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千层雪浪,少年林风立于碣石之上,极目遥望,目光尽头是烟雨朦胧的金陵。他背负行囊,怀揣一卷书与一颗悸动的心,别了故乡的咸涩海风,千里迢迢,只为应那金陵城中的名师之召。
初入江南,他惊觉此地风物与渤海迥异。金陵学堂,深藏于曲巷幽深处,黛瓦粉墙,檐角如翼,轻拂着秦淮河上终年不散的氤氲水气。那日,林风穿过爬满藤萝的月洞门,满园春色扑面而来。一树西府海棠开得正盛,风过处,粉白花瓣纷扬如雨。他抬头间,恰恰一片落英,不偏不倚,吻上他手中翻开的书页。
“哎呀!”一声清婉低呼自身畔响起。他循声望去,只见一女子素手纤纤,指尖一枚花笺,墨迹新干,想是方才低头疾书,竟未察觉笺纸被风挟走。她抬首望他,眼眸似浸染了江南三月的水色烟光,清亮澄澈,含着几分歉意。林风心头微动,俯身拾起那页沾了落花的书笺,递还过去,指尖无意轻触,只觉微凉。
“多谢郎君。”她微微颔首,颊边泛起芙蓉初绽般的淡红,声音清越如击玉,“小女子苏婉,字素纨。”
自此,林风与苏婉,便成了这书斋窗下最相契的影。他笔力雄健,如渤海潮涌,挥洒间豪情顿生;她墨痕娟秀,似江南溪流,行文处细腻温婉。两人常于黄昏,并肩坐在秦淮河畔的石阶上。夕阳熔金,将河水染作一匹流动的锦缎,也温柔地勾勒出两人年轻而专注的侧影。他们谈诗论赋,苏婉低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林风则朗声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目光交汇处,情愫如春蚕吐丝,无声缠绕,渐成密网。他爱她低眉时如初月含羞,她恋他扬眉处似青锋出鞘。两颗心,在金陵的烟水与书卷的墨香里,早已悄然相许。
“待我春闱折桂,”林风握紧苏婉微凉的手,目光灼灼,越过鳞次栉比的黛瓦,投向那遥远不可见的京城方向,“定当凤冠霞帔,十里红妆,迎你入京华!”
苏婉指尖微颤,却反手更紧地握住了他,眼中星光点点:“妾心如蒲苇,磐石无转移。纵使千山万水,只待君金榜名。”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了。秦淮河畔,秋意已深,柳色转黄。苏婉一身素衣,立于渡口萧瑟的秋风中,亲手为林风系紧行囊的带子,又将一枚绣着缠枝并蒂莲的锦囊塞入他掌心。囊中是几粒饱满光润的黄豆,她说:“见此豆,如见妾身。愿君此去,如豆入沃土,生根发叶,直上青云。”林风珍重地纳入怀中,登舟远去,江风猎猎,吹动他单薄的青衫,也吹皱了苏婉眼中强忍的秋水。
京城春闱,放榜那日,朱雀门外人声鼎沸,红纸金字耀人眼目。林风挤在汹涌的人潮里,一颗心在腔子里狂跳如擂鼓。他从榜首看到榜尾,又从榜尾细细寻至榜中,目光如筛,一遍,两遍……那“渤海林风”四字,终究如沉入深海的顽石,杳无踪迹。金榜之上,三百姓名煌煌,独独不见他。周遭的欢呼、叹息、哭泣,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浪,将他无情淹没。他踉跄退后,背抵着冰冷的宫墙,仰头望向那巍峨宫阙刺破的灰白天宇,只觉得那朱红榜文上每一个墨字,都化作冰冷的针,密密麻麻扎进眼里,刺入心间。
