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高考分数够进“211”,你在志愿表最前一栏写下“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学数学,路子宽。”父亲合上招生计划,语气笃定。录取通知书到的那天,高中群里正讨论自动化和医学,你没说话,只盯着通知书上一排小字——“数学与应用数学”。想象着宇宙奥秘被方程揭开的瞬间。
19岁,你在《数学分析》的课堂上昏昏欲睡,课本的页边写满了 ε-δ 语言。深夜,室友打代码的键盘敲击声里,你对着一道黎曼积分的证明题发呆。手机亮起,高中同桌在朋友圈晒出在腾讯实习的工卡,你熄灭屏幕,继续推演傅里叶级数的收敛。窗外,一教旁的常青树被风拂动,像一道道无解的曲线。大二末,交完专业分流申请的那天,南门前他的铜像在夕阳里拉出长影。辅导员问:“想清楚了吗?”你点头,脑海里回荡着黎曼在论文开头的那句“总应该有这样的问题”。
20岁,课表仍排得满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概率论》。复变老师扶了扶眼镜:“想读研的,基础一定要打牢。”图书馆的灯下,你翻着《抽象代数》,书页边缘已卷起。朋友圈里,转去计算机的同学晒出自己训练的AI绘画模型,你犹豫了一下,还是没点赞。
22岁,考研前最后一周,你在图书馆自习到晚上十点半。空调嗡嗡作响,咖啡杯底沉着速溶颗粒。手机弹出消息:高中同学拿到美国 PhD 全奖。你关掉通知,继续刷数学分析的真题。
23岁,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寄到寝室,母亲问:“以后能去哪工作?”你没回答,只把通知书折好放回信封。窗外,校园的樱花一瓣瓣飘落,像未写完的拉格朗日乘子。
25岁,实验室的师弟讨论“再发一篇 SCI”,你盯着火山图,红白交错如混沌的未来。导师说:“现在搞图神经网络+组合优化好发 paper。”你点点头,继续改下周组会的 PPT。
26岁,秋招会上,HR 翻着你的简历:“更倾向有 CS 背景或金融数学博士。”你投出三十份简历,最终签了家乡的县重点中学。
30岁,你在厚屏幕前敲着改了无数遍的高三月考卷。妻子是相亲认识的,婚礼前夜你仍在整理试卷。婚房按揭,木床的榫槽一眼能看透,你笑说:“这是 90° 旋转对称。”
35岁,女儿放学跑来问:“爸爸,你以前是不是研究过‘无穷大的秘密’?”你愣了下:“爸爸现在教同学们过会考。”她跑开后,你望向窗外,仿佛能看见列车驶过湘江大桥。
40岁,学术论坛上,年轻人讨论“AI 数学自动证明”。你喝着茶,翻本科时的《实变函数》,书页发黄。同事问:“如果当年转去计算机,会不会不一样?”你笑笑,不语。
45岁,同学聚会,有人成了券商量化总监,有人创业开辅导班。酒过三巡,当年室友问:“后悔没读博吗?”你摇头:“至少……少掉几年失眠。”回程出租车,电台播着“北斗导航让全球定位误差降到厘米级”。
50岁,学校“小班化改革”,你的名字出现在“优化名单”。收拾办公桌时,你带走一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扉页写着“湘潭大学数学院”。
55岁,你在街道社区教老人用手机算血压平均值。某天电视里报道中国科学家首次构建全脑类比模型,孙女问:“爷爷,你书上为什么全是节点和线?”你顿了顿:“那是……另一个可能的世界。”
60岁,回母校参加校庆,体育馆的穹顶下新增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展区。你在数学楼门口站了很久,直到夕阳把“计算昭示未来”的石刻染成橘红色。
