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嫣念已千频
信不信,干上保险这一行的人,时间长了,就跟变了一个人。
我同学卖保险了,我为了支持她,主动买了一份年金险,交10年,20年到期,一年12000。又过了2年,她说我们这有活动,给礼物,你来吧我没找到人,领导看着不好,结果我去了,又买了第二份年金险,一年交16000,交10年。
昨天,她又跟我说,现在存银行利息低,让我把存款挪到保险公司,买保险。我说,如果我用钱怎么办,她说你可以用保单贷款。
我明白了,存银行用钱时,我损失的是利息。买保险,用钱时我损失的是本金。卖保险的人,时间长了就变了,她们眼中没朋友,只有谁能成为她的客户。
这事吧,听着挺扎心。
我跟这同学,大学时一个宿舍的,晚上熄灯还一块聊过天,谁追她了,谁又分手了,感情好得跟姐妹似的。可现在,接她电话我都得掂量掂量,生怕一不小心又被套路买份保险。她每次开口,话里话外都是关心你,语气甜得像抹了蜜,可聊到最后,准保绕到她那保险产品上。不是说保险不好,保险这东西,关键时候能救命。可你老觉得,推销的人好像不是在帮你,而是在完成她手里的指标。
想想吧,保险这行,压力多大?
网上有数据,2023年全国保险代理人不到300万,比前几年少了快一半。为啥?因为干这行,底薪低,靠提成活着。你不卖出去单子,月底就喝西北风。
朋友圈里那一个个保险推销员,天天发鸡汤文,晒旅游照,底下还得配一句感恩客户信任。
可你仔细看,那些话术多像复制粘贴?
他们被公司培训得像机器人,开口就是您考虑过未来吗给家人一份保障吧。时间长了,他们看谁都像潜在客户,连朋友聚会都忍不住递名片。
我有个亲戚,也干过保险。那会儿她刚入行,天天打电话约人喝咖啡,聊人生,聊梦想。结果呢?聊着聊着就掏出保险合同。
半年后,她自己都说,感觉朋友越来越少,连亲戚都躲着她走。她最后辞职了,说这行把人逼得太功利,干久了,心都变硬了。
听她这话,我突然有点理解我那同学了。她不是故意变冷血,是这行把她变成了这样。
你看,卖保险的,表面风光,背地里多心酸?
他们得学会察言观色,得会讲故事,还得扛住被拒绝的冷脸。一次两次还行,天天这样,谁不麻木?可咱们普通人,也不是傻子。你推销保险,行,但别把朋友当提款机。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我那两份年金险,加起来一年快3万,够我全家出去旅游两趟了。结果呢?钱锁在保险里,想用还得贷款,利息比银行高一截。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
再说个例子,电影《门徒》里,刘德华演了个毒贩,表面是好人,背地里干的都是害人的勾当。卖保险的当然没那么夸张,但有时候,他们为了业绩,也会美化产品。比如我同学,告诉我保单贷款多方便,却没说贷款利率可能高达5%以上。银行存款利息再低,好歹随存随取,保险呢?提前退保,损失的本金能让你心疼得睡不着。
这事吧,归根结底,还是人性。
保险这行,就像一面放大镜,把人性的贪婪和无奈都照得清清楚楚。卖保险的想多赚点,买保险的想多个保障,出发点都没错。可一旦信任没了,啥好的都变味了。我现在算是看明白了,买保险可以,但得自己做功课,别指望推销员替你操心。他们嘴上喊你亲爱的,心里想的可能是下一个单子啥时候能签下来。
所以,咱得长点心眼。买保险前,多看看条款,问清楚退保咋算,贷款利率多少。别听人一忽悠,脑子一热就签字。你看网上,2024年保险投诉量超20万,啥好多都是因为买的时候没搞懂,退的时候才发现掉坑里了。咱普通人,赚点钱不容易,买保险得为自己买,别为别人业绩买单。
我现在跟我那同学,关系淡了。不是我小心眼,是实在聊不下去。她一开口,我就条件反射地想,她是不是又要推啥新产品了?朋友之间,信任没了,啥不就没了?不过,这事也让我学聪明了。以后再有人推销,我得先问一句:咱先说好,是朋友聊天,还是卖保险?这话,够直接,够实在。
