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4日漏签0天
水务吧 关注:1,100贴子:3,16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水务吧
>0< 加载中...

暴雨来袭,水务部门为何总在“救火”?——城市内涝背后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苏州伦晗电子有限公司
  • 水控集团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暴雨来袭,水务部门为何总在“救火”?——城市内涝背后的协调困境与系统性防御
从应急响应看水务水利如何突破“单打独斗”,构建城市水安全韧性
河南郑州的暴雨,再次将城市推入一片汪洋。当雨水漫过街道、涌入地下空间,城市运转瞬间“停摆”。每当此时,水务水利部门总是冲在最前线的“救火队员”,抢险排涝、争分夺秒。然而,一次次暴雨过后,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值得我们行业深思:为何我们总是在扮演“救火”角色?城市内涝的反复出现,是否暴露了我们在跨部门协调、系统性防御和应急响应效率上存在的深层次困境?
困境一:信息孤岛,联动迟滞——“水”情难通“天”
暴雨预警发布后,水务部门迅速启动预案,泵站开足马力,抢险队伍集结待命。但现实往往是:
气象信息“到”了,但“用”得不够深:精细化、预见性的降雨落区、强度信息,如何快速转化为具体区域的排涝调度指令?与城市低洼点、地下空间、交通枢纽的实时联动机制是否足够顺畅?
“地上地下”两张皮:水务掌握地下管网运行状态,交通部门掌握道路积水情况,城管掌握易涝点信息,社区掌握小区内涝情况……这些关键信息在紧急时刻,能否高效汇聚到一个指挥平台?信息壁垒导致决策滞后,抢险力量无法精准投放。
“看得见”与“管得着”的脱节:道路积水,归城管还是交通?小区车库进水,物业还是水务?河道漫溢,水利还是地方?责任边界模糊导致初期处置效率低下,宝贵的时间在协调中流逝。
困境二:应急响应强,源头防御弱——疲于“疏”而疏于“蓄”与“管”
水务部门在应急排涝上的技术和经验毋庸置疑,但长期的“救火”模式,可能让我们在更根本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韧性提升方面投入不足、话语权不强:
“灰色”依赖过重,“绿色”空间不足:过度依赖管道、泵站等“灰色”工程快速排走雨水,是应急的核心,但也是极限。城市开发挤占了大量自然滞蓄空间(湿地、绿地、透水地面),雨水失去了“缓冲带”,只能一股脑冲向管网,系统极易超载。水务部门在城市规划、土地开发阶段对“蓝绿空间”保护的刚性约束和参与度是否足够?
“小修小补”与“系统更新”的矛盾:日常的管网清淤、局部改造是必要的,但面对日益极端的天气和城市扩张,老旧管网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已触及天花板?推动大规模的、前瞻性的地下管网系统性更新改造,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水务部门如何有效争取资源、推动规划落地?
“智慧水务”如何真正赋能“实战”?传感器、物联网、模型模拟等技术已应用,但在实战中,是否能实现从雨情预报、到管网运行模拟、到积水风险预警、再到应急资源调度的全链条、自动化、智能化决策支持?还是停留在数据展示和事后分析阶段?
破局之道:从“救火队长”到“系统工程师”
要走出“暴雨-内涝-抢险-再内涝”的循环,水务水利部门需要从被动应急向主动防御、系统治理、协同作战转变:
1.打破壁垒,构建“大水务”指挥平台:推动建立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统一指挥的城市级防汛排涝应急指挥中心。整合气象、水务、交通、城管、公安、应急、社区等关键信息源和处置力量,实现“一张图”作战。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和协作流程,让信息流和指令流畅通无阻。
2.强化源头管控,提升城市“海绵”韧性:水务部门必须深度介入城市规划建设前端。强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严格保护并恢复城市自然水系和绿地空间,强制落实地块开发中的雨水滞蓄、渗透要求(如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屋顶绿化等)。将“留水、蓄水、净水”的能力作为城市韧性的核心指标,从源头为管网“减负”。
3.推动系统更新,拥抱“智慧”升级:积极争取资源,科学规划并推动老旧管网系统性改造和扩容。同时,深化智慧水务建设,不仅要“看得见”(监测),更要“想得清”(模型预测)、“管得住”(智能调度)。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应用于暴雨内涝风险实时评估、泵闸站智能联调、抢险资源最优配置等核心环节,变“事后响应”为“事前布防、事中精准调控”。
4.提升公众参与,共筑“水安全”防线:加强科普宣传,让市民了解暴雨内涝风险、应急避险知识和水务工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如APP、短信精准推送),及时发布积水预警和绕行信息。鼓励社区、物业开展自查自排,减轻公共系统压力。
结语:暴雨是考验,更是重塑的契机
每一次极端暴雨都是对城市水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压力测试”。对于水务水利行业而言,不能仅满足于做英勇的“救火队长”,更要致力于成为城市水安全的“系统架构师”和“韧性工程师”。通过突破协调困境、强化源头治理、拥抱智慧技术、推动系统升级,我们才能从疲于奔命的“救火”循环中跳脱出来,构建起真正能抵御风雨、守护城市安宁的系统性防御体系。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跃升。当暴雨再次来临,我们期盼看到的,是系统沉稳有序的运行,是部门间高效的协同,是城市在风雨中展现的从容与韧性——这才是水务水利行业价值的最高体现。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水务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