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绒の依雪吧 关注:12贴子:650
【广】      云何见?见有五种。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云何萨迦耶见?谓於五取蕴随执为为我或为为我所,染慧为为性。萨谓败坏义。迦耶谓和合积聚义。即於此中,见一见常,异蕴有我,蕴为为我所等。何故复如是说?谓萨者破常想,迦耶破一想。无常积集,是中无我及我所故。染慧者,谓烦恼俱。一切见品所依为为业。
那麽这样,我们看《广论》。“云何见?见有五种,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这裏讲得广一些。
“云何萨迦耶见?谓於五取蕴”,就是这个蕴,我们说的五取蕴,是有烦恼的,有漏的。如果不是有漏的,那不是坏东西了。为什麽?你执了个五取蕴是我,就成了坏。那麽你执它为我的,这个所执的烦恼,把这个蕴也打脏了,所以说五取蕴,“随执为我或”者是“我所”,那麽它是“染慧为性”,这个一样的。
那麽这裏就讲什麽叫萨迦耶见。“萨迦耶”是印度话。“萨”这个印度的字,我们汉人的意思,是“败坏义”,不是巩固的,要坏的。“迦耶”是“和合积聚义”,迦耶是和合聚拢来的。
“即於此中见一见常,异蕴有我,蕴为我所等。何故复如是说?谓萨者破常想,迦耶破一想,无常积集,是中无我及我所故”。因为外道,执一个我。执一个我,当然我,所谓是我,总是一个,不是我有一万个我,这个到底哪个是你啊?我麽只有一个,他执我是常的,不生不灭的。那麽就是灵魂是永生的,不管你什麽将来最后审判的时候都会活过来,他是到天上,享受去了,这是常的,不会消灭的。或者是个“神我”,他也是常的,我们现在很多“小我”,将来都要回归到“神我”去。一个常的,一个一个的。他们认为,就是说这个五蕴是我的工具,在五蕴之外有这麽一个常的,因为五蕴是无常,大家都知道,那麽这个离开五蕴之外的,也有一个常的,这个专门的一个一个的,他说这个叫我,五蕴是我所,是我利用的工具。
那麽我们以前听到很多的说法,我们中国也有这个说法,这个旧房子坏掉了,我们要换个新房子了。佛教徒千万不要这麽说,这个是外道话。那麽我就是主人,这个身体是房子,那麽房子——旧的身体坏掉了,老了,或者是病了残废了等等,不要了,换一个新的。这个话,我们佛教徒绝对不能这样说。那我是常的,这个五蕴是我所,是我的一个屋子。我看到佛教徒裏边也有这样说的,书上我经常看到这些,这个是外道话,不要这麽说,我们不这麽说的。那麽这是外道,蕴是我所等。那麽因为要破他们这个离开蕴之外有一个一的、常的一个我,那麽就是你这个萨迦耶见,你这个是萨迦耶见。
什麽叫“萨迦耶见”?萨是坏的,你说是常的,要坏的,就是针对你说,你说是常的,这个不是常的,要坏的;你说是一的,迦耶是聚拢来的,和合聚积,和合聚积就是要很多,并不是一个,就是破一想。一个是破常想,一个破一想。无常积聚中,一个萨是无常,迦耶是积聚,这个裏边哪一个我,哪有我所?所以佛教用萨迦耶见来指这个我见,就是已经把我破掉了,就在名字裏边就把我破掉了。他说你这个我叫萨迦耶见,就是说是虚妄的,本身就是无常的,也是很多聚拢来的,不是一个常的我。那麽就是“无我及我所故”,用萨迦耶见来破它。
什麽叫染污的慧?谓“烦恼俱”,这个慧心所,跟烦恼同时一起的,就是慧,就是染污的。这个慧心所本来通三性,大家知道,它可以跟善法一起是善的慧,跟无漏法一起就是无漏的慧,如果跟这个染污法一起,就是染污慧,就是染污掉了。这也是我们说我们交朋友很要紧,善友,善知识善友是很重要的,我们一个中性的东西,你跟善知识善友在一起,你也成善了,你跟恶知识恶友一起,你也成恶了。所以说我们在没有证到圣道之前,善知识善友是不可离的,恶友恶知识是不能要的。
海公上师经常说,西藏的人都发愿的,他就是说希望生生不离善知识善友,希望永远不要见到恶知识恶友;万一见到了,过去有缘,见到了,希望他不要跟我说话;万一他跟我说话了,希望我听不懂;万一我听到听懂了,希望不去听他、不去照他做。这就是对恶知识当毒蛇一样的看,这个东西碰不得!那麽我们这裏偏偏有些人对恶知识很感兴趣,为什麽?习气相近,他说话跟我的心裏差不多,这个讲起来头头是道,讲不完地讲,这个就危险了。



1楼2011-02-19 15:14回复
    谤因者,因谓业、烦恼性,合有五支。烦恼有三种,谓无明、爱、取。业有二种,谓行及有。有者,谓依阿赖耶识诸业种子,此亦名业。如世尊说:阿难,若业能与未来果,彼亦名有。如是等,此谤名为为谤因。
    谤果者,果有七支。谓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此谤为谤果。
    或复谤无善行恶行,名为谤因。谤无善行恶行果报,名为谤果。
    谤无此世他世、无父无母、无化生众生,此谤为谤作用。谓从此世往他世作用、种子任持作用、结生相续作用等。
    谤无世间阿罗汉等,为坏善事。
    断善根为业,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又生不善、不生善为业。
    什麽叫邪见?这裏讲了很多。这个也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一类就是邪见。“谓谤因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慧为性”,这个前面有。
    什麽叫谤因?这是它的注解。因是业、烦恼性,这个我们要知道,三界的因,就是烦恼业,三界的果就是我们这个器世间、有情世间。世间,情器世间,是果。它的因是烦恼造业,烦恼业。那麽因就是指烦恼、业,烦恼、业,这是讲十二因缘了。烦恼业有五支,烦恼有三——无明、爱、取,这是十二因缘。这个你们十二因缘,有表看一看。现在我们不是讲十二因缘,知道就行了,现在我们不去广讲。这个讲了就讲一边去了,我们把主题拿到。如果我们把十二因缘讲起来,那很多,十二因缘还有几个样子,有刹那缘起、远续缘起、连缚缘起、分位缘起——这是根本乘的,还有瑜伽的,还有中观的十二因缘,各式各样,变化很多,那麽我们不是讲这个的时候。
    现在我们就把烦恼业,在十二因缘裏边有五个,一共十二支,五个,烦恼三支——无明、爱、取,业两个——行、有。什麽叫有?“有者,谓依阿赖耶识(诸业种子)”,这个唯识的道理就来了,所以《大乘五蕴论》它就是讲唯识了。依阿赖耶识诸业的种子,此亦名业,阿赖耶识裏边,业,我们造的业,种子就藏在裏头,这就叫业,有就是这个东西,也就叫业。本来我们讲十二缘起裏边,有就是业,那麽他给你再具体地以阿赖耶识来讲。在阿赖耶识裏边的业种子,就是业。那麽怎麽回事来证明呢?“如世尊说”,佛说过的,“阿难,若业能与未来果,彼亦名有”,这个业,假使能产未来的果的,现在是业,将来能产果的,这个就叫有,有支。那麽有、有又生生、老死,生是下一辈子,十二支三际,生老死是未来世的,那麽有是现在造的业,将来能感未来的果的就叫有,这是解释有。“如是等”,这样子谤这个因的,谤烦恼,谤业不能感果的,这叫作谤因。
    很多人做了好事,他们说,“你呆了,花了那麽多钱,费了那麽多功夫,将来空空的什麽都不会有的,你搞干什麽?”谤因。我们说在佛教裏边供养决定有好处。“你看你供养,钱都花掉了,家裏也穷了,这麽好的东西得不到”。我们温州有个居士,人家都买房子,他本来收入就不大,又供养三宝了,房子买不起,他的女儿,孩子,女人天天骂他,“你这个笨蛋”什麽什麽,骂得他一个钱都不值,“人家都买房子去了,都搞享受去了,你看我们这个,孩子还睡在地下,这麽个小房子”等等等等,天天骂他。他也没有办法,但三宝信心没有退,这个很好。这是谤因。
    谤果,我们说,果,十二支裏边有七个支,七加五十二支,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识、名色、六处、触、受,这是现在世的,生、老死是未来世的,一共是七支。“此谤为谤果”,谤果,他这裏说一些十二因缘,实际上谤果就是说,这个果是没有的,这个因,造了这个因将来感不了果,你这个果也是不会产生的,等等。谤因谤果,就是谤无因果,这个,邪见。
    “谤无善行恶行”,谤无善行恶行叫谤因,谤无善行恶行的果报麽叫谤果。你做好事坏事都是白白的,所以说乐得做坏事,你做了坏事,抢了钱好去享受,做了坏事享受,到处财色名食睡,到处享受。难得做个人,一辈子几十年,你不享受,你不是错过机会了等等这一些。佛在世的时候也有,有一个顺世婆罗门,佛在做太子的时候到处访道了,他去问他这个,他是因为看到无常痛苦等等,经常在考虑这个问题,一个婆罗门就对他说,“你想这些干什麽,做一个人,有吃就吃,有用就用,趁这个时候年轻,正好享受,你啥都不要想,就是吃喝玩乐就可以了”,这样子,这种哲学也有。这是谤因谤果的。善因没好果,那麽谤果就是说你做了善行恶行,没有什麽好果坏果的,没有的。这是谤因果。
    


