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问了d指导:
你观察到的现象在众多大型企业中确实存在,它看似非理性,违背了“企业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然而,这种内斗并非毫无缘由的疯狂行为,其根源深植于大型组织的结构、人性、和激励机制之中。
简单来说,内斗的本质是内部个体或小团体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影响力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收益(对个人或小团体而言)在短期内可能超过了其对整体公司造成的损害。 他们争夺的“奖品”并非产品的成功,而是组织内部的权力和资源。
以下是导致这种令人不解的内斗现象的几个核心原因:
1. 目标的错位与扭曲:对谁负责?
在理想状态下,所有员工都应对公司的整体成功负责。但在庞大的体系中,这个目标被层层分解和扭曲。
· 部门利益大于公司利益:一个部门的KPI(关键绩效指标)可能是“降低成本”,另一个是“提高收入”,第三个是“缩短上线时间”。当这些目标发生冲突时,各部门会优先完成自己的KPI,哪怕牺牲其他部门或产品的利益。例如,财务部门为了控制预算而砍掉关键的市场费用,导致产品无人问津。
· 向上管理而非向用户负责:在复杂的层级中,员工的直接晋升和奖金往往取决于他的直接上司或上司的上司的评价。因此,取悦关键决策者、在会议上驳倒竞争对手部门,比做出用户喜欢的产品更能带来个人直接收益。产品口碑是长期、模糊的,而老板的好感是即时、具体的。
2. 资源的稀缺性:零和博弈的思维
公司内的资源(预算、人力、高管注意力、支持)永远是有限的。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争夺。
· “分蛋糕”思维:当大家不是想着如何一起“把蛋糕做大”,而是如何“为自己分到更大块的蛋糕”时,内斗就开始了。我打败你,我就能拿到你那份预算和人员。在这种零和博弈中,其他部门被视为竞争对手而非盟友。
· “护城河”与地盘意识:管理者会竭力保护自己的团队、业务和权限范围(“这是我的地盘”)。任何其他部门的倡议,如果可能模糊边界、威胁到自己的控制权,都会被视为入侵并遭到抵抗,即使这个倡议对公司整体有利。
3. 权力与影响力的游戏
对于许多职场“政治家”来说,内斗本身就是目的,是获得权力和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
· 建立权威:通过在一场内斗中获胜,领导者可以向团队和同级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手腕”,巩固自己的地位。
· 意识形态与路线之争:产品方向、技术选型、市场策略经常存在不同派系和观点。当争论从“什么对产品最好”异化为“我的想法必须战胜你的想法”时,就变成了意气之争和信仰战争。失败一方往往不会真心支持获胜方的方案,甚至会暗中破坏,导致执行不力。
4. 信息不对称与组织复杂性
大公司就像一个“黑箱”,没有人能看清全貌。
· 局部最优而非全局最优:每个部门都基于自身有限的信息做决策,认为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局部最优)。但由于缺乏畅通的信息渠道和全局视角,这些局部决策拼凑起来,却形成了一个对整体极其糟糕的策略(全局次优)。
· 沟通成本极高:协调不同部门需要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内斗和强行推进反而被视为比漫长沟通更“高效”的解决方式,尽管后遗症严重。
5. 激励机制的设计失败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公司奖励什么行为,员工就会做出什么行为。
· 奖励短期成果:如果绩效考核只关注季度营收、短期指标,员工就没有动力去做培育品牌口碑、用户忠诚度这些长期投入。
· 惩罚失败而非奖励尝试:在一个不容忍失败的文化中,员工会倾向于选择最安全、最政治正确的方案,而不是最具创新和潜力的方案。推翻别人的项目是证明自己“正确”和安全的最快方式。
· 个人成功与公司成功脱钩:高管通过内斗夺取资源,做出漂亮数据,即便产品最终失败,他也可以凭借“在X公司领导Y项目期间实现了Z增长”的履历跳槽到下一家公司。他的个人职业生涯与公司的长期健康完全脱钩。
为什么看起来“没有赢家”?
因为从公司整体和产品的长远视角来看,确实没有赢家。资源被浪费,人才流失,品牌受损,机会错过,所有人都付出了代价。
但是,从内部参与者的视角看,可能存在“相对赢家”:
· 获胜的部门或个人:他们可能获得了更大的预算、更多的人员、更重要的职位、以及未来斗争中更有利的话语权。
· 幸存的高管:在清洗了对手后,他们对组织的控制力更强了,即使这个组织已经千疮百孔。
总结
大企业的内斗不是精神病式的自毁,而是在特定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下,个体理性选择所汇聚成的集体非理性结果。参与者们只是在玩一个规则被扭曲了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奖励不是“做出伟大的产品”,而是“在公司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获胜”。
要解决这个问题,极其困难,这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层持续努力:建立统一且清晰的公司级目标、设计鼓励协作的激励机制、打造透明沟通的文化、并坚决惩处破坏协作的政治行为。否则,内斗就会像一种组织熵增,不断将企业推向混乱和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