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美战区网站重点讨论了该型号
🔍 核心设计特征
无垂尾三角翼布局
采用翼身融合+宽间距双发设计,取消传统垂尾和平尾,显著优化全向隐身性能
机体腹部设置S形进气道,降低红外特征,主弹舱容量较歼-20提升约40%
可变后掠翼技术
机翼后掠角可在 20°-65° 间自动调节
低速模式(20°):增强航母起降操控性与低速稳定性
超音速模式(65°):阻力降低35%,支持1.8马赫以上持续巡航
革命性动力系统
疑似集成 三轴承旋转喷管发动机(类似F-35B但更先进)
实现垂直起降与超音速巡航无缝切换,极速突破 1.6马赫(超越F-35B的亚音速限制)
战略定位与技术突破
能力维度 技术实现 战术价值
舰载适应性 折叠翼尖+强化起落架,契合未来电磁弹射型航母作业需求 成为首款专为航母设计的六代机
高超音速潜力 机体结构与西工大"飞天二号"验证机相似,预留 6马赫级 高超音速突防能力升级空间 突破现有防空拦截极限
多任务扩展 机背预留模块化接口,可搭载激光武器吊舱或电子战套件 兼顾空战、反舰、电磁压制等多重角色
️ 中美六代机研发对比
中国技术路线
8个月内连续曝光三款原型机(歼-36、歼-50、本型),形成 「穿透打击+空优作战+舰载突击」 的体系化布局
美国面临挑战
NGAD项目因预算超支延期,空军部长承认:"中国可能在六代机初始作战能力部署时间上领先"
未解疑问
有人/无人定位
15米级尺寸(接近歼-20)暗示可能为有人驾驶,但未观察到座舱盖设计,存在 "可选有人模式" 可能性
研发主体归属
外形与西北工业大学 2023年舰载机专利 匹配度超90%,或为高校与军工集团联合研制成果
《战区》总结:该机型标志着中国六代机研发进入 多元化技术路线并行 阶段,其舰载导向设计可能重塑西太平洋航母作战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