    3楼2011-02-19 15:14
    回复
      2025-09-13 08:45: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云何为为疑。?谓於谛等犹豫为为性。
      诸烦恼中后三见及疑,唯分别起。余通俱生及分别起。
      “云何戒禁取?谓於戒禁及彼所依诸蕴”,“戒禁”,一般的解释“戒”就是性戒,“禁”是遮戒,这两个。那麽他们外道也有性戒遮戒,这个戒跟禁两个东西及彼所依诸蕴,那麽说戒禁取的那些人,他认为是最清净、能解脱、能出离,“染污慧为性”。就是说他们的外道,以为持了戒禁取之后,是非常清净的,同时能出离三界,解脱生死。这样子他们叫戒禁取,因为这个戒禁本身它是错的,不能出离,也不清净,也不能解脱,而他们却是认为是解脱,这就是戒禁取。
      我们把其他的论裏边写了一点,这个你们看不清楚,我念的时候,把那些看不清的字就可以看   。《俱舍论》第十九卷,“於非因”,不是那个因,“道”,不是那个道,“谓因道见”,而认为它是因,它是道,这个见叫戒禁取。
      那麽下边一个括弧裏边,是解释。它说,此於非世间因,非生天因,妄起因执,这是一种。不是世间因,我们说印度的外道,认为大自在天生世界的,婆罗门从他头上生的,刹帝利哪裏生的,世间都是他生的。也有这个一种外道,说这个大梵天能生一切。那麽现在的其他的宗教,说上帝创造一切。这些都是——不是世间的因妄执为世间的因,世间并不是一个人创造出来的。
      这是,我们在佛教叫不平等因。不平等因就是什麽意思?一切世间的东西都要人创造的,那麽你自己能创造的人却不要人创造的,这两个就不平等了。世界上的东西,要麽是一样的,怎麽你可以不要人家创造而其他东西要你人创造呢?这个就是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科学上也讲不通。那麽这个就叫不平等因,也就是非世间的因执为世间因。
      还有些是非生天因妄执为因。有的人,外道,他们是执著要生天。他们就看到,一个狗,它因为过去业报所感,这一辈子做狗。但是这一个狗死了之后生天了。外道有通,他只看到这个狗死了之后生天,没有看到这个狗以前造的善业。
      (8A)因为他们的通是很小的通,只能看到现前的。这个狗现前是狗,后来死了之后,它的中阴身上天去了,生天去了,或者一个牛,它死了之后生天。那麽这个原因是什麽?他们不知道,只以为学那个狗,学那个牛,就会生天的。狗的生活是怎样子?吃大便的,睡在那个脏地方。那麽他也就是说,“我要生天,要学狗一样吃大便,吃什麽东西,跟狗一样”。他看到牛生天,他又感到跟牛的一样生活,将来能生天。牛吃草、吃水、睡在草堆裏,他也去这样子做,这个很难做到,是苦行,但是无义苦行,虽然是难,但是它不能感好的果,因为是错误的见。但是外道就那个毅力是很强的,他一辈子这样子做不怨,而为的目的——生天。他因为生天的一个要求,他心裏愿意这麽干,但是这个干,徒劳无果的。
      有的人就去问佛:他们这些外道持牛戒、狗戒,那麽他们将来感果是什麽?是不是照他们一样生天?佛说:他们牛戒、狗戒持得不犯的,将来是做个牛,做个狗;如果他犯了戒了,还下地狱。那麽,就是他们把因果看不清楚,这样子做徒劳无果,反而受苦——现世受苦,来世也受苦,这何必?就是没有智慧。说了半天,没有智慧就会做错事,所以我们佛教再三强调要智慧。没有智慧的事,你再努力、再辛苦、再行苦行,结果你感的事情不但是没有好的果,反而受苦,苦上加苦。牛戒,持牛戒吃草、吃水、草地上睡觉,好像是苦行得很厉害,但是感的果报,最大的果报你做个牛,还不是吃草、吃水、草地上睡?如果把牛戒破掉了,那你还下地狱,那你何必呢?没有智慧。所以没有智慧能够产生这麽不好的恶果。
      我们为什麽不求智慧呢?有的人就是不想学经、不想学教,那就是自己把智慧拒绝,不要它,那你做的事情凭自己想象去做,就跟外道一样。很多人他是盲修瞎炼,著魔走火的不少,那你以后感的果是什麽也不知道。所以这个东西,离开佛的教诫自己去乱搞的话,这是很可怜的,跟印度外道一样,吃了很多的苦,感到很不好的报,这个毫无意思。所以说我们再三强调一定要学,要把智慧开出来,这才是你真正——你走一步是走的正路,走一步离一步的苦,如果没有智慧的话离苦是不可能的。那麽就是说,它是“非因计因”。
      


      7楼2011-02-19 15:14
      回复
        “云何戒禁取?谓於戒禁及所依蕴,随计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解脱、出离,就是出三界、得涅盘,他认为这样子做,能出三界的,外道都也是求解脱,但是他们的解脱方式不对头,搞错了。“染慧为性”,它的体性——染污的智慧。慧是有,但是,是烦恼所染污的、不正的慧,那糟糕了。所以慧这个东西用对了之后,是非常好,用错了也是非常坏。
        “戒者”,戒禁取,解释戒禁取,先说戒。“以恶见为先,离七种恶”,就是性戒,我们的身三、口四,杀盗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这七种的过失,他认为能够离开的,他认为他受的戒,能够离开这个七种的性戒,七种恶,能够离这七种的罪恶。
        “禁者,谓牛狗等禁”,遮戒,不是属於性戒的事情。“牛狗等禁”,跟牛一样,过牛的生活;狗一样,过狗的生活。我们说狗、牛,都是为人服务的,有的时候它业报尽了,它善根起了,它会生人天。我们还有一个——马也有。
        我们这个公案可以说一下。有一个大将,他在战争的时候,打败了,后边追兵来了,他骑一匹马,是非常好一匹马,一直逃,一直逃到山顶上,山顶上一个断崖,再过去是一个悬崖,跳不过去,但是对面有个山很近,这个马跑到这裏一看,前面是断崖,跑不过去了。那麽,它跑不过去,它的主人决定要给人家抓去杀掉的,它就拼命了,往后退了几丈路,然后一股劲跑过去,往对山跳过去。结果,跳过去,因为它用力很猛,跳是跳过去了,那是虽然很近,但是很大的一个距离,跳过去之后,就在它跳过去到对山下来的时候,山上的石头把它肚子划开了,足足划了一个大口口,结果肠也流出来了。结果这个马就倒了那个对山,就趴在地下起不来了。那将军毕竟因为逃过这爿山,他后头的人就跑不过来了,他逃掉了。这个马因为忠於它的主,后来就做人了。那麽,这个就是畜生裏边,它做人天都有它的原因的,但是他看不到,以为这个狗的生活这样子决定会生天,他就守牛禁、狗禁,这是错误的智慧。
        那麽,还有一些外道的东西,我们就不太清楚了:“自拔发”,把自己的头发拔掉;“执三支杖”,三支杖,拿来干什麽用就不知道了;“僧佉定慧”,僧佉是数论外道,僧佉的外道的定慧,他们修那些;等等。这都不是解脱的因。那麽,他认为是能解脱三界的,那是错了,戒禁取。
        那麽“又计大自在或计世主,及入水火等。此非生天之因。如是等彼计为因”,一个是解脱的因,一个是生天的因,他们认为大自在天或者是这个世主,就是上帝,他们能够创造世界,只要你能够好好地去听他的话,好好地修就能够生到他的天上去,或者入水火,自己水裏去泡在那裏或者说火裏去烤,等等,认为这样子能生天的。这是非因计因,不是生天的因,他认为这个就能生天。“如是等彼计为因”,这一些是不如法的因,他们认为是正因。
        “所依蕴者,谓即戒禁所依之蕴”,这个解释那个“所依蕴”,就是戒禁取这个所依的蕴,就是说戒禁取的人,他都认为是了不得的,就是他们的头头、外道的那个教主。
        什麽叫“清净”?“谓即说此无间方便以为清净”,就是这样子修行,他们认为这是清净的。我们说佛教裏边持戒是清净的,他们认为跟牛一样生活是清净的,那不是颠倒了?“解脱”,“即以此解脱烦恼”,所谓解脱,就是你修这样的戒禁能够解脱烦恼的,这就是搞错了,烦恼不是这样子解脱的,他这样子做越做越烦恼。“出离者,谓即以此出离生死”,他们认为照这个戒禁去做能够出三界、出生死、得涅盘,这都是非道计道。不是那个解脱道,不是出离道;他认为这样子做,能出离、能解脱,这是《俱舍》说的“非因计因,非道计道”,这都是戒禁取。
        “是如此义,能与无果唐劳疲苦所依为业”,它产生的效果、它什麽业用:“无果”,产生不到果,就是说你照了这个做,并不清净,照这麽做并不能解脱烦恼,照这麽做并不能出离三界;“唐劳”,反而产生很多“疲苦”,修这些苦行确实很苦,产生很多的疲苦,这个它的业用。“无果唐劳者,谓此不能获出苦义”,你这样做并不能出苦,这是无果,没有果的,而它还说得比较客气的。另外一部经上就是说,将来你照了这麽做,感的果:牛戒、狗戒守全的,做牛、做狗;不全的还下地狱,那这裏也包括不能出苦。反正你这样子做从苦入苦,不断地增长苦,却不能出苦,这是戒禁取。
        


