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开的榜单与言谈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电子黄埔,院士摇篮”,是事实;不久便不再自夸,只仰仗“国际排名”,也是事实;如今既不提“摇篮”,也不信排名,改为一味膜拜顶刊论文,追逐虚名头衔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西电人失掉自信力了。
若单论这浮光掠影的表象,“自信力”确乎是早被丢进废纸篓了。先前信“历史底蕴”,信“院士数量”,后来信“QS榜单”,却从未信过“自己”。倘这也算一种“信”,至多不过是“他校力”,待国际排名忽上忽下时,连这点“他校力”也一并坍圮了。
失了“他校力”,便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转而求诸“自欺力”。论文灌水、数据粉饰,美其名曰“学术突破”;争抢虚衔、竞逐头衔,却冠以“国际接轨”。这“自欺”本非新鲜物事,不过如今愈发堂皇,竟能教人将实验室的灯火与键盘的敲击,一并裹进绩效的麻袋里称斤论两。
然而,在这浮华帷幕之下,仍有未失自信力的西电人在。
我们从建校之初,便有埋头焊电路的匠人,有拼命推公式的狂生,有为真理穷究文献的学究,有舍假期调代码的痴者……纵是那些为“双一流”指标服务的官样文章,也掩不住他们的锋芒。他们,才是西电的筋骨,是信息时代的脊梁。
这类人如今何尝稀少?北斗芯片的纹路间有他们的指纹,5G基站的代码里有他们的血汗。他们不信顶刊的评判,只信示波器的波形;不拜虚名的香火,只守实验室的寒窗。一面被“非升即走”的鞭子抽打,一面在深夜的机房以泡面充饥,却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要论西电人,万不可被搽在表面的“国际影响力”脂粉诓骗。须拨开榜单的迷雾,去看那地底下——看雷达所的示波器是否还亮着,看通信楼的代码是否仍跑着,看微电子的晶圆是否依旧在暗室里无声生长。
自信力的有无,QS排名与院士名录不足为据。真正的答案,藏在西电人焊锡的焦糊味里,藏在程序报错时的叹息与狂喜中,更藏在那些被引数寥寥却真正卡住美国脖子的专利文件上。
九十二载风雨,西电何曾靠榜单续命?若论脊梁,从来是“厚德求真”的校训在支撑,是“毕德显书架”的旧影在映照。莫听信“失掉自信力”的妄言,且看那地底下——西电人正用焊枪与代码,凿出一条属于中国电子的血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