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潜力股”新学校,考生报考逻辑是什么?
抛开广告效应和明星光环,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何能够精准击中高分考生和家长?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虹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这类学校有“后发优势”,专业布局更贴合城市产业需求;二是从新组建的师资队伍来看,呈现出“更优的师资及生师比”;三是有更明确的升学和就业渠道。
今年是刘虹首次深度参与本科招生工作,她直观感受到,考生及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大学毕业后的出口端情况,简言之,即考生走科研道路能否保障本博贯通,毕业后求职能否确保优先录用。在刘虹看来,这种就业导向的志愿填报思维今年愈发普遍。而客观地说,新型研究型大学大多聚焦新工科建设,与所在城市产业亟需和结构升级方向严密契合,为区域经济和城市产业升级提供学科支撑和人才引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的产业升级需求,为这些学校提供天然的科研场景和就业市场。例如,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瞄准AI、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依托大湾区大学布局智能制造专业,直接服务华为、大疆等企业的研发需求。
刘虹谈到,正因学科紧贴产业落子,这些高校更易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和专项科研计划的倾斜,保证了专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均于2022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这些成功案例也为后续新型研究型高校的获批和招生带来了首轮效应。
此外,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师资、升学和就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比如,大湾区大学由世界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前副校长田刚领衔,首届80名本科生享受3∶1的师生比,堪称“VIP级教学待遇”。福耀科技大学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26岁可拿博士学位,本科获境外名校双学位,“玻璃大王”曹德旺的产业资源,成为考生和家长的“定心丸”。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研究型高校往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学科交叉的程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比例和深度以及评价体系等改革方面步子更大,更易轻装上阵。”刘虹认为,这些也都是部分传统高校不具备的优势。这也是越来越多有志于研究前沿科技的高分考生,优选“潜力股”新大学,也不愿去中游“双一流”高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