        9楼2011-02-19 15:14
        回复
          这裏我们就总结一个,就是说,单是拼命地盲修瞎炼,并不能出离的,修行一定要有智慧的。没有智慧地、辛苦地修,你再辛苦,不但得不到果,可能还得到坏果。这个精进是善的精进,你说你是很勤苦,很努力,但是你不行,你方向不对,方向不对,你不但得不到好的果,更苦的果还等到你那裏。所以佛教徒如果不想学教的话你真是自找苦吃了!你智慧不要,你凭自己的这个烦恼心硬干,那你怎能得到好的果?
          我们这裏有一个居士,他不是我们的居士,他是其他地方的居士,他也很相信这裏,经常来问道。他开始,他一来的时候,穿的是海青,还披了个衣,那时候,我在妙果寺,很奇怪,这个是个出家人吗?结果他说他是居士。后来我们也给他婉转地说了一下,他还没有懂。后来温州佛教协会一个副会长,他就不客气了,他就说:你一个居士,你怎麽能够这样子穿起来?黄的衣服,全部出家人的打扮,头还是长长的头发,你是不行的,这样子是不行”,好,他后来还是很好,听话了,穿西装了,头也不是留长发了,这很对,他总是还能改。
          后来他有一次来,他说:我闭一次关。把砖头砌起一个小的墙,把自己围起来,坐了裏坐了七天,我说:“七天你坐了怎麽样?修什麽?“他说:“我七天裏边境界很多,定中境界很多”,但是出来什麽都没有,既不开智慧,又不得神通,那是徒劳。总算还好,没有狂,没有著魔。那麽后来有段时间,他又来了,他说:“我现在明确地感到我的记忆力不断地衰退”,我说:“你在修什麽法?”他说:“我在修不思善、不思恶,什麽都不想”,我说:“你这样子做当然智慧衰退,你个智慧是要用,越用越厉害,你这个智慧,你把它放下来,把刀不用,摆在那裏,放在那裏,它不锈了?不是钝掉了吗?你这个记忆不衰退,哪个衰退?就是你这些人,记忆在衰退”。
          这个就是外道的无想定,无想定修了之后,如果你修得好,无想定修成功,那生无想天,五百大劫下来,下恶道,因为你没有智慧,一般是畜牲道多,为什麽原因?愚痴。畜牲道是愚痴。那你智慧都没有,你最起码是畜牲道,如果干了恶行的话,还得下地狱。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修行的人要避免的,你单修止,不修观的话,时间久了就会思想衰退、迟钝。有的人他说修止、这个修定,他认为是修定,很舒服,定在那个舒服,舒服、舒服——舒服倒是舒服,脑筋不行了,动不来了,什麽事情来了就木然,手足无措,就是不晓得怎麽应付,他的脑筋就呆了,就是这样子。
          我们要出离三界要般若的、文殊菩萨的宝剑,你没有宝剑,你怎麽出三界、怎麽断烦恼?!所以说,我们佛教裏边,这个剑,经常拿剑,这什麽意思?智慧。
          我们到五台山,开始去的时候,那些小孩子:“要个针线,要个针线”,这个要针线,针线什麽?很厉害的——智慧。文殊菩萨道场就是要智慧的。他小孩子,他们有个传统性的,哪个来朝山的都跟你要针线,针线什麽?很厉害的——智慧。文殊菩萨道场就是要智慧的。他小孩子,他们有个传统性的,哪个来朝山的都跟你要针线,就是说你要布施一点智慧。那麽,没有这个利的针、剑的话,你如何断烦恼?要智慧——就是这个东西,文殊菩萨的剑就是智慧、断德。那麽,这裏我们说,戒禁取是学过了。千万我们不要去无义苦行,再也不要去做。那麽一共这个是五个不正见,我们是都讲完了。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这五个,都是要不得的东西,危害性都很大。
              
               疑心所
          云何为为疑。?谓於谛等犹豫为为性。
          诸烦恼中后三见及疑,唯分别起。余通俱生及分别起。
          “云何为疑”,贪瞋痴慢疑见,或者这裏,贪瞋痴慢见疑,这个次第稍微颠倒一些没啥关系,各个论都有不同,根据它自己的体系有所不同。那麽,这裏是“疑”。最后一个——疑,这是根本烦恼,“云何为疑?谓於谛等犹豫为性”,对於四谛、三宝等等,犹豫、决定不下来。到底皈依三宝有没有好处?到底这个四谛——苦集灭道,是不是真理?不能确定。“疑”,这个疑,也是一个烦恼。我们看《广五蕴论   》:
          


