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人吧 关注:7,871贴子:97,096

关于日本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本历史文化、服饰、仪式在日本包装下给人感觉是精致、高雅、以及略显阴森。这就是国内为什么那么人喜欢日本文化,大搞以倭代华的原因。
前几天看视频日本和尚访问浙江寺庙,日本和尚着装明显比中国和尚雅致。


IP属地:辽宁1楼2025-05-08 19:58回复
    日本文化除了精致高雅外,给我最大的感觉是阴森、恐怖、神秘。


    IP属地:辽宁3楼2025-05-08 20:03
    收起回复
      2025-08-06 09:58: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江浙沪基本是中国最追求精致的地方,但与日本比有差距。
      各种文化仪式方面,北方就一个字土。南方仅仅是不太土,但基本看不到精致和高雅。


      IP属地:辽宁5楼2025-05-08 20:37
      收起回复
        渤海国相当于奈良时代的日本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5-08 21:11
        收起回复
          渤海国都是唐朝风格建筑,服饰也是唐朝风格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5-08 21:12
          收起回复
            尽管渤海建国晚于日本、新罗、高句丽等国,但对唐朝历法的掌握程度已经超过了当时的日本。如“公元 822 年,唐朝颁布了改制的《宣明历》,比之前的《太衍历》和《五纪历经》更加的简化和先进。很快,《宣明历》就被渤海国所引用和试用。但由于当时的日本已经中止了遣唐使的派遣,所以根本无法知道唐朝的历法已经改进。因此,唐朝的《宣明历》是无法传到日本的。直到公元 859 年,渤海国的乌孝慎大使将唐朝的《长庆宣明历》带到日本,日本才开始使用新的历法。”[33]《长庆宣明历》的传入,受到了日本的重视。经过三年时间的试用,得到了很好的成效。于是从 862 年起,日本开始正式使用,直到德川幕府时期,由于《授时历》的传入才将《长庆宣明历》废除,这期间竟有 800 多年。《长庆宣明历》是由渤海国的使节传入日本的,说明在此之前渤海国已经开始使用《长庆宣明历》。由此可见,渤海国在引进和运用唐朝历法方面走在了日本的前面。


            IP属地:辽宁8楼2025-05-08 22:32
            收起回复
              另外,渤海人还十分重视天文的观测,在《咸和十一年闰九月二十五渤海中台省牒》的抄件上,发现了“天文生晋升唐”的记载,由此说明渤海国内设有“天文生”的官职。渤海国的“天文生” 就相当于唐朝的“司天台”。其职责是“掌观察天文,稽定历数。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候之;每季录所见灾异送门下、中书省(渤海为宣诏、中台省),入起居注。岁终总录,封送史馆。每年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从史料可知,渤海国还设置了主管天文气象事务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足见渤海人对天文气象的重视。不仅如此,还从唐朝购置和配备了大量地仪器和图书,即中原地区的“玄象器物,天文图书”。以上可知,渤海人对天文气象的观测水平和研究程度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尽管出现了唐朝先进的历法,渤海人却没有抛弃传统的物候历,而是将两种历法并行的使用。渤海人通过使用先进的天文和历法,能够科学地掌握农时和节令,春天适时地起垅播种、夏天锄草、秋天收割,从而提高粮食的产量。


              IP属地:辽宁9楼2025-05-08 22:34
              收起回复
                渤海先民很久以前就开始了“五谷”—即稷、黍、麻、麦、豆等的种植。到了渤海国时期,农作物的品种较之前丰富。由于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不同,将其归纳为耐寒性和耐旱性的。渤海人很早就学会了因地制宜的种植农作物,在渤海国的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主要种植稻、粟、豆为主的农作物,在气候较寒的地区主要种植穄、粟、豆以及小麦、大麦为主的麦等早熟的旱田作物。
                渤海人在继承和发展渤海先民农作物的同时还打破常规,在气温偏低“不宜水田”的地区种植了水稻。不仅如此,随着农耕区的扩大,农作物种植区域呈现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不断发展的趋势。从种植区域的扩大,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农作物产量的增加等方面,体现出渤海国农业的发展。