落拓归程,万念俱灰。渤海故里,林风闭门不出,只将那锦囊中的黄豆,一粒粒数了又数,埋入庭前冻土,仿佛埋下一个个破碎的梦。不久,苏家信至,字字句句如寒冰:“家严震怒,言寒门焉配?婉已困守金陵绣阁,身不由己矣。此生恐难再晤,唯愿郎君……珍重万千。”信笺自他颤抖的指间飘落,如一只折翼的蝶。窗外朔风呼号,卷起漫天雪霰,寒意彻骨,远胜渤海之滨任何一场凛冬的风暴。
春去秋来,林风忧思成疾,病骨支离。弥留之际,他望着窗外那几株由金陵豆种萌发、却终究未能挺过北地苦寒而枯萎的豆苗,唇边溢出一缕凄然的笑,气息微弱如游丝:“婉妹……渤海风沙……终究养不活……江南的豆……若有来世……我愿……化作……滋养你的……根……” 语未尽,人已溘然长逝。
噩耗辗转传至金陵深闺。苏婉闻讯,手中那枚摩挲得温润如玉的豆子,倏然坠地。她没有哭,只是缓缓走到妆台前,对镜细细描摹远山黛,点染胭脂红,镜中人容颜依旧,眸中却熄灭了所有星火。当夜,她遣散侍女,独坐灯下,取出一粒黄豆置于案上,指尖温柔拂过那圆润微凉的豆身,低语如叹息:“林郎,你既为根,我便作那依附于你的实……等我。” 言罢,一缕芳魂,散入江南清冷的夜雾之中。
翌年孟夏,苏家旧宅荒芜的庭院里,无人料理的角落,一株瘦弱的黄豆苗却倔强地破土而出。更奇的是,那纤细的豆茎上,不知何时竟悄然伏着一条通体碧透如玉的小小青虫。青虫缓缓蠕动,只啃食这一株豆苗的嫩叶,日复一日,不弃不离。
偶有乡间老农路过这废园,瞥见这奇异景象,驻足捋须叹道:“奇也!此虫名唤豆丹,专食豆叶而生,却少见这般……痴守一株的。” 他眯眼细看,只见那青虫昂首,豆苗轻摇,仿佛在无声地应答。豆丹食叶,叶卷千言;豆苗承恩,以实相酬。朝则共饮叶尖清露,莹莹如泪;暮则同栖豆荚之下,静听天籁……
初入江南,他惊觉此地风物与渤海迥异。金陵学堂,深藏于曲巷幽深处,黛瓦粉墙,檐角如翼,轻拂着秦淮河上终年不散的氤氲水气。那日,林风穿过爬满藤萝的月洞门,满园春色扑面而来。一树西府海棠开得正盛,风过处,粉白花瓣纷扬如雨。他抬头间,恰恰一片落英,不偏不倚,吻上他手中翻开的书页。
“哎呀!”一声清婉低呼自身畔响起。他循声望去,只见一女子素手纤纤,指尖一枚花笺,墨迹新干,想是方才低头疾书,竟未察觉笺纸被风挟走。她抬首望他,眼眸似浸染了江南三月的水色烟光,清亮澄澈,含着几分歉意。林风心头微动,俯身拾起那页沾了落花的书笺,递还过去,指尖无意轻触,只觉微凉。
“多谢郎君。”她微微颔首,颊边泛起芙蓉初绽般的淡红,声音清越如击玉,“小女子苏婉,字素纨。”
自此,林风与苏婉,便成了这书斋窗下最相契的影。他笔力雄健,如渤海潮涌,挥洒间豪情顿生;她墨痕娟秀,似江南溪流,行文处细腻温婉。两人常于黄昏,并肩坐在秦淮河畔的石阶上。夕阳熔金,将河水染作一匹流动的锦缎,也温柔地勾勒出两人年轻而专注的侧影。他们谈诗论赋,苏婉低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林风则朗声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目光交汇处,情愫如春蚕吐丝,无声缠绕,渐成密网。他爱她低眉时如初月含羞,她恋他扬眉处似青锋出鞘。两颗心,在金陵的烟水与书卷的墨香里,早已悄然相许。
“待我春闱折桂,”林风握紧苏婉微凉的手,目光灼灼,越过鳞次栉比的黛瓦,投向那遥远不可见的京城方向,“定当凤冠霞帔,十里红妆,迎你入京华!”