          10楼2011-02-19 15:14
          回复
                 嫉心所
            云何为为嫉?谓於他盛事心为妒为性。
            人家“盛”,就是兴盛的事。人家有什麽好事情,该随喜——妒嫉。人家好,“我”就不高兴,最好他倒楣,最好“我”来好。这个心就是坏心。那麽,这个心,我们有没有?大家摸摸心看,都会有。假使学生裏边,人家考第一,得了奖品,心裏妒嫉,“他什麽了不得考第一,我要用功的话,我比他好得多,我就是没有用功”,那你为啥不用功呢?“他什麽了不得了,他这个人并不出色”,总是看他不起,“我”好,他不好,就那麽一句话。人家发了财,就心裏也不高兴,“他这个人,整天这麽坏,还发财,你看我怎麽怎麽供养三宝,我怎麽倒没有发财呢, 这个岂有此理!”(笑)这个,自己想不过去了。这个都是妒嫉心在作怪。一个人的业报、果报都从业来的,他现在有这个大富的福报,决定过去有大富的业,你又看不到,怎麽乱去发言论呢?那麽这就是妒嫉在作怪。
            【广】   云何嫉?谓於他盛事,心妬为为性。为为名利故,於他盛事不堪忍耐,妬忌心生。自住忧苦所依为为业。
            看《广五蕴论   》。“云何嫉?谓於他盛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这个妒嫉,什麽东西?不是为名就是为利,这个也很简单,如果名利的心没有,那你妒什麽嫉?他好,好他的。“我”,又不关“我”事,他坏坏他的,也不关“我”的事。他好了。我们就看人就这样子。我们说上师在上海,过去讲经很出名,很多的居士都跑到金刚道场去了,其他的人就不高兴了。现在也有,你这个居士如果跑到你庙裏来了,其他的庙本来他是护法居士,“怎麽他到那边去了?”心裏不高兴了妒嫉心就来了。所以这些人,我们是凡夫,都会多多少少会有一点。那麽这个有了之后,该怎麽呢?对治。你知道这个是妒嫉心,你马上把它停下来就对了。你如果跟了它去发展,那就错了,就麻烦了。
            为了名利,总的一句话——为名为利。名的后头就是利,名气大了,利也跟来了,名气不大,利也就没有了。有的人争名,目的还是一个利。那麽,在家人争名的后头,争地位,争权力,他后头什麽?财色——要财,要色,要追求这些东西。那出家人,就是利。
            “於他盛事不堪忍耐,妬忌心生”,那麽产生的后果、业用:“自住忧苦所依为业”。结果自己忧苦,你对人家,你妒嫉他,他也并不受你损失,他发了财,你再怎麽妒嫉,他还是发财,你反而自己弄得心裏很愁苦,这个划不来,还是害自己,将来感的果报更不好。
            另外一个其他论裏边有一句话,我经常引用的。“不耐他荣”,人家有这个光荣的、盛的事情,心裏忍不下去。“不耐他荣,妒忌为性”,人家好了之后,他总是心裏不舒服,最好“我”好,“你”不好。(笑)都是我执的用事。
            所以说我执是个人、每个人都有的。他碰到一个人,我们说过去一本古文,古文裏有篇邹忌,他是长得好、很好,但是一个城北徐公比他长得更好,他一比——他自以为是长得最漂亮的,结果那个人来了,他说他最漂亮,他不相信,一比、一看,就不对,确实自己不如他。他倒好,他不妒忌,并没有把城北徐公杀掉。他倒是后来自己从这一点就明白了一个很好的道理,就是说:你的好看,都是你旁边人凑合你人说你好看的,实际上这些人都有求於你的,所以说,这个话不能听。这个他倒是懂,是一个通达的人,不通达的人,就妒忌心来了,就要损害对方去了。所以说这个比较心,产生憍慢,或者产生妒忌,人天生都会有这个心,那就是说,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心?我们要学这个《五蕴论》,也就是说,这个心指出来是烦恼,你到底要烦恼?你还是要菩提?你如果要烦恼的话,你将来造了业,受苦,三恶道;你如果不要受苦的话,烦恼要除掉。
            那麽,这个东西跟你说了,这就是烦恼,你将来如果它出现了,一定要把它压下去。这个样子你就是知道对治了。否则的话,这个心来了你也不知它是烦恼,自然而然地妒忌来了,妒忌来了就跟人家争起来,或者想一些各式各样的计策,这种害人的计策都来了,不好。烦恼,就是说,我们要学才知道烦恼,不知道学,你怎麽知道烦恼?
            


            14楼2011-02-19 15:31
            回复
              那麽,这个是什麽?它是贪心所的一个分,一分,就是贪心所裏它分出来的一个心所。它要贪人家的恭敬利养,主要是为名誉、恭敬这些东西,利养,这三个。名誉跟利养,是连起来的,有名誉,决定有利养。所以你要争取利,你就要有好名,到处宣传自己的名,那就是利养跟著就会来。“能与邪命所依为业”,这个是诳心所。
                     谄心所
              云何为为谄?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为性。
              覆藏己过的方便所摄,这个是谄曲。谄曲就是把自己的过失盖起来,心不直,以这个方便把自己的过失盖住。那我们看广的,比较详细一点。
              【广】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心曲为为性。谓於名利,有所计著,是贪痴分。障正教诲为为业。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教授。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心曲为性”,想一些方法,把自己的过失盖住,心曲为性。“谓於名利,有所计著”,对名利有所贪著,心裏要想得到名利,那麽就是故意装一个样子,把自己的过失盖掉。那麽,这是“贪痴分”,为了贪名利,是贪;自己过失不知道改,要把它盖起来,是痴。
              “障正教诲为业”,他有这个心,人家好的、真正的教授教诫你,你就不听了,你说“我也没有什麽坏”,自己把过失盖掉了。你有过失,自己承认过失,大家知道你过失,那你肯改了。你自己装了没有过失,人家跟你说,你就不听了。
              “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教授”,这是一种——为了名利;还有一种,有罪自己不肯如实发露,去忏悔,那就是痴。为了名利,他自己盖自己过失,是贪;有过失不知道,自己不如法地发露,这个是痴的一分。它都是障碍正教授,人家师友的、尊长的教诲,他就听不进去了。
              那麽这裏边我们要分别一下:这裏是覆藏自己过恶、过失;那麽我们前面是覆藏,覆藏的“覆”,也是藏,隐藏自己的过失。这个裏边,这两个心所,有什麽不同,大家思考一下看。把两个字对照一下看,都是差不多的。我们看一看这个“覆”,它也是为了这个:“云何覆?谓能於过失,隐藏为性。谓藏隐罪故,他正教诲时,不能发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稳住”。它的差别在哪裏?好了,我不说,还是你们回去复习讨论去。
              它固然有相同之处,还有不同之处,要把不同之处指出来。相同之处,大家是看得很清楚,它哪裏一些地方不同?所以,要立两个心所。否则相同的,一个就够了,不要立两个心所了。回去自己去把这两个仔细看一看,仔细看一看就看出来了。如果看不出来——《百法明门论》,可以散下来了,《百法》只差一篇,早就可以散了。我们快讲完了,再不散的话,这本书没有用了。
                   憍心所
              云何为为憍?谓於自盛事,染著倨傲心恃为为性。
              (9A)自己有什麽好的事情,或者自己家裏很富有,或者自己是学问很好,或者自己气力很大,或者自己……我们有一个人,自己声音很大,他也是憍傲,他念起经来,一下子把人家都盖掉了,还很高兴。这个也是自己有一些特出的,就高傲。那麽有的人,生长在高贵的家裏,或者书香门第,或者是海外,有什麽贵族的家裏边,或者自己是学问特别好,或者地位很高,种种。在《阿含经》裏边有三十六种东西可以自己以为了不得、自傲,这是憍。那麽倨傲、染著,染著自己的好的地方、超胜的地方,那麽就是憍慢了。看广的:
              【广】   云何憍?谓於盛事,染著倨傲,能尽为为性。盛事者,谓有漏盛事。染著倨傲者,谓於染爱,悦豫矜恃,是贪之分。能尽者,谓此能尽诸善根故。
              我们看这个广的。“云何憍?谓於盛事”,这个盛事,在《五蕴论》裏边又给你加一个——“自盛事”,人家的盛事你憍不起来,可能还要妒忌,自己的盛事,自己有什麽特出的地方呢,就染著、耽著在他的这个好的地方,就自我陶醉了,自以为了不得了。我有一次举那个齐相邹忌:他自己以为长得好,自以为了不得。人家也说他好看,他自以为胜过一切了。结果,城北徐公比他还要好。他开始不服,一看,自己亲自一看,确实比自己好,他就信服了。那麽就是说不顾一切,只看到、傲醉在自己的一些长处,那麽这个就是憍。
              


