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原因初探 作者:gotthold
发生于1524~1526年的德国农民战争是德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全德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农民以不同方式参与了斗争。这次战争在德国乃至在欧洲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它发生在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立的时期,也是在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来源的宗教改革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第一场重大事件。关于农民战争发生的原因,初看起来无非是封建贵族对农民的压迫加重而已。如果只有这一点原因,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时期的其它地区和德国的其它历史阶段没有发生过类似规模和强度的起义。依笔者愚见,这次大起义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集合,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勾勒出德国15世纪到16世纪初农民战争发生之前与之相关的种种具体社会情况。
自从13世纪霍亨斯陶芬王朝覆灭以后,德国一直没能产生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央政权。全德国有三百多个各自独立的公、侯、伯国,主教区,骑士领地,帝国城市等。1356年的“黄金诏书”成为“德国多头政治的根本法”①,承认七大选帝侯和其它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司法、行政、军事、铸币和采矿等特权。这些大小贵族的领地俨然成为一个个国中之国,却使得整个德意志国将不国。14和15世纪,英、法等国的民族主义高涨,中央政权得到加强和巩固,并提倡重商主义,开始在海外贸易中排挤德国人。由于没有坚强的政权作后盾,德国北方的城市联盟“汉萨同盟”逐渐衰落。除了采矿业一枝独秀以外,德国的其它工业远远落后于意大利、英国和尼德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占德国总人口80%的农民中间,绝大多数是佃农和农奴,保持着浓厚的封建生产关系。15世纪和16世纪初,导致德国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恶化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二点:人口过剩和农业产量低下。
虽然1346~1351年的黑死病使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非命,但幸存下来的农民却可以从人少地多的状况中获益。到15世纪后半期,人口又开始增加,每个人的租税负担逐渐加重,领主往往还对农民课以新的租税。当时德国工业落后,而且主要城市大多座落在边境地区,以经营对外贸易为主,同国外的联系反而比本国要密切得多,导致城市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非常有限。另外,当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刚刚开始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热尚未兴起,穷人到海外移民的出路还远未打开。在食不果腹的生活压力下,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只能当雇佣兵、出海做水手,或者到邻近富庶的尼德兰打零工,除这些之外别无出路。16世纪初德国人口最多的符腾堡公国(每平方公里44人)是招募雇佣兵的理想地点,同时也是农民起义最大的策源地。这除了证明符腾堡公爵乌尔里希的残暴统治之外,也表明人口过剩带给农民的生活压力是多么严重。
当时粮食作物的收成情况也不乐观。高产作物(玉米和土豆)尚未在欧洲种植。粮食产量普遍很低,全靠气候的恩赐。歉收是常有的事,如果接连两年歉收便会导致饥荒。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通常是播一收五,有时还达不到这个数字,而且由于必须留下一份种子,可供食用的只剩下四份。据统计,在1500~1699年的德意志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收获量仅是播种量的4.2倍。这个数字远低于同时期的英格兰、法国和尼德兰,仅比东欧国家高一点。各种粮食的平均产量是:小麦每公顷为8.7公担,大麦为7公担,黑麦为7.6公担,燕麦仅3.7公担。产量最高的小麦不能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两年,否则土壤的肥力会受到很大损失,必须更换地块和实行轮作。根据不同的土地状况,一般实行二年轮作和三年轮作:二年轮作是指耕地的一半种植小麦,另一半留作休耕;三年轮作是指把耕地分成三部分,小麦地、燕麦地(或其它谷物)、休耕地各占三分之一,反复轮换。因而,每年的粮食种植面积仅相当于全部可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如此看来,即使农民以无比的耐心和劳力辛苦耕作,收成依然非常有限,饥荒就像收租税的领主和教士一样随时会闯入家门。
发生于1524~1526年的德国农民战争是德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全德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农民以不同方式参与了斗争。这次战争在德国乃至在欧洲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它发生在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立的时期,也是在资本主义精神的重要来源的宗教改革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第一场重大事件。关于农民战争发生的原因,初看起来无非是封建贵族对农民的压迫加重而已。如果只有这一点原因,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时期的其它地区和德国的其它历史阶段没有发生过类似规模和强度的起义。依笔者愚见,这次大起义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集合,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勾勒出德国15世纪到16世纪初农民战争发生之前与之相关的种种具体社会情况。
自从13世纪霍亨斯陶芬王朝覆灭以后,德国一直没能产生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央政权。全德国有三百多个各自独立的公、侯、伯国,主教区,骑士领地,帝国城市等。1356年的“黄金诏书”成为“德国多头政治的根本法”①,承认七大选帝侯和其它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司法、行政、军事、铸币和采矿等特权。这些大小贵族的领地俨然成为一个个国中之国,却使得整个德意志国将不国。14和15世纪,英、法等国的民族主义高涨,中央政权得到加强和巩固,并提倡重商主义,开始在海外贸易中排挤德国人。由于没有坚强的政权作后盾,德国北方的城市联盟“汉萨同盟”逐渐衰落。除了采矿业一枝独秀以外,德国的其它工业远远落后于意大利、英国和尼德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占德国总人口80%的农民中间,绝大多数是佃农和农奴,保持着浓厚的封建生产关系。15世纪和16世纪初,导致德国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恶化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二点:人口过剩和农业产量低下。
虽然1346~1351年的黑死病使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非命,但幸存下来的农民却可以从人少地多的状况中获益。到15世纪后半期,人口又开始增加,每个人的租税负担逐渐加重,领主往往还对农民课以新的租税。当时德国工业落后,而且主要城市大多座落在边境地区,以经营对外贸易为主,同国外的联系反而比本国要密切得多,导致城市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非常有限。另外,当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刚刚开始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热尚未兴起,穷人到海外移民的出路还远未打开。在食不果腹的生活压力下,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只能当雇佣兵、出海做水手,或者到邻近富庶的尼德兰打零工,除这些之外别无出路。16世纪初德国人口最多的符腾堡公国(每平方公里44人)是招募雇佣兵的理想地点,同时也是农民起义最大的策源地。这除了证明符腾堡公爵乌尔里希的残暴统治之外,也表明人口过剩带给农民的生活压力是多么严重。
当时粮食作物的收成情况也不乐观。高产作物(玉米和土豆)尚未在欧洲种植。粮食产量普遍很低,全靠气候的恩赐。歉收是常有的事,如果接连两年歉收便会导致饥荒。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通常是播一收五,有时还达不到这个数字,而且由于必须留下一份种子,可供食用的只剩下四份。据统计,在1500~1699年的德意志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收获量仅是播种量的4.2倍。这个数字远低于同时期的英格兰、法国和尼德兰,仅比东欧国家高一点。各种粮食的平均产量是:小麦每公顷为8.7公担,大麦为7公担,黑麦为7.6公担,燕麦仅3.7公担。产量最高的小麦不能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两年,否则土壤的肥力会受到很大损失,必须更换地块和实行轮作。根据不同的土地状况,一般实行二年轮作和三年轮作:二年轮作是指耕地的一半种植小麦,另一半留作休耕;三年轮作是指把耕地分成三部分,小麦地、燕麦地(或其它谷物)、休耕地各占三分之一,反复轮换。因而,每年的粮食种植面积仅相当于全部可耕地面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如此看来,即使农民以无比的耐心和劳力辛苦耕作,收成依然非常有限,饥荒就像收租税的领主和教士一样随时会闯入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