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主导的北伐共有**5次主要行动**(传统说法),但若包含建兴八年(230年)的防御反击战,也可视为**6次**。各次兵力规模及背景如下:
---
### 📊 **诸葛亮历次北伐兵力统计**
| **北伐次序** | **时间(蜀汉纪年)** | **兵力规模** | **主帅/方向** | **主要战果与结果** |
|------------|-------------------|------------|------------|----------------|
| **第一次北伐** | 建兴六年(228年)春 | **约6万**<br>(主力5万 + 疑兵1万) | 诸葛亮出祁山<br>赵云出箕谷 | 陇右三郡归降,得姜维;街亭失守后撤军,迁西县千余户。 |
| **第二次北伐** | 建兴六年(228年)冬 | **约3万** | 诸葛亮围陈仓 | 攻陈仓二十余日不克,粮尽退兵,斩魏将王双。 |
| **第三次北伐** | 建兴七年(229年)春 | **约1万** | 陈式攻武都、阴平 | 诸葛亮率主力策应,兵不血刃夺取二郡。 |
| **第四次北伐** | 建兴九年(231年) | **约4万** | 诸葛亮出祁山 | 木牛运粮,卤城大破司马懿,射杀张郃;因粮尽退军。 |
| **第五次北伐** | 建兴十二年(234年) | **8万–10万** | 诸葛亮出斜谷至五丈原 | 分兵屯田对峙司马懿,病逝军中,全军无损撤退。 |
| **第六次(争议)** | 建兴八年(230年) | **约1万(偏师)** | 魏延、吴壹西入羌中 | 阳溪之战大破郭淮,属防御反击战。 |
---
### 🔍 **关键说明**
1. **兵力争议点**:
- **第一次北伐**:部分史料(如《默记》)称兵力6万,但《三国志》未明确数字;另有研究推测包含后勤民夫可达10万,但作战兵力约6万。
- **第五次北伐**:为蜀汉倾国之兵,达10万(含后勤),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2. **总体规模**:
- **五次北伐总兵力约22万**(不含建兴八年),远低于曹魏单次南征兵力(如石亭之战25万、曹真伐蜀20万)。
- 除第一次街亭损失较大外,其余四次均实现战术目标后无损撤退。
3. **兵力调配特点**:
- **以弱制强**:蜀汉总兵力仅10万左右,每次北伐仅动用部分兵力,确保国内防御。
- **后勤革新**:第四次起使用“木牛流马”运粮,第五次采用渭滨屯田,缓解补给压力。
---
### 💎 **总结**
诸葛亮的北伐并非穷兵黩武,而是以有限兵力(单次1万–10万)实施“以攻代守”战略,在国力悬殊下仍多次重创魏军(如射杀张郃、夺取二郡)。其兵力部署始终谨慎,且善用技术革新弥补短板,体现其“人谋重于兵力”的军事思想。
---
### 📊 **诸葛亮历次北伐兵力统计**
| **北伐次序** | **时间(蜀汉纪年)** | **兵力规模** | **主帅/方向** | **主要战果与结果** |
|------------|-------------------|------------|------------|----------------|
| **第一次北伐** | 建兴六年(228年)春 | **约6万**<br>(主力5万 + 疑兵1万) | 诸葛亮出祁山<br>赵云出箕谷 | 陇右三郡归降,得姜维;街亭失守后撤军,迁西县千余户。 |
| **第二次北伐** | 建兴六年(228年)冬 | **约3万** | 诸葛亮围陈仓 | 攻陈仓二十余日不克,粮尽退兵,斩魏将王双。 |
| **第三次北伐** | 建兴七年(229年)春 | **约1万** | 陈式攻武都、阴平 | 诸葛亮率主力策应,兵不血刃夺取二郡。 |
| **第四次北伐** | 建兴九年(231年) | **约4万** | 诸葛亮出祁山 | 木牛运粮,卤城大破司马懿,射杀张郃;因粮尽退军。 |
| **第五次北伐** | 建兴十二年(234年) | **8万–10万** | 诸葛亮出斜谷至五丈原 | 分兵屯田对峙司马懿,病逝军中,全军无损撤退。 |
| **第六次(争议)** | 建兴八年(230年) | **约1万(偏师)** | 魏延、吴壹西入羌中 | 阳溪之战大破郭淮,属防御反击战。 |
---
### 🔍 **关键说明**
1. **兵力争议点**:
- **第一次北伐**:部分史料(如《默记》)称兵力6万,但《三国志》未明确数字;另有研究推测包含后勤民夫可达10万,但作战兵力约6万。
- **第五次北伐**:为蜀汉倾国之兵,达10万(含后勤),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2. **总体规模**:
- **五次北伐总兵力约22万**(不含建兴八年),远低于曹魏单次南征兵力(如石亭之战25万、曹真伐蜀20万)。
- 除第一次街亭损失较大外,其余四次均实现战术目标后无损撤退。
3. **兵力调配特点**:
- **以弱制强**:蜀汉总兵力仅10万左右,每次北伐仅动用部分兵力,确保国内防御。
- **后勤革新**:第四次起使用“木牛流马”运粮,第五次采用渭滨屯田,缓解补给压力。
---
### 💎 **总结**
诸葛亮的北伐并非穷兵黩武,而是以有限兵力(单次1万–10万)实施“以攻代守”战略,在国力悬殊下仍多次重创魏军(如射杀张郃、夺取二郡)。其兵力部署始终谨慎,且善用技术革新弥补短板,体现其“人谋重于兵力”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