              16楼2011-02-19 15:31
              回复
                     害心所
                云何为为害?谓於诸有情损恼为为性。
                对有情,各式各样的有情,损害他、恼乱他,这就是它的特性。
                【广】   云何害?谓於众生损恼为为性,是瞋之分。损恼者,谓加鞭杖等,即此所依为为业。
                “云何害”,广的,“谓於众生,损恼为性”,这一样的,众生是诸有情,是一个。那麽能够损恼他的,它属於哪个烦恼的?瞋的一分,属於瞋烦恼。瞋烦恼裏边有一个部分,能够损恼人家的,就另外安个名字叫害。那麽为什麽一个害呢?也就是因为我们在无瞋裏边有一个不害。瞋为什麽跟害,两个都是瞋,为什麽分两个呢?一个是慈,一个是悲,所以要分两个。那麽这个烦恼心所,对善心所的无瞋,跟不害的对立面,要立两个:一个是瞋,一个是害。
                “损恼者,谓加鞭杖等,即此所依为业”,什麽叫损恼?他要迫害他,心裏要损害他,就拿起鞭子、杖,要使他恼害了,去恼害人家。那麽所依的业,就是拿鞭杖。那麽这个害呢,我们说不害的对立面,不害是悲,无瞋是慈,那麽悲的反面,就是恼害他——悲是拔苦,你就是给他苦。那麽无瞋呢,是与乐。那麽这个瞋心所,就是很厉害了,不但不与乐,还要甚至於杀害。
                那麽小烦恼地法,一共那麽多,讲完了。总的来说,就是哪些呢?忿,恨,覆,嫉,恼,害,恨,谄,诳,憍,这些。下边是在《俱舍》裏叫大不善地法,一切的不善心,都由这两个来的。有惭愧心,坏事不会做,好事会做。无惭无愧的人,一切坏事都会做,好事也就不做了。所以这两个心,是一切不善的心裏都有它。一切不善,也是从此开始的。(“悭”,我们再补一下。)
                     悭心所
                云何为为悭?谓施相违,心悋为为性。
                “云何为悭”,这是《五蕴论   》。“云何为悭?谓施相违”,悭就是小气,对布施,两个是针锋相对的。“心悋为性”,悋就是悋啬,舍不得。
                【广】   云何悭?谓施相违,心悋为为性。谓於财等生悋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为悭,心徧执著利养众具,是贪之分。与无厌足所依为为业。无厌足者,由悭悋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
                “云何悭?谓施相违”,一样。“心吝为性”,这个没有改。下面解释,“谓於财等,生悋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悭”,“对财等”,“等”就是法,财、法都舍不得,不肯布施,这个就是悭。财,包括什麽?资具,包括我们的名誉地位,这都属於财的,不一定是物质的财,名誉地位也是财。
                那麽这个法呢?一切佛的教法,教理行果了,这都属於法。那麽对於这两个东西都不肯布施人家。教就是说有些道理很深,我不教你,为什麽?教了你之后,你懂了之后我就不突出了。这个法只有我懂,人家要求这个法呢,只此一家,别无分处,非求我不可。那麽红包、地位都是我的。告诉你之后,那人家就不求我了,名誉地位就送给你去了,就舍不得,这都是我执裏产生的东西。那麽修行一样的。这个法,修法非常好,修了之后能够得什麽好、怎麽的。这个好处我来得,你们跟在我后头,我最高的不告诉你的,告诉你的也都是一般性的。这就是你超不过我了。
                以前我们中国的一些名医也好,武术家也好,都要留一手,都不肯把你教完。教完之后,一个是怕你超过他,一个是怕你害他。练武的,他绝对不能把全部的都教给人家,要教给他的孩子。这个家传的,你外边的徒弟给你少一招。因为这个人不可靠,万一他学了之后,他要害你,他的什麽武艺都会了,你就胜不过了。你留一手的话,他要害你,你还有一手,可以顶过去,他胜不了。那麽这都是私心杂念在作怪。
                那我们对於法,对於财,佛教裏边,你不能有这些心,这个心一产生就不好了。所以说我们对法,这个法是大家该知道的,需要尽量流通。我说台湾的有些人他们送经书,这个很好   。《大藏经》,不过送得太多了,滥送也不好,不需要的地方送他两套,把它塞在……这个在堆灰;真的需要的,确实好。我们这裏大陆上,财力不够,要印那麽多大藏经,确实困难。那麽最近那麽多来了,大家都能看到。这个是大财施、法施都有。假使反过来,有些舍不得给人家,保密,这个就不对了。
                


                18楼2011-02-19 15:31
                回复
                  2025-09-13 08:39: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小路尊者大家都知道,他们两兄弟,大路是阿罗汉了,小路还是一个笨蛋。他什麽都教不会。教他四句偈,一共四句话,他念了前头忘了后头,记了后头忘了前头,四句话都背不下来。那麽他的哥哥很生气,这个弟弟那麽笨,就把他赶出去了,驱摈,就是说不要他了——你出家人学也学不会还是回去算了。那麽,他的弟弟哭哭啼啼的,结果碰到佛了,佛说他什麽事情,他说他哥哥不要他了。佛说:可以啊,你不要回去了,我来教你。佛叫他扫地,只要扫地好了。你就扫地,扫地,天天扫地,扫、扫、扫,扫到后来他开悟了,把烦恼扫乾净了,就开悟了。有一天,他们大概是那个时候说法,轮到说法。这一次轮到小路尊者。轮到他说法的时候,大家知道他是个笨蛋,他什麽都说不出来的,四句话都背不下来的,那麽今天可以看热闹了。轮到他说法的那一天,大家把座位起得高高的,让他高高在上坐上去,那个小路尊者呢,他也不慌不忙,高高坐起。坐上去之后,人家看笑话了,你看结结巴巴的,什麽都说不出来了。哪晓得口若悬河,哗哗哗说了一大套,非常好。大家佩服得不得了,怎麽小路尊者变了个人了。后来去问佛,佛说过去他本来是个大法师,就是法舍不得告诉人家,所以,后来很多世都是笨,现在,因为佛叫了他扫地,把过去的悭吝的心扫掉了,那些烦恼扫掉了,他的智慧又显出来了。所以说现在又能够大大地说法。那就是说过去的贪心、悭吝心——舍不得,它的心感的果,自己要笨的。
                  如果你想聪明的话,赶快要流通经典。所以说我们赠送处,有的人,“啊,辛苦得很,不想干了”,你不想干?你将来大智慧都会来了!你要送什麽,你要送、流通经书哎!经书流通出去,大家看了开智慧,你将来自己智慧就大大地要开发。所以这个是因果,不要看得麻烦。事情是麻烦的,但是我们真正为众生,麻烦一点也无所谓。那麽实际上,为众生就是为自己,你要度众生,自己会成佛。成佛是最高的一个圆满的一个觉位,但是你要就在利众生当中自己就成佛了。你如果不利众生的话,阿罗汉,成不了佛。
                  所以说利他就是自利,这裏大乘的教义,就在利他中自利。这个道理,很多人想不通,就会拿本书——看,这是对我有好处,什麽干,干什麽活?!不干不干。什麽出坡也不想去,什麽、什麽、什麽事情最好不要做,一天到晚关在房间裏看书。还要跟我提出,最好我们这个庙把这些事情都叫居士去做。饭叫居士烧,会计叫居士当,什麽东西是居士搞,我就是看书。看书,是个书呆子,什麽都不会干的,只会拿了本书,有什麽好处呢?!学了之后麽要用嘛,佛教裏,儒家也说这个话,学以致用!学的目的是要用出来的,你学了半天不用的,度众生不度的,要人家来供养我的,你这个反起来了,你怎麽会开智慧呢?所以说这样子的学法呢,我感到方向是错掉了。
                  所以说悭对自己有害,你越是布施,对自己有好处。我们在佛教裏很多,你要福气大,那就是布施。布施、供养,感到大财富;那麽你要开智慧,要修行能够成就,你就赶快想办法,法布施,使人家修行上路,又把一切修行好的办法都供养人家。这样你自己的报,回过来,就是自己能很快地成就。所以这个是因果,是一致的,要利他就是利自己。如果你想利自己,不想利他的话,那就是自利也利不成。
                  “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这个《上师供》天天念的,但是,就想不到这个事情,只要是自利,最好我事情我不要做,我自己一天到晚这个研究、修行,等到我成就了,我来度你。这个东西,我先要成就,你们麽——慢慢的,反正我成就,我会来度你的。这个心,发心就不好了。要利他中才能得自利。这个,你要想到这一点,那就可以把这个事情就打开了。《上师供》就是,“持爱自己”,你爱自己,一切为自己著想,“灾害百损门”,一切灾害、一切损害都在这裏产生!你倒楣的事情就是爱自己,为自己打算,一切倒楣都会来。那你爱人家呢,一切功德从此生的。我们成佛,就要功德,那麽成佛的功德都在利他中来的,所以说真正的利他就是自利。大乘佛教就在利他中自己成就。那麽二乘就是以自利为先了。所以差别在这裏。最后,大乘的果是佛果,二乘的最多阿罗汉果,这个就有差别了。再说阿罗汉也不是专门是自利的,还是要利他的。
                  


