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简录吧 关注:214贴子:878
  • 10回复贴,共1

六堡茶的这个时代终将被铭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半年试新茶比较多一些,喝着喝着,突然想到两件事情,随便跟大家聊聊。
一、关于新茶的某些改革
这几年来新出的茶,跟过去的不同,很多刚出来适口性就不错,不苦不涩,有的汤感还醇厚,还有许多烟香品种的竞相推出。这跟以前的茶需要储存一定时间转化过来才好喝是不一样的,现在的茶,很多茶底一搓就成泥了,但十几年前的茶基本没有这种情况。这也带来一些猜疑,会不会经过一些“催熟”工艺,比如发酵时对水量的控制?比如低温高湿陈化法?或者说原料的来源发生了变化?树龄和田地茶等等。有茶友指出,之前普洱也采用过一些新工艺加快达到适饮期,但储藏价值严重下降,越藏越差。六堡茶这里会不会也这样?
我并不反对新方法的采用,实际上新方法对很多人特别是新茶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六堡茶需要更多的新茶客加入才能繁荣。更早的适饮期,更快的转化速度,会不会降低今后的转化潜力?这也许是一个问题,但可能也不是问题,我们一生能有多少个二十年去等待?快点是不是会更合适这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也许老茶客需要做好准备,从现在起,我们喝到的茶会逐步在变化,直到十几年后已经完全和现在不一样了。
二、关于不同平台销售情况的背离
我们可以把六堡茶的销售平台简单的归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经销商,包括淘宝拼夕夕上的线上茶商。另一类就是现在火爆的官方直播间。跨平台茶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两年传统经销商平台的商品价格一直在跌,有的跌幅很大,特别是年关低价出货比较多。这是受了大环境影响,没办法。但在直播间,却完全是另一副景象,销售很火爆,很多茶被抢购,直播间里别说降价,能不涨价都少见。
我觉得一是厂家对形势和新茶友群体的正确判断,加上直播人员的敬业努力,形成了直播间的繁荣兴旺,也培养了很多外地新茶客。直播间其实是自立的一个生态系统,有点封闭的系统,目前很大程度没有严重的受到传统市场行情影响。但市场的影响迟早会渗透的,没有任何商品能不受大经济环境影响。希望直播间能持续兴旺繁荣,现在就是要出好产品,控制一下割菜欲望,更多更好的扩大六堡茶文化的影响力,别急着变现,否则很难长久。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8-03 05:44回复
    还是上次的观点,茶底和发酵程度关系最大,三鸟厂版也有叶底一搓就烂,公司版也有轻发酵叶底鲜活的;中茶就更不用说了,轻发酵喝了直接胃疼的款太多了,野韵系列避之唯恐不及。就看市场的需求,工艺只在厂家一念之间。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5-08-03 23:14
    收起回复
      2025-08-07 00:35: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再说说熟普,大益的hema技术,喜欢的人喜欢,讨厌的讨厌。工艺有公开文献资料的,技术只是选择了菌群种类,和老的发酵工艺风味不同,发酵程度实际还更轻了,1301丹青应该可以看作hema工艺的熟普代表款,好评很多,而且也吃仓储。但市场不接受,搞了几年,然后又回了原来工艺。所以最终还是要看市场。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8-03 23:22
      回复
        两家头部企业的市场定位我觉得还是清晰的,大篓以传统市场为主,发酵轻,比如三鸟龙年1号蛇年一号桂青,中茶的宝兰大篓等等。小包装就面向快销,这个也是以前的做法,一脉相承。只是播间是BtoC,造成错觉。厂家还是希望两条腿走路的。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8-03 23:27
        回复
          现在不少新茶一搓就成泥,明显就是高温高湿长时间渥堆造成的,目的就是能在上市时就能达到品饮的口感,但忽略一点就是这种偏熟的茶不适合后期转化,这种茶就是存二十年估计寡淡无味之底了。但偏生偏轻发酵的茶上市时不适合品饮,这就尴尬了,其实可以参考岩茶的做法就是在火工上做足功夫,足火慢焙把茶焙透焙熟,这样茶底怎么搓都不会成泥也不是偏生。可惜这种结合工艺估计厂家不会做成本高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8-05 22:45
          收起回复
            您说的这些很多老茶客都发现这个问题,懂而不讲也不想讲,现在新茶有些确实是技术改进了适口性也很强,有时候我也在想过几年口味会怎样?我印象较深的就是新的宾A刚出来的时候感觉还不错,但每年的口味都在变化,也可能是这样价格也起不来。兄弟还是多收点厂茶吧,您喜欢的黑金龙25款的感觉不错哦!


            IP属地:广西6楼2025-08-06 09: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