                IP属地:辽宁10楼2025-05-08 22:34
                回复
                  2025-08-06 09:52: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渤海国园艺业的兴盛,还体现在养花方面。据考古资料发现,渤海国时期的建筑饰物与佛教浮雕中的主要花饰为牡丹和莲花,从中可知渤海人喜爱花。渤海人不仅喜爱花,还喜好养花,尤其是上层社会的渤海人。据史载:“渤海时富室安居[东京]逾二百年,往往为园池,植牡丹,多至二三百本,有数十干从生者,皆燕地所无,才以十数千或五千贱贸而去。”由以上史料可知,渤海人的养花业非常的兴盛。据说直到渤海国亡后,花仍旧被渤海人当作名贵的特产,大量的贩于燕地。在今天的宁安市镜泊湖一带的小北湖附近仍然还有种植莲花的遗址,紧挨着小北湖附近的村屯许多都是以莲花命名的,足见当时人对莲花的喜爱。


                  IP属地:辽宁11楼2025-05-08 22:36
                  回复
                    尽管在《新唐书·渤海传》中,没有关于渤海国有水利灌溉设施的明确记载,但书中在记载渤海国行政机构上,有“信部、水部卿、大农寺、司藏寺”等机构的设置。大钦茂时期,全面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由此可以推测渤海国的“信部”相当于唐朝的工部,工部主要的职责是管理天下水利、屯田、山泽等。其中,在“信部”之下设置了“水部”司。该司的责任重大,“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漕、碾硙之事”。就是管理全国河渠的开通、农业的灌溉、水利工程的修建等一些事务。水利灌溉工程的出现,弥补了种植水稻供水不足的缺陷,对渤海国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仅凭史书的推测,认为在渤海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水利灌溉工程,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但在 1986 年秋,宁安县文物管理所在“渤海上京遗址西北郊一带,即今之渤海镇自流灌渠道上段,自阿卜水输泵电站北之分水提起,到上京外城西北垣止的 2.5 公里范围内,发现了一条古代的渠道,而且还发现了与之相配套的工程------分水堤和退水沟。”[29]考古学者经过访问当地的老人得知,该渠道虽不知道是什么时期的人留下来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前清时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东北地区近代水稻种植最早开始于清末民初,是由朝鲜移民传入的。而民国时期的王世選修的《宁安县志》中,曾有“近今宁古塔始有种水稻者”的记载。由此可知,这条水渠不是随着近代水稻的种植而修建的。根据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可以判断出,在渤海国灭亡后直到朝鲜移民迁入东北地区之前,这期间没有任何的人在该地种植过水稻。所以,据宁安县水利局调查,认为在宁安县渤海镇附近所发现的古渠道是当时渤海人修建的。这也证明在今天的忽汗水(牡丹江)中游一带,渤海人不仅大面积的种植了水稻,还修建了水利灌溉工程。渤海人已经懂得了利用江河之水来灌溉农田,说明渤海国时期,当地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IP属地:辽宁12楼2025-05-08 22:38
                    回复
                      无论是在今天的海兰江流域,还是在今天的牡丹江中游一带,栽培水稻等农业作物都需要引水开渠,需要修建一些水利灌溉工程。渤海人修建的这些工程,大的能够灌溉农田达上万顷,小的至少也可以灌溉水田数十顷。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渤海国水田的灌溉问题,还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促进了渤海国农业经济长足稳定的发展。水利灌溉工程的出现,是渤海人对东北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极寒土地种水稻大概是世界首创,不知北海道的水稻历史有多悠久,但显然黑龙江要比北海道更极寒。


                      IP属地:辽宁13楼2025-05-08 22:38
                      回复
                        独奏州据说也是渤海首创的,渤海人深刻影响了辽金的体制结构。


                        IP属地:辽宁14楼2025-05-08 22:55
                        收起回复
                          我缺的ai动画这块的谁给我补啊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5-10 03:18
                          回复
                            高句丽语既不是日语,也不是韩语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5-10 05:19
                            回复
                              2025-08-06 09:46: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半岛南部原本是不同的民族,北部是濊人,南部是三韩人,三韩人说新罗语,濊人的语言受高句丽语言影响,但后来三韩人大量北上,将濊人的语言同化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5-10 05: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