                  19楼2011-02-19 15:31
                  回复
                    我们把悭那一条讲了。“如是为悭,心偏执著利养众具,是贪之分”,这个“悭”,就是执著那些利养。“众具”,那些资具。那麽法的悭呢?就是执著那些殊胜的法,不肯拿给人家,这些都是悭。
                    我们说财悭、法悭这两种,对财物,不肯舍给人家,是财的方面;对佛法,那个殊胜的法,不愿意给人家,是法的悭吝。这个都是不好的,感的果都是自己吃亏的。财的悭感贫穷,法的悭感愚痴。这个现实就摆在那裏,小路尊者就是这个例子。它是贪的一分,因为它是悭吝,属於贪心。
                    “与无厌足所依为业。无厌足者,由悭悋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那麽这个悭吝的心,它能够产生什麽业用呢?无厌足,贪得无厌,什麽舍不得,什麽都要,那麽这样子呢——就是很不好的事情了。什麽叫无厌足呢?因为悭吝的缘故,用不到的东西还要拼命地收,收了,收藏起来。那麽你说你用得到的,藏一点,你还有用;根本你用不到的,你藏他干啥?这个就是毫无意思,结果,害还是害了自己,并不是对人家有损害。表面上是损害人家,实际上是损害自己。所以说,我们对这个法,对这个财,一定不要好像是做生意一样,把它囤积起来、聚集起来。这个凡夫的心,都是这样子,这个东西只要我有,那你,要你非求我不可,那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有主宰权。实际上,你要使自己有呢,结果反而自己还没有。这个因果往往是给我们的凡夫开玩笑的——你拼命要收财的话,拼命小气的话,结果你会感极大的贫穷,不但是下辈子,可能你现辈子就会穷。那麽你现在要是这一辈子对法悭吝的话,不但是下辈子是笨蛋,可能这辈子就会产生这个效果,所以说不好。千万不要做这个愚蠢的事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自己用不到的,还要把它积起来,那就是做生意了,那毫无意思。那麽
                         无惭
                    云何无惭?谓於所作罪不自羞耻为为性。
                    【广】云何无惭?谓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无惭就对惭的,惭是自增上、法增上,才能羞耻。那麽它这裏,对自己来说,不自羞耻。有了无惭的心,“一切烦恼”,大的、根本的,跟“随烦恼”,那些小烦恼,“助伴为业”,都是它的帮手。只要有无惭,一切烦恼、小烦恼都会产生,来帮助他,跟它一起打堆。那麽无惭就是对自己不知羞耻,无愧那就反过来,对他。
                         无愧
                    云何无愧?谓於所作罪不羞耻他为为性。
                    无愧,那就反过来,对他了,“云何无愧,谓於所作罪,不羞他为性”,【广】   云何无愧?谓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说。
                    对人家说,他不感到难为情,那麽多人知道了,他无所谓,这是无愧。对自己说,自己看看这个,自己没有不好意思,那是无惭。
                    “云何无愧,谓於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说”,它的业用呢?同样。无惭无愧两个东西,有此两个心所的话,一切烦恼、随烦恼都会滋长,因为它没有关隘了。有惭愧心,可以制止烦恼,不给起来。无惭无愧的话,那就一切烦恼大开绿灯,随便你走,都可以开放。那就是烦恼最根本的就是从无惭无愧来的。无惭无愧是大不善地法,这在《俱舍》裏是最大的不善。
                         惛沉
                    云何惛沉?谓心不调畅,无所堪能,蒙昧为为性。
                    “云何惛沉”,这个是细的。惛沉掉举,在平时来说,过失不大,而对修定来说,过失极大,障奢摩他,障毗钵舍那。“云何惛沉,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昧为性”,这一看就看出来,跟清凉是相对的。清凉是心调畅,有所堪能。这个是反过来,惛沉,就是没有调畅,不堪能。蒙昧,糊裏糊涂,一个人心惛沉之后,思想就不明利了,马马虎虎的了。昨天我们会供,有个人,我叫他喊一个人,喊了半天,也没有睡,也没有醒,我在谈什麽,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就是说惛沉来了。你说他睡吧,打呼鼾倒没有,还坐在那裏。你说他清醒的吧,我怎麽喊了半天,他没有反应,耳朵裏没有进去,那就是惛沉来了。
                    


                    20楼2011-02-19 15:31
                    回复
                      “云何惛沉,谓心不调畅”,心不调柔了。心不调柔,强的;强的,无堪能;没有堪能性,没有力量,承不住——这个声音都承不住,没有听到。
                      那麽你假使修观更没有办法了。“三皈依观”,昨天我们传了一下子,要观的很多,你说惛沉来了,那就拿不起来了,无堪能性。就像那个老居士一样的,“哎呀,那麽多观,我一想,头昏了,倒下去了”,(笑)都没有办法了。昨天,你们传过的人,就知道了,那麽多东西,不是观一个阿弥陀佛、一句话,还比较容易的,从到头尾颠来倒去,一张纸,裏边发挥出来很多东西。那麽不堪能性,就是心裏没有力量,承不住,拿不住了。“蒙昧为性”,他不能够明细地分别那些东西,马马虎虎的、糊裏糊涂那个样子,这是痴的一分,痴心所裏边的一部分。痴心所裏边有一种叫不调畅,没有堪能性的,蒙昧,蒙蒙昧昧的,这个就叫惛沉。因为它的作用有突出的地方,把它另外安立一个心所。
                      那个修定的时候,最讨厌的,惛沉。这个惛沉,我们说大家可能有这个经验嘛:念经的时候,我自己在念大悲咒,举得高高的,没动。你说你睡觉吧,我还在念,我自己在念大悲咒,但是手不知道举起来了,那就是有点麻木了(笑),你惛沉已经有了。
                      那惛沉大的,我们说以前有一位师父,不是我们庙裏的,铃杵摆在这裏,一冲一冲,冲到个“嘣”一记,铃杵差一点戳到眼睛裏边去。那就不得了,差一点点,总算还没有碰到。有一位维那师,坐得高高的,念经、念经、念著,举腔的人,一般是不会打瞌睡的,但是他本事大,边举边睡。最后睡得来,“嘣”一记,翻下来了,翻到地下(笑)。翻到地下呢,还是很好,因为是双盘腿,双盘腿的好处就在这裏,翻到地下,还是盘在那裏。没有翻身,总算威仪还没有很不好。翻下来的威仪是不好,但是翻在地下还是坐在那裏,没有躺在那裏,这个还算马马虎虎,没有架子倒透。那麽这反正不好了,从高位子掉下来了,你怎麽好呢,你好不起来了!
                      还有一个,海公上师讲的。有一次,他们四川近慈寺,要有什麽事情,有一批比丘要出去。出去的时候,回来了,要经过独木桥。独木桥就是一根树杆子,一条架在两个岸上,过去。那麽大家就走路走过去,仔细走。有一个人,他就是瞌睡大王,尽会打瞌睡的,惛沉,走路也在睡。我们这裏有啊,坐公共汽车,他那个时候也在睡,坐在那裏,更会睡。他这个人本事大了,不但走路睡,过桥也在睡,独木桥,这个人家要提心吊胆走的,他还在睡,就是惛沉,也不能说睡,惛惛沉沉的。结果呢,当然,独木桥你惛沉,还有什麽结果,“嘣!”下去了。下了去之后呢,穿的裙,就像一朵荷花,圆圆的,裙在那裏一飘一飘的。(9B)这个样子很好看,但是,也是很倒架子,比丘在河裏边这个样子。那是惛沉,你说他睡觉,他还在走路,他还过独木桥。但是“蒙昧为性”,没有注意力了,糊裏糊涂了,一滑就滑下去了。
                      属於痴之分。在修定的时候,那是最讨厌的东西,定裏边有惛沉的话,那就是死水沱,爬不出来了,就窝在裏边了。就像驾驶船的,某些江水裏边,它有个水涡子,水涡子在旋的,你涡裏旋了进去的话,只有沉下去,要跑跑不出去了。
                      【广】   云何惛沉?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昧为为性。是痴之分,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为业。
                      这是惛沉,“是痴之分,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你心蒙昧了,你分别力也不够了,那麽一切的烦恼跟小烦恼——根本的、小的支分的烦恼,都依它而生起来,等於说把关的人没有了,糊裏糊涂了,那麽贼就来了。你看门的人你怎麽好打瞌睡?(笑),你门警、门卫打了瞌睡,正好给贼开放了,他好进来了。“一切烦恼随烦恼所依为业”。
                      那麽在其他的书裏,它是障轻安,直接是障著这个轻安的身体。轻安是对治惛沉的,那麽你惛沉来了,反过来把轻安就障住了,障轻安。那麽,定中障毗钵舍那。一切要修观的,修不起来。你说要修三皈依观,你说你惛沉来了,很舒服,惛沉来了不是什麽都不知道,他很舒服,看起来好像还知道的,但是,脑筋是笨得不得了,开不动了,机器开不动了。
                      