苏婉指尖微颤,却反手更紧地握住了他,眼中星光点点:“妾心如蒲苇,磐石无转移。纵使千山万水,只待君金榜名。”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了。秦淮河畔,秋意已深,柳色转黄。苏婉一身素衣,立于渡口萧瑟的秋风中,亲手为林风系紧行囊的带子,又将一枚绣着缠枝并蒂莲的锦囊塞入他掌心。囊中是几粒饱满光润的黄豆,她说:“见此豆,如见妾身。愿君此去,如豆入沃土,生根发叶,直上青云。”林风珍重地纳入怀中,登舟远去,江风猎猎,吹动他单薄的青衫,也吹皱了苏婉眼中强忍的秋水。
京城春闱,放榜那日,朱雀门外人声鼎沸,红纸金字耀人眼目。林风挤在汹涌的人潮里,一颗心在腔子里狂跳如擂鼓。他从榜首看到榜尾,又从榜尾细细寻至榜中,目光如筛,一遍,两遍……那“渤海林风”四字,终究如沉入深海的顽石,杳无踪迹。金榜之上,三百姓名煌煌,独独不见他。周遭的欢呼、叹息、哭泣,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浪,将他无情淹没。他踉跄退后,背抵着冰冷的宫墙,仰头望向那巍峨宫阙刺破的灰白天宇,只觉得那朱红榜文上每一个墨字,都化作冰冷的针,密密麻麻扎进眼里,刺入心间。
落拓归程,万念俱灰。渤海故里,林风闭门不出,只将那锦囊中的黄豆,一粒粒数了又数,埋入庭前冻土,仿佛埋下一个个破碎的梦。不久,苏家信至,字字句句如寒冰:“家严震怒,言寒门焉配?婉已困守金陵绣阁,身不由己矣。此生恐难再晤,唯愿郎君……珍重万千。”信笺自他颤抖的指间飘落,如一只折翼的蝶。窗外朔风呼号,卷起漫天雪霰,寒意彻骨,远胜渤海之滨任何一场凛冬的风暴。
春去秋来,林风忧思成疾,病骨支离。弥留之际,他望着窗外那几株由金陵豆种萌发、却终究未能挺过北地苦寒而枯萎的豆苗,唇边溢出一缕凄然的笑,气息微弱如游丝:“婉妹……渤海风沙……终究养不活……江南的豆……若有来世……我愿……化作……滋养你的……根……” 语未尽,人已溘然长逝。
噩耗辗转传至金陵深闺。苏婉闻讯,手中那枚摩挲得温润如玉的豆子,倏然坠地。她没有哭,只是缓缓走到妆台前,对镜细细描摹远山黛,点染胭脂红,镜中人容颜依旧,眸中却熄灭了所有星火。当夜,她遣散侍女,独坐灯下,取出一粒黄豆置于案上,指尖温柔拂过那圆润微凉的豆身,低语如叹息:“林郎,你既为根,我便作那依附于你的实……等我。” 言罢,一缕芳魂,散入江南清冷的夜雾之中。
翌年孟夏,苏家旧宅荒芜的庭院里,无人料理的角落,一株瘦弱的黄豆苗却倔强地破土而出。更奇的是,那纤细的豆茎上,不知何时竟悄然伏着一条通体碧透如玉的小小青虫。青虫缓缓蠕动,只啃食这一株豆苗的嫩叶,日复一日,不弃不离。
偶有乡间老农路过这废园,瞥见这奇异景象,驻足捋须叹道:“奇也!此虫名唤豆丹,专食豆叶而生,却少见这般……痴守一株的。” 他眯眼细看,只见那青虫昂首,豆苗轻摇,仿佛在无声地应答。豆丹食叶,叶卷千言;豆苗承恩,以实相酬。朝则共饮叶尖清露,莹莹如泪;暮则同栖豆荚之下,静听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