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约车平台的快速发展,站在路边随缘苦等着出租车的出行方式,仿佛已经成了历史。网约车不仅为大家的出行节省了不少时间,而且运气好时还可以收到平台甩出的优惠券,这比传统的出行方式更加实惠。但不少小伙伴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平时自己好好的,怎么一上网约车就晕车呀?是不是司机师傅们技术不太行,驾驶不稳?先说第一个结论:网约车容易晕车不是人们的心理作用,而是这一行当普遍使用的新能源电动车会提高晕车的概率。如果涉及自动驾驶,那么与传统车辆相比,晕动症的发生率会增加 17.24%。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得从人们为什么会晕车说起。晕车在医学上使用的名词是晕动症,表示人体暴露在刺激性的运动环境中(不管你是坐车、坐船还是坐飞机)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晕、疲倦、冷汗、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过度换气等。尽管大家对晕动症的症状都有着较为清晰的理解,但对它的成因却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就像科学解释恐龙灭绝那样,解释晕动症也只有几个假说来解释生理学上的发生机制。其中最广泛采纳的是感觉冲突假说:当感觉系统感知的运动信息相互矛盾;视觉、动觉以及位置觉等实际传入的感觉信息和人体根据以往经验所预期的感觉信息之间产生矛盾,都会导致产生晕动症。让我们来把它翻译成能理解的话:首先,人类的感官是一套精密的系统。人们的视觉、听觉、平衡感、对自身肢体位置与运动的感知等能力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学会了互相配合,让人类得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当一个人奔跑时,大脑协调起各类感官,游刃有余地计算指挥——眼睛,我收到了你的视觉信号,身边的花花草草都被甩在身后看不见了;耳朵,我收到了你的听觉信号,耳畔传来呼呼的风声;骨骼肌,我收到了你发来的神经信号,你很卖力,已经有点累了。这些信号综合起来,大脑知道了你跑得还挺快。如今现代人的感官工作方式和百万年前石器时代的人类并没有显著差距,然而工业革命以百年为单位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太多新东西。当人们坐车坐船,一些人的大脑已经开始吱哇乱叫了:你手脚都没动,你坐在原地,那望向窗外的眼睛凭什么发来风景在移动的信号,凭什么!哇,内耳的平衡感知怎么还告诉我有晃动!这不可能啊!大脑处理不了信息,一阵眩晕。可怜的人开始被晕动症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