                      21楼2011-02-19 15:31
                      回复

                        【广】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於诸善法不能明记为为性。染污念者,谓烦恼俱。於善不明记者,谓於正教授不能忆持义。能与散乱所依为为业。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於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这是一样的。
                        下边,什麽叫染污念?“谓烦恼俱”,这个念头——跟烦恼在一起的念头,叫染污的念。那麽,这个烦恼的念头生起来之后,当然,正念,把它的位子就挤掉了。本来这个位子是正念住的,你心裏边烦恼念头起来之后,把它地位占掉了。那麽正念去掉了,那就好的事情就记不住了。“於善不明记者,谓於正教授不能忆持义”,善的法记不住了,就是佛的教理的那些教法、,佛的如法的教授教诫记不住了。
                        我们说念佛的人,他想到吃东西去了,这个染污念一生,把念佛的念——正念,就挤开了。念、念,念到不晓得哪裏去了?念吃东西去了;有的时候,家裏家务忙的,念到一半想烧饭去了,“等一下我烧的时候这个菜要摆多少盐,那个要摆多少酱油”等等,在打那个算盘。那个染污念一起,就把善念就挤开了,挤开了就失念了,忘掉了。
                        “能与散乱所依为业”,那麽它是障住正念,这个是障住正念就不要说了,失念一来、一生起来,染污念起来,正的念头就没有了,挤掉了。那麽,第一个是障正念。第二个,“能与散乱所依为业”,那再发展下去,散乱心就要来了。什麽叫散乱心?心流开去,想其他东西去了,本来念佛的,想烧饭去了,那麽就是所缘境就跳了一个境。所以说你正念一失掉的话,跟著来的就是散乱。那麽散乱是什麽东西?下面马上就要跟你讲,所以说你不要查字典,他自己跟你解释。“与散乱所依为业”。
                             散乱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心流荡为为性。
                        【广】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为性。能障离欲为为业。
                        下面就是“云何散乱”。“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心流荡为性”,有了贪心、瞋心、痴心,它——心流荡,心到处流荡,就是说本来你念去观了这个念佛的或者观一个月轮的,等到你贪、瞋、痴的心,念头一起来,它流开去了,这个观月轮的、观什麽,念阿弥陀佛的心就不集中在那裏了,流到其他地方去了。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这个心王心所,本来假使念佛的,就在阿弥陀佛一句佛上的,但是你心一散乱之后——为什麽散乱?贪瞋痴心起来了,再加上一个懈怠——这个贪瞋痴心一起来之后,贪瞋痴把这个念佛的心转移了,流到、注意到其他地方去了。因为贪瞋痴的一分,这个散乱心是贪瞋痴的一部分,它属於贪、也属於瞋、也属於痴,都有。
                        那麽,它的总的效果是把心王心所——本来你缘什麽境的——把它流散为性,把它流开了,散掉了。“能障离欲为业”,能够障住离欲,我们修行的目的是离欲、离开五欲,但是心散乱,就流荡於五欲境去,离欲的事情就搞不成,这就是散乱。
                        那麽,我们说散乱跟掉举,这二个有什麽差别?我想也叫你们下去自己去思考,散乱跟掉举差别在哪裏?一个是东想西想——掉举;一个也是心流散,流开,本来是你念佛的,现在心流到其他地方去了。那麽散乱跟掉举两个差别在哪裏?好像是差不多。如果一样的话,决定不会两个名字,立两个心所法。肯定有不同之处,那麽不同之处在哪裏?这个自己去想一想。最好,是自己从字裏行间能够看出它的差别出来,如果这本书裏看,还看不出来,就看《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还看不出来,再看其他的,《俱舍》……,这些讲心所法的地方,找到后来总会找出它的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裏。


                        25楼2011-02-19 15:31
                        回复
                               嫉心所
                          云何为为嫉?谓於他盛事心为妒为性。
                          人家“盛”,就是兴盛的事。人家有什麽好事情,该随喜——妒嫉。人家好,“我”就不高兴,最好他倒楣,最好“我”来好。这个心就是坏心。那麽,这个心,我们有没有?大家摸摸心看,都会有。假使学生裏边,人家考第一,得了奖品,心裏妒嫉,“他什麽了不得考第一,我要用功的话,我比他好得多,我就是没有用功”,那你为啥不用功呢?“他什麽了不得了,他这个人并不出色”,总是看他不起,“我”好,他不好,就那麽一句话。人家发了财,就心裏也不高兴,“他这个人,整天这麽坏,还发财,你看我怎麽怎麽供养三宝,我怎麽倒没有发财呢, 这个岂有此理!”(笑)这个,自己想不过去了。这个都是妒嫉心在作怪。一个人的业报、果报都从业来的,他现在有这个大富的福报,决定过去有大富的业,你又看不到,怎麽乱去发言论呢?那麽这就是妒嫉在作怪。
                          【广】   云何嫉?谓於他盛事,心妬为为性。为为名利故,於他盛事不堪忍耐,妬忌心生。自住忧苦所依为为业。
                          看《广五蕴论   》。“云何嫉?谓於他盛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这个妒嫉,什麽东西?不是为名就是为利,这个也很简单,如果名利的心没有,那你妒什麽嫉?他好,好他的。“我”,又不关“我”事,他坏坏他的,也不关“我”的事。他好了。我们就看人就这样子。我们说上师在上海,过去讲经很出名,很多的居士都跑到金刚道场去了,其他的人就不高兴了。现在也有,你这个居士如果跑到你庙裏来了,其他的庙本来他是护法居士,“怎麽他到那边去了?”心裏不高兴了妒嫉心就来了。所以这些人,我们是凡夫,都会多多少少会有一点。那麽这个有了之后,该怎麽呢?对治。你知道这个是妒嫉心,你马上把它停下来就对了。你如果跟了它去发展,那就错了,就麻烦了。
                          为了名利,总的一句话——为名为利。名的后头就是利,名气大了,利也跟来了,名气不大,利也就没有了。有的人争名,目的还是一个利。那麽,在家人争名的后头,争地位,争权力,他后头什麽?财色——要财,要色,要追求这些东西。那出家人,就是利。
                          “於他盛事不堪忍耐,妬忌心生”,那麽产生的后果、业用:“自住忧苦所依为业”。结果自己忧苦,你对人家,你妒嫉他,他也并不受你损失,他发了财,你再怎麽妒嫉,他还是发财,你反而自己弄得心裏很愁苦,这个划不来,还是害自己,将来感的果报更不好。
                          另外一个其他论裏边有一句话,我经常引用的。“不耐他荣”,人家有这个光荣的、盛的事情,心裏忍不下去。“不耐他荣,妒忌为性”,人家好了之后,他总是心裏不舒服,最好“我”好,“你”不好。(笑)都是我执的用事。
                          所以说我执是个人、每个人都有的。他碰到一个人,我们说过去一本古文,古文裏有篇邹忌,他是长得好、很好,但是一个城北徐公比他长得更好,他一比——他自以为是长得最漂亮的,结果那个人来了,他说他最漂亮,他不相信,一比、一看,就不对,确实自己不如他。他倒好,他不妒忌,并没有把城北徐公杀掉。他倒是后来自己从这一点就明白了一个很好的道理,就是说:你的好看,都是你旁边人凑合你人说你好看的,实际上这些人都有求於你的,所以说,这个话不能听。这个他倒是懂,是一个通达的人,不通达的人,就妒忌心来了,就要损害对方去了。所以说这个比较心,产生憍慢,或者产生妒忌,人天生都会有这个心,那就是说,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心?我们要学这个《五蕴论》,也就是说,这个心指出来是烦恼,你到底要烦恼?你还是要菩提?你如果要烦恼的话,你将来造了业,受苦,三恶道;你如果不要受苦的话,烦恼要除掉。
                          那麽,这个东西跟你说了,这就是烦恼,你将来如果它出现了,一定要把它压下去。这个样子你就是知道对治了。否则的话,这个心来了你也不知它是烦恼,自然而然地妒忌来了,妒忌来了就跟人家争起来,或者想一些各式各样的计策,这种害人的计策都来了,不好。烦恼,就是说,我们要学才知道烦恼,不知道学,你怎麽知道烦恼?
                          