65岁,你在摇椅上摩挲发黄的缴费凭证,新闻里播报“中国数学家摘得菲尔兹奖”。孙子跑来问:“爷爷,你以前到底是干什么的?”你笑笑:“爷爷……教人跟数字做朋友。”后来,第一台拥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诞生,年轻的程序员们对着代码欢呼。你坐在摇椅上,慢慢合上眼睛。恍惚间回到了大一那年,画眉潭的柳絮纷飞如雪,而18岁的你正站在人生第一个路口——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19岁,你在《数学分析》的课堂上昏昏欲睡,课本的页边写满了 ε-δ 语言。深夜,室友打代码的键盘敲击声里,你对着一道黎曼积分的证明题发呆。手机亮起,高中同桌在朋友圈晒出在腾讯实习的工卡,你熄灭屏幕,继续推演傅里叶级数的收敛。窗外,一教旁的常青树被风拂动,像一道道无解的曲线。大二末,交完专业分流申请的那天,南门前他的铜像在夕阳里拉出长影。辅导员问:“想清楚了吗?”你点头,脑海里回荡着黎曼在论文开头的那句“总应该有这样的问题”。
20岁,课表仍排得满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概率论》。复变老师扶了扶眼镜:“想读研的,基础一定要打牢。”图书馆的灯下,你翻着《抽象代数》,书页边缘已卷起。朋友圈里,转去计算机的同学晒出自己训练的AI绘画模型,你犹豫了一下,还是没点赞。
22岁,考研前最后一周,你在图书馆自习到晚上十点半。空调嗡嗡作响,咖啡杯底沉着速溶颗粒。手机弹出消息:高中同学拿到美国 PhD 全奖。你关掉通知,继续刷数学分析的真题。
23岁,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寄到寝室,母亲问:“以后能去哪工作?”你没回答,只把通知书折好放回信封。窗外,校园的樱花一瓣瓣飘落,像未写完的拉格朗日乘子。
25岁,实验室的师弟讨论“再发一篇 SCI”,你盯着火山图,红白交错如混沌的未来。导师说:“现在搞图神经网络+组合优化好发 paper。”你点点头,继续改下周组会的 PPT。
26岁,秋招会上,HR 翻着你的简历:“更倾向有 CS 背景或金融数学博士。”你投出三十份简历,最终签了家乡的县重点中学。
30岁,你在厚屏幕前敲着改了无数遍的高三月考卷。妻子是相亲认识的,婚礼前夜你仍在整理试卷。婚房按揭,木床的榫槽一眼能看透,你笑说:“这是 90° 旋转对称。”
35岁,女儿放学跑来问:“爸爸,你以前是不是研究过‘无穷大的秘密’?”你愣了下:“爸爸现在教同学们过会考。”她跑开后,你望向窗外,仿佛能看见列车驶过湘江大桥。
40岁,学术论坛上,年轻人讨论“AI 数学自动证明”。你喝着茶,翻本科时的《实变函数》,书页发黄。同事问:“如果当年转去计算机,会不会不一样?”你笑笑,不语。
45岁,同学聚会,有人成了券商量化总监,有人创业开辅导班。酒过三巡,当年室友问:“后悔没读博吗?”你摇头:“至少……少掉几年失眠。”回程出租车,电台播着“北斗导航让全球定位误差降到厘米级”。
50岁,学校“小班化改革”,你的名字出现在“优化名单”。收拾办公桌时,你带走一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扉页写着“湘潭大学数学院”。
55岁,你在街道社区教老人用手机算血压平均值。某天电视里报道中国科学家首次构建全脑类比模型,孙女问:“爷爷,你书上为什么全是节点和线?”你顿了顿:“那是……另一个可能的世界。”
60岁,回母校参加校庆,体育馆的穹顶下新增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展区。你在数学楼门口站了很久,直到夕阳把“计算昭示未来”的石刻染成橘红色。
65岁,你在摇椅上摩挲发黄的缴费凭证,新闻里播报“中国数学家摘得菲尔兹奖”。孙子跑来问:“爷爷,你以前到底是干什么的?”你笑笑:“爷爷……教人跟数字做朋友。”后来,第一台拥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诞生,年轻的程序员们对着代码欢呼。你坐在摇椅上,慢慢合上眼睛。恍惚间回到了大一那年,画眉潭的柳絮纷飞如雪,而18岁的你正站在人生第一个路口——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