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撰写文阐述过对刀迷的理解,但如今,拼内场票、拼CD数量、比拼消费的风气依然盛行。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交流中稍有分歧,就有人质问“你去过几次演唱会?花了多少钱?”由此引发思考:流浪汉可以是刀迷吗?他们或许无力进行消费;残疾人可以是刀迷吗?他们也许难以大声传唱。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刀迷?
关于歌迷与刀迷的区别,刀郎本人曾有过阐释:既喜欢他的人,又喜欢他的歌,便是刀迷。而“喜欢”,源于内心深处纯粹的热爱,这与金钱并无必然关联,那些将消费能力作为评判标准的言论,实应适可而止。总有人习惯以自我认知为标准,随意评判他人是否“够格”成为刀迷。然而,刀迷的本质,不过是热爱刀郎的普通人。抛开“刀迷”这个标签,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有着属于自己热爱刀郎的的表达方式。有人通过音乐感悟精神共鸣,有人借助文字抒发喜爱之情,有人积极传播优秀作品……热爱的形式丰富多元,根本无法用统一标准衡量。试图以单一尺度规范所有刀迷,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每一位自称刀迷的人,都能时常审视自己的初心,心中是否还有对刀郎的热爱,而非执着于评判他人是否符合所谓的“标准”。

关于歌迷与刀迷的区别,刀郎本人曾有过阐释:既喜欢他的人,又喜欢他的歌,便是刀迷。而“喜欢”,源于内心深处纯粹的热爱,这与金钱并无必然关联,那些将消费能力作为评判标准的言论,实应适可而止。总有人习惯以自我认知为标准,随意评判他人是否“够格”成为刀迷。然而,刀迷的本质,不过是热爱刀郎的普通人。抛开“刀迷”这个标签,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有着属于自己热爱刀郎的的表达方式。有人通过音乐感悟精神共鸣,有人借助文字抒发喜爱之情,有人积极传播优秀作品……热爱的形式丰富多元,根本无法用统一标准衡量。试图以单一尺度规范所有刀迷,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每一位自称刀迷的人,都能时常审视自己的初心,心中是否还有对刀郎的热爱,而非执着于评判他人是否符合所谓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