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制粘贴自百度百科的“能指与所指”
能指与所指是结构语言学的一对范畴。在瑞士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意指作用”、“能指”和“所指”是三个紧密相联的概念。意指作用表示下述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是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他把意指作用中用以表示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称为能指,而把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称为所指,所指也就是意指作用所要表达的意义。能指指单词的词形或词音,所指指单词所表示的对象或意义。例如,作为语言符号的“桌子”这个词是能指,作为具体事物的桌子是“桌子”这个语言符号的所指,同时也是这个语言符号的意义。
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是概念和具体或抽象的形象的结合。然而,在日常生活使用中,语言符号这个术语一般只指音响形象,结果让部分要素包含了符号整体。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混淆,索氏称: “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一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所指与能指这一对概念的提出,不但消除了上述由于使用上混淆而产生的歧义,而且还有这样的好处: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它们与它们所属整体间的对立。 这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
-
2、不止索绪尔
笔者直接的结论:学语言学的ak在创作时很可能参考了越过了索绪尔的近现代语言学、哲学的一些成果。ak自己对他使用的材料的领会程度姑且不论,其罗织起来的内容是可以肯定取材于某些相对“新潮”的东西的。
-
3、Name
Name,名字,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及其与唯名论实在论的一些联系,此处所涉及的是这种更加抽象的思辨在语言学层面的反映——能指(名)与所指(实)。
直接的结论:具名和司辰的关系在此类似某种倒置的柏拉图理念论(idealism)——
在更经典的理念论里,现实中的桌子椅子是虚假的,而“桌子椅子”的理念(名字)是真实的、永恒的、being的。为此,存在一个理念(ideal)世界,这也就是神圣的领域。柏拉图的idealism是诸多神秘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新柏拉图主义包含于之),包括但不限于诺斯替(aeon在此即为圣域的“存在being者”)等。
-
下复制粘贴自百度百科的“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但新柏拉图主义也相信,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此处,亮光与黑暗对应基督教的善与恶。世间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着神圣之光,但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神圣之光也无法普照整个世界。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图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与伟大合二为一。在一些偶然的时候,人甚至可以体验到自己就是那神圣的自然之光。
-
在承袭近现代成果的,此处被倒置的理念论里,名实被调转。
原本被认为更加根本的“名”(对应具名),坐到了从属的位置上。
原本被认为从属于“名”的“实”(对应Hour),坐到了主导的位置上。
这种倒置被贯彻到底了吗?并没有,因为具名和司辰的关系是并不绝对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持钥匙的丽姬娅(哪怕她们设定上听调于司辰)——她们在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事关登神与否)上比司辰更接近“高位格”的特征(钥匙位格高于司辰)。
为什么会出现倒置不绝对的情况呢?因为索绪尔语言学的能指所指并非完美。“所指”的问题在近现代经历了许多讨论。从一开始“所指”就和“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与柏拉图理念论相似又不同,看起来只是“名字”被换了换——“桌子椅子”被换成了“能指”(名字),“理念”被换成了“所指”(桌子椅子)。
这样的话,若沿袭简单的名字的调转、倒置,无法突破理念论idealism的结构,无论再怎么调转,理念论idealism始终是理念论idealism。
所以,“倒置的不绝对”即可被视为应对这种问题的一个手段。
也正因“不绝对”带来的“悖论”——司辰登神要具名开门,可开门的能持有钥匙的具名本应晚于司辰出现,那么一开始司辰怎么开门的——具名和司辰的结构得以导向近现代对“能指”的重视与对“所指”的批判。
此处直接展示一个越过了索绪尔语言学传统上能指所指问题的结论:“所指”本质上依旧是“能指”,“所指”试图指向它所欲指向的东西的操作是注定失败的。
这也就能被视为具名者、凡人登神的理据。
能指与所指是结构语言学的一对范畴。在瑞士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意指作用”、“能指”和“所指”是三个紧密相联的概念。意指作用表示下述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是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他把意指作用中用以表示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称为能指,而把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称为所指,所指也就是意指作用所要表达的意义。能指指单词的词形或词音,所指指单词所表示的对象或意义。例如,作为语言符号的“桌子”这个词是能指,作为具体事物的桌子是“桌子”这个语言符号的所指,同时也是这个语言符号的意义。
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是概念和具体或抽象的形象的结合。然而,在日常生活使用中,语言符号这个术语一般只指音响形象,结果让部分要素包含了符号整体。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混淆,索氏称: “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一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所指与能指这一对概念的提出,不但消除了上述由于使用上混淆而产生的歧义,而且还有这样的好处: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它们与它们所属整体间的对立。 这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
-
2、不止索绪尔
笔者直接的结论:学语言学的ak在创作时很可能参考了越过了索绪尔的近现代语言学、哲学的一些成果。ak自己对他使用的材料的领会程度姑且不论,其罗织起来的内容是可以肯定取材于某些相对“新潮”的东西的。
-
3、Name
Name,名字,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及其与唯名论实在论的一些联系,此处所涉及的是这种更加抽象的思辨在语言学层面的反映——能指(名)与所指(实)。
直接的结论:具名和司辰的关系在此类似某种倒置的柏拉图理念论(idealism)——
在更经典的理念论里,现实中的桌子椅子是虚假的,而“桌子椅子”的理念(名字)是真实的、永恒的、being的。为此,存在一个理念(ideal)世界,这也就是神圣的领域。柏拉图的idealism是诸多神秘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新柏拉图主义包含于之),包括但不限于诺斯替(aeon在此即为圣域的“存在being者”)等。
-
下复制粘贴自百度百科的“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但新柏拉图主义也相信,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此处,亮光与黑暗对应基督教的善与恶。世间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着神圣之光,但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神圣之光也无法普照整个世界。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图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与伟大合二为一。在一些偶然的时候,人甚至可以体验到自己就是那神圣的自然之光。
-
在承袭近现代成果的,此处被倒置的理念论里,名实被调转。
原本被认为更加根本的“名”(对应具名),坐到了从属的位置上。
原本被认为从属于“名”的“实”(对应Hour),坐到了主导的位置上。
这种倒置被贯彻到底了吗?并没有,因为具名和司辰的关系是并不绝对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持钥匙的丽姬娅(哪怕她们设定上听调于司辰)——她们在一些很关键的问题(事关登神与否)上比司辰更接近“高位格”的特征(钥匙位格高于司辰)。
为什么会出现倒置不绝对的情况呢?因为索绪尔语言学的能指所指并非完美。“所指”的问题在近现代经历了许多讨论。从一开始“所指”就和“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与柏拉图理念论相似又不同,看起来只是“名字”被换了换——“桌子椅子”被换成了“能指”(名字),“理念”被换成了“所指”(桌子椅子)。
这样的话,若沿袭简单的名字的调转、倒置,无法突破理念论idealism的结构,无论再怎么调转,理念论idealism始终是理念论idealism。
所以,“倒置的不绝对”即可被视为应对这种问题的一个手段。
也正因“不绝对”带来的“悖论”——司辰登神要具名开门,可开门的能持有钥匙的具名本应晚于司辰出现,那么一开始司辰怎么开门的——具名和司辰的结构得以导向近现代对“能指”的重视与对“所指”的批判。
此处直接展示一个越过了索绪尔语言学传统上能指所指问题的结论:“所指”本质上依旧是“能指”,“所指”试图指向它所欲指向的东西的操作是注定失败的。
这也就能被视为具名者、凡人登神的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