信不信,干上保险这一行的人,时间长了,就跟变了一个人。
我同学卖保险了,我为了支持她,主动买了一份年金险,交10年,20年到期,一年12000。又过了2年,她说我们这有活动,给礼物,你来吧我没找到人,领导看着不好,结果我去了,又买了第二份年金险,一年交16000,交10年。
昨天,她又跟我说,现在存银行利息低,让我把存款挪到保险公司,买保险。我说,如果我用钱怎么办,她说你可以用保单贷款。
我明白了,存银行用钱时,我损失的是利息。买保险,用钱时我损失的是本金。卖保险的人,时间长了就变了,她们眼中没朋友,只有谁能成为她的客户。
这事吧,听着挺扎心。
我跟这同学,大学时一个宿舍的,晚上熄灯还一块聊过天,谁追她了,谁又分手了,感情好得跟姐妹似的。可现在,接她电话我都得掂量掂量,生怕一不小心又被套路买份保险。她每次开口,话里话外都是关心你,语气甜得像抹了蜜,可聊到最后,准保绕到她那保险产品上。不是说保险不好,保险这东西,关键时候能救命。可你老觉得,推销的人好像不是在帮你,而是在完成她手里的指标。
想想吧,保险这行,压力多大?
网上有数据,2023年全国保险代理人不到300万,比前几年少了快一半。为啥?因为干这行,底薪低,靠提成活着。你不卖出去单子,月底就喝西北风。
朋友圈里那一个个保险推销员,天天发鸡汤文,晒旅游照,底下还得配一句感恩客户信任。
可你仔细看,那些话术多像复制粘贴?
他们被公司培训得像机器人,开口就是您考虑过未来吗给家人一份保障吧。时间长了,他们看谁都像潜在客户,连朋友聚会都忍不住递名片。
我有个亲戚,也干过保险。那会儿她刚入行,天天打电话约人喝咖啡,聊人生,聊梦想。结果呢?聊着聊着就掏出保险合同。
半年后,她自己都说,感觉朋友越来越少,连亲戚都躲着她走。她最后辞职了,说这行把人逼得太功利,干久了,心都变硬了。
听她这话,我突然有点理解我那同学了。她不是故意变冷血,是这行把她变成了这样。
你看,卖保险的,表面风光,背地里多心酸?
他们得学会察言观色,得会讲故事,还得扛住被拒绝的冷脸。一次两次还行,天天这样,谁不麻木?可咱们普通人,也不是傻子。你推销保险,行,但别把朋友当提款机。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我那两份年金险,加起来一年快3万,够我全家出去旅游两趟了。结果呢?钱锁在保险里,想用还得贷款,利息比银行高一截。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
再说个例子,电影《门徒》里,刘德华演了个毒贩,表面是好人,背地里干的都是害人的勾当。卖保险的当然没那么夸张,但有时候,他们为了业绩,也会美化产品。比如我同学,告诉我保单贷款多方便,却没说贷款利率可能高达5%以上。银行存款利息再低,好歹随存随取,保险呢?提前退保,损失的本金能让你心疼得睡不着。
这事吧,归根结底,还是人性。
保险这行,就像一面放大镜,把人性的贪婪和无奈都照得清清楚楚。卖保险的想多赚点,买保险的想多个保障,出发点都没错。可一旦信任没了,啥好的都变味了。我现在算是看明白了,买保险可以,但得自己做功课,别指望推销员替你操心。他们嘴上喊你亲爱的,心里想的可能是下一个单子啥时候能签下来。
所以,咱得长点心眼。买保险前,多看看条款,问清楚退保咋算,贷款利率多少。别听人一忽悠,脑子一热就签字。你看网上,2024年保险投诉量超20万,啥好多都是因为买的时候没搞懂,退的时候才发现掉坑里了。咱普通人,赚点钱不容易,买保险得为自己买,别为别人业绩买单。
我现在跟我那同学,关系淡了。不是我小心眼,是实在聊不下去。她一开口,我就条件反射地想,她是不是又要推啥新产品了?朋友之间,信任没了,啥不就没了?不过,这事也让我学聪明了。以后再有人推销,我得先问一句:咱先说好,是朋友聊天,还是卖保险?这话,够直接,够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