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发现
夏至作为反映季节变化的 “四时八节” 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位列第十,是最早被发现和测定的节气之一。
据《周礼・春官》记载 “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早在周朝,天子就会举行夏至祭神、尝黍仪式,以此祈求风调雨顺。
远古时期,先民们通过细致观察发现,房屋、树木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下阴影,而且这些阴影会随着时辰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动。
伏羲氏通过立杆测影,发现夏季的某一天正午时分,杆影最短,并且从那之后气温开始逐渐降低,于是便确定了夏至;到了冬季,又发现有一天正午的表影最长,从这天之后气温开始慢慢回升,冬至也由此被确立。
根据磁山遗址出土的 8000 多年前的圭盘和占蓍草器推断,在磁山文化时期,伏羲时代 “作甲历、定四时” 的历法体系已初步形成。
在汉代之前的文献中,对夏至的描述大多与太阳相关,因其白昼最长的特点,将其记载为 “养日”“日永” 或 “日长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