分别所致吗?
以本源們纯他力往生思想,根本解释不通。并且,拈除自力修行的本源們信众中,也绝难出现第一类自在往生者。因为他们误判了往生三力,及见佛三力……。他们提倡的他力灭罪、他力菩提心、他力断惑、临终他力正念……,皆是错误的,是极端,是误区!念佛往生一法,本是二力琺门……
----
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说:“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这说的正是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临终后期根本不能仅靠自力,而令灵台清明,必须兼得弥陀他力冥加,故能如此,保持临终正念。一定要注意,这可不是本源們“临终他力正念”,而是先有念佛人自力正念,方有弥陀他力冥加增上。若临终人烦惑现行,一念不觉,弥陀加持力就消隐了,就没了。而本源們认为,是弥陀来迎,纯他力加持念佛人,而有临终正念,这已经主次颠倒了。只要多参加本源們信众临终助念,就可证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并且本源們不辨临终瑞相与否,甚至恶卝相也认为决定往生,让人死无对证。)
----
补:《悲华经》的宝冥三昧,殊胜就殊胜在,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也能入得!
名字位念佛人,生前修不出定善,忏不净性罪,转不了定业,不具见佛三力……。但临终后期,二力和合之下,只要能渐入宝冥三昧,就可以修出定善……,甚至可念至理一心不乱,这是非常殊胜而不可思议的!(注:但必须菩提心真切,否则不能感佛冥加,就和普通人一样,临终后期必入乱心位……)
第一类决定往生,即前六品,是生前已经念至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这就是三昧定心。所以此人能具足见佛三力,临终首日念佛入定,即可定中见佛,定中往生。见佛时,仍有弥陀放光照摄而令其三昧定心更深,仍可入《悲华经》所言的宝冥三昧……
----
关键就是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此中多是名字位散心念佛人,生前未得一心,又如何能在临终念至一心不乱,而入定心定境呢?这是个重要问题。
其实,妙就妙在临终这个特殊时期,只要能把握住要点,人人皆可念至一心不乱的,但这一心不乱,是非常特殊的,是兼得弥陀他力冥加,方能在临终后期入得……
----
莲祖《疏钞》中言:“虽时顷少,心力猛利,是最后心,名为大心,当知即是一心不乱故。”
在临终后期,正因第六识渐断渐灭,又心识主念一句佛号,主思往生大事,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惑,会有一种不伏而伏,不断而断的特殊效果。所以,弥陀加持力,反而越来越胜,要远远大于生前散心念佛时期。自力系念,兼得弥陀冥加,二力和合之下,方能入此“一心不乱”(《悲华经》称之为宝冥三昧)。
----
第二类往生的念佛人,生前念不到一心不乱,但临终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故能如此。《观经》下三品,及《悲华经》所言皆是临终,故知临终俢法有胜方便,远超平时……。只要入得宝冥三昧,理论极值甚至可以念至无生忍,即理一心,故能至心十念灭五逆罪!
----
“临终在定之心”,这个定心,本源們认为是弥陀纯他力加持所得,这是错误知见。如果是佛他力外加所致,为何不在临终首日前来加持呢?第一类决定往生,即前六品,是属于自在往生,能预知时至坐脱立亡的。这类生前已得最浅伏惑事一心者,具足念佛三昧自力,临终首日弥陀即来相迎。为何对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却不能首日来迎呢?是弥陀分别所致吗?
以本源們纯他力往生思想,根本解释不通。并且,拈除自力修行的本源們信众中,也绝难出现第一类自在往生者。因为他们误判了往生三力,及见佛三力……。他们提倡的他力灭罪、他力菩提心、他力断惑、临终他力正念……,皆是错误的,是极端,是误区!念佛往生一法,本是二力琺门……
----
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说:“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这说的正是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临终后期根本不能仅靠自力,而令灵台清明,必须兼得弥陀他力冥加,故能如此,保持临终正念。一定要注意,这可不是本源們“临终他力正念”,而是先有念佛人自力正念,方有弥陀他力冥加增上。若临终人烦惑现行,一念不觉,弥陀加持力就消隐了,就没了。而本源們认为,是弥陀来迎,纯他力加持念佛人,而有临终正念,这已经主次颠倒了。只要多参加本源們信众临终助念,就可证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并且本源們不辨临终瑞相与否,甚至恶卝相也认为决定往生,让人死无对证。)
----
补:《悲华经》的宝冥三昧,殊胜就殊胜在,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也能入得!
名字位念佛人,生前修不出定善,忏不净性罪,转不了定业,不具见佛三力……。但临终后期,二力和合之下,只要能渐入宝冥三昧,就可以修出定善……,甚至可念至理一心不乱,这是非常殊胜而不可思议的!(注:但必须菩提心真切,否则不能感佛冥加,就和普通人一样,临终后期必入乱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