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篇帖子我在5月14日发过,后来因为不知名原因被吧务删除,这里我重发一遍。
苏联文艺的“解冻”思潮(1953-1957)
这里主要简单论述1953年至1957年苏联文艺界的“解冻”思潮,再往后的1958年至1962年的“解冻”思潮历史将会放到以后的另一篇文章里讨论。
一.“解冻”思潮的兴起与《解冻》
1954年5月,苏联作家爱伦堡在《旗帜》杂志发表了名为《解冻》的中篇小说(这是第一部,第二部于1956年发表)。这部小说与过去苏联文艺作品中主要歌颂正面人物和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的传统不同,书中没有一个英雄模范人物,描写的事件又大都是社会的阴暗面。题目“解冻”则是来隐喻斯大林时代的结束。
这部作品发表后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激烈争论,有些人认为它是诽谤性作品,不过有些人对它评价很高。赫鲁晓夫曾说,爱伦堡的小说“创造了一个用来描绘斯大林死后时期的流行名词”。于是之后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文艺作品纷纷发表,称之为“解冻文学”。
应当指出,“解冻”思潮是时代的产物,是在苏联社会动荡和转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在赫鲁晓夫等人的一再动员和号召之下,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文艺理论和文艺作品纷纷涌现,应当说《解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1953年7月,《真理报》发表奥维奇金的特写《在前方》,这部作品后来被认为是苏联文学中描写农村“阴暗面”的创始者。爱伦堡在其《谈谈作家的工作》中鼓吹作家要写日常生活琐事,写“阴暗面”。随后像小说《一年四季》或文章《论文学的真诚》都是类似的产物。可见“解冻”思潮的出现比爱伦堡小说的发表还要早一些。
二.“解冻”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中,赫鲁晓夫谈到文艺问题时,指责文艺“落后于生活,落后于苏维埃现实”,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求文艺界要跟上批彡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的步伐。于是“解冻”思潮在二十大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例如同年十月杜金采夫描写官僚主义压制创作发明的小说《不单单是为了面包》,又或《杠杆》《死结》等等。其中特别的是,1957年1月1日《真理报》发表肖洛霍夫描写卫国战争“阴暗面”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它描写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以及一个人遭受非人的肉体和心灵折磨后产生的创伤。
三.对“解冻”思潮控制的加强
控制的加强主要集中于1957年。
“波匈事件”发生后赫鲁晓夫在D内外曾受到批评,处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加强对文艺界的控制。于是1957年初便开始强调D对文艺的领导。例如《真理报》《文学报》等重要报刊不断发表文章批判文艺界的“不健康倾向”。同年5月召开的全苏作家协会理事会第三次全会上也体现了加强控制的精神,并点名批判了许多作品及其作者。在这其中,赫鲁晓夫曾批评《不单单是为了面包》,说作者杜金采夫“企图颠倒现实和颠倒黑白,从不怀好意的立场做了歪曲的叙述”。类似等等。同时还采取了行政手段来遏制“解冻”思潮的发展。(完)
苏联文艺的“解冻”思潮(1953-1957)
这里主要简单论述1953年至1957年苏联文艺界的“解冻”思潮,再往后的1958年至1962年的“解冻”思潮历史将会放到以后的另一篇文章里讨论。
一.“解冻”思潮的兴起与《解冻》
1954年5月,苏联作家爱伦堡在《旗帜》杂志发表了名为《解冻》的中篇小说(这是第一部,第二部于1956年发表)。这部小说与过去苏联文艺作品中主要歌颂正面人物和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的传统不同,书中没有一个英雄模范人物,描写的事件又大都是社会的阴暗面。题目“解冻”则是来隐喻斯大林时代的结束。
这部作品发表后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激烈争论,有些人认为它是诽谤性作品,不过有些人对它评价很高。赫鲁晓夫曾说,爱伦堡的小说“创造了一个用来描绘斯大林死后时期的流行名词”。于是之后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文艺作品纷纷发表,称之为“解冻文学”。
应当指出,“解冻”思潮是时代的产物,是在苏联社会动荡和转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在赫鲁晓夫等人的一再动员和号召之下,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文艺理论和文艺作品纷纷涌现,应当说《解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1953年7月,《真理报》发表奥维奇金的特写《在前方》,这部作品后来被认为是苏联文学中描写农村“阴暗面”的创始者。爱伦堡在其《谈谈作家的工作》中鼓吹作家要写日常生活琐事,写“阴暗面”。随后像小说《一年四季》或文章《论文学的真诚》都是类似的产物。可见“解冻”思潮的出现比爱伦堡小说的发表还要早一些。
二.“解冻”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中,赫鲁晓夫谈到文艺问题时,指责文艺“落后于生活,落后于苏维埃现实”,意思很明显,就是要求文艺界要跟上批彡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的步伐。于是“解冻”思潮在二十大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例如同年十月杜金采夫描写官僚主义压制创作发明的小说《不单单是为了面包》,又或《杠杆》《死结》等等。其中特别的是,1957年1月1日《真理报》发表肖洛霍夫描写卫国战争“阴暗面”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它描写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以及一个人遭受非人的肉体和心灵折磨后产生的创伤。
三.对“解冻”思潮控制的加强
控制的加强主要集中于1957年。
“波匈事件”发生后赫鲁晓夫在D内外曾受到批评,处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加强对文艺界的控制。于是1957年初便开始强调D对文艺的领导。例如《真理报》《文学报》等重要报刊不断发表文章批判文艺界的“不健康倾向”。同年5月召开的全苏作家协会理事会第三次全会上也体现了加强控制的精神,并点名批判了许多作品及其作者。在这其中,赫鲁晓夫曾批评《不单单是为了面包》,说作者杜金采夫“企图颠倒现实和颠倒黑白,从不怀好意的立场做了歪曲的叙述”。类似等等。同时还采取了行政手段来遏制“解冻”思潮的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