                          28楼2011-02-19 15:31
                          回复
                            那麽,这个是什麽?它是贪心所的一个分,一分,就是贪心所裏它分出来的一个心所。它要贪人家的恭敬利养,主要是为名誉、恭敬这些东西,利养,这三个。名誉跟利养,是连起来的,有名誉,决定有利养。所以你要争取利,你就要有好名,到处宣传自己的名,那就是利养跟著就会来。“能与邪命所依为业”,这个是诳心所。
                                   谄心所
                            云何为为谄?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为性。
                            覆藏己过的方便所摄,这个是谄曲。谄曲就是把自己的过失盖起来,心不直,以这个方便把自己的过失盖住。那我们看广的,比较详细一点。
                            【广】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心曲为为性。谓於名利,有所计著,是贪痴分。障正教诲为为业。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教授。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心曲为性”,想一些方法,把自己的过失盖住,心曲为性。“谓於名利,有所计著”,对名利有所贪著,心裏要想得到名利,那麽就是故意装一个样子,把自己的过失盖掉。那麽,这是“贪痴分”,为了贪名利,是贪;自己过失不知道改,要把它盖起来,是痴。
                            “障正教诲为业”,他有这个心,人家好的、真正的教授教诫你,你就不听了,你说“我也没有什麽坏”,自己把过失盖掉了。你有过失,自己承认过失,大家知道你过失,那你肯改了。你自己装了没有过失,人家跟你说,你就不听了。
                            “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教授”,这是一种——为了名利;还有一种,有罪自己不肯如实发露,去忏悔,那就是痴。为了名利,他自己盖自己过失,是贪;有过失不知道,自己不如法地发露,这个是痴的一分。它都是障碍正教授,人家师友的、尊长的教诲,他就听不进去了。
                            那麽这裏边我们要分别一下:这裏是覆藏自己过恶、过失;那麽我们前面是覆藏,覆藏的“覆”,也是藏,隐藏自己的过失。这个裏边,这两个心所,有什麽不同,大家思考一下看。把两个字对照一下看,都是差不多的。我们看一看这个“覆”,它也是为了这个:“云何覆?谓能於过失,隐藏为性。谓藏隐罪故,他正教诲时,不能发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稳住”。它的差别在哪裏?好了,我不说,还是你们回去复习讨论去。
                            它固然有相同之处,还有不同之处,要把不同之处指出来。相同之处,大家是看得很清楚,它哪裏一些地方不同?所以,要立两个心所。否则相同的,一个就够了,不要立两个心所了。回去自己去把这两个仔细看一看,仔细看一看就看出来了。如果看不出来——《百法明门论》,可以散下来了,《百法》只差一篇,早就可以散了。我们快讲完了,再不散的话,这本书没有用了。
                                 憍心所
                            云何为为憍?谓於自盛事,染著倨傲心恃为为性。
                            (9A)自己有什麽好的事情,或者自己家裏很富有,或者自己是学问很好,或者自己气力很大,或者自己……我们有一个人,自己声音很大,他也是憍傲,他念起经来,一下子把人家都盖掉了,还很高兴。这个也是自己有一些特出的,就高傲。那麽有的人,生长在高贵的家裏,或者书香门第,或者是海外,有什麽贵族的家裏边,或者自己是学问特别好,或者地位很高,种种。在《阿含经》裏边有三十六种东西可以自己以为了不得、自傲,这是憍。那麽倨傲、染著,染著自己的好的地方、超胜的地方,那麽就是憍慢了。看广的:
                            【广】   云何憍?谓於盛事,染著倨傲,能尽为为性。盛事者,谓有漏盛事。染著倨傲者,谓於染爱,悦豫矜恃,是贪之分。能尽者,谓此能尽诸善根故。
                            我们看这个广的。“云何憍?谓於盛事”,这个盛事,在《五蕴论》裏边又给你加一个——“自盛事”,人家的盛事你憍不起来,可能还要妒忌,自己的盛事,自己有什麽特出的地方呢,就染著、耽著在他的这个好的地方,就自我陶醉了,自以为了不得了。我有一次举那个齐相邹忌:他自己以为长得好,自以为了不得。人家也说他好看,他自以为胜过一切了。结果,城北徐公比他还要好。他开始不服,一看,自己亲自一看,确实比自己好,他就信服了。那麽就是说不顾一切,只看到、傲醉在自己的一些长处,那麽这个就是憍。
                            


                            30楼2011-02-19 15:31
                            回复
                              2025-09-13 08:33: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害心所
                              云何为为害?谓於诸有情损恼为为性。
                              对有情,各式各样的有情,损害他、恼乱他,这就是它的特性。
                              【广】   云何害?谓於众生损恼为为性,是瞋之分。损恼者,谓加鞭杖等,即此所依为为业。
                              “云何害”,广的,“谓於众生,损恼为性”,这一样的,众生是诸有情,是一个。那麽能够损恼他的,它属於哪个烦恼的?瞋的一分,属於瞋烦恼。瞋烦恼裏边有一个部分,能够损恼人家的,就另外安个名字叫害。那麽为什麽一个害呢?也就是因为我们在无瞋裏边有一个不害。瞋为什麽跟害,两个都是瞋,为什麽分两个呢?一个是慈,一个是悲,所以要分两个。那麽这个烦恼心所,对善心所的无瞋,跟不害的对立面,要立两个:一个是瞋,一个是害。
                              “损恼者,谓加鞭杖等,即此所依为业”,什麽叫损恼?他要迫害他,心裏要损害他,就拿起鞭子、杖,要使他恼害了,去恼害人家。那麽所依的业,就是拿鞭杖。那麽这个害呢,我们说不害的对立面,不害是悲,无瞋是慈,那麽悲的反面,就是恼害他——悲是拔苦,你就是给他苦。那麽无瞋呢,是与乐。那麽这个瞋心所,就是很厉害了,不但不与乐,还要甚至於杀害。
                              那麽小烦恼地法,一共那麽多,讲完了。总的来说,就是哪些呢?忿,恨,覆,嫉,恼,害,恨,谄,诳,憍,这些。下边是在《俱舍》裏叫大不善地法,一切的不善心,都由这两个来的。有惭愧心,坏事不会做,好事会做。无惭无愧的人,一切坏事都会做,好事也就不做了。所以这两个心,是一切不善的心裏都有它。一切不善,也是从此开始的。(“悭”,我们再补一下。)
                                   悭心所
                              云何为为悭?谓施相违,心悋为为性。
                              “云何为悭”,这是《五蕴论   》。“云何为悭?谓施相违”,悭就是小气,对布施,两个是针锋相对的。“心悋为性”,悋就是悋啬,舍不得。
                              【广】   云何悭?谓施相违,心悋为为性。谓於财等生悋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为悭,心徧执著利养众具,是贪之分。与无厌足所依为为业。无厌足者,由悭悋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
                              “云何悭?谓施相违”,一样。“心吝为性”,这个没有改。下面解释,“谓於财等,生悋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悭”,“对财等”,“等”就是法,财、法都舍不得,不肯布施,这个就是悭。财,包括什麽?资具,包括我们的名誉地位,这都属於财的,不一定是物质的财,名誉地位也是财。
                              那麽这个法呢?一切佛的教法,教理行果了,这都属於法。那麽对於这两个东西都不肯布施人家。教就是说有些道理很深,我不教你,为什麽?教了你之后,你懂了之后我就不突出了。这个法只有我懂,人家要求这个法呢,只此一家,别无分处,非求我不可。那麽红包、地位都是我的。告诉你之后,那人家就不求我了,名誉地位就送给你去了,就舍不得,这都是我执裏产生的东西。那麽修行一样的。这个法,修法非常好,修了之后能够得什麽好、怎麽的。这个好处我来得,你们跟在我后头,我最高的不告诉你的,告诉你的也都是一般性的。这就是你超不过我了。
                              以前我们中国的一些名医也好,武术家也好,都要留一手,都不肯把你教完。教完之后,一个是怕你超过他,一个是怕你害他。练武的,他绝对不能把全部的都教给人家,要教给他的孩子。这个家传的,你外边的徒弟给你少一招。因为这个人不可靠,万一他学了之后,他要害你,他的什麽武艺都会了,你就胜不过了。你留一手的话,他要害你,你还有一手,可以顶过去,他胜不了。那麽这都是私心杂念在作怪。
                              那我们对於法,对於财,佛教裏边,你不能有这些心,这个心一产生就不好了。所以说我们对法,这个法是大家该知道的,需要尽量流通。我说台湾的有些人他们送经书,这个很好   。《大藏经》,不过送得太多了,滥送也不好,不需要的地方送他两套,把它塞在……这个在堆灰;真的需要的,确实好。我们这裏大陆上,财力不够,要印那麽多大藏经,确实困难。那麽最近那麽多来了,大家都能看到。这个是大财施、法施都有。假使反过来,有些舍不得给人家,保密,这个就不对了。
                              


                              32楼2011-02-19 15: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