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9月11日漏签0天
周笔畅吧 关注:864,979贴子:49,119,770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37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周笔畅吧
>0< 加载中...

回复:【欢乐谷★十一天】开帖讲讲民族风俗!!~~~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最华丽的苗装要数台江施洞苗族女子的盛装,其以刺绣精,银饰多而著名。被称为绣衣的施洞苗衣,两袖和领、襟、两肩均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因其后背,前襟、袖口镶满錾花银片,银泡,银响铃等,又被称为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苗族的苗名,不论男女,都是单音名字,女名有“榜(bangx)、欧(eb)、妮(nil)”等等;男名有“宝(box)、金(jinb)、翁(ongd)”等等。当长辈称呼晚辈时,可以直呼其单音名;如果引称其苗名时,就必须与其父相连成为子(女)父连名制的苗名。例如:子的单音苗名为“宝(box)”,父的单音苗名为“翁(ongd)”,那么“宝(box)”的引称苗名应当呼为“宝翁(box ongd)”;如果是一般对称,则要在其单音名前加上尊称词“喋(dial)(哥)”,成为“喋宝(dial box)”。黔东南地区,除子(女)父连名制之外,还有个别地区采用子、父、祖三代连名制的,譬如:子名为“宝(box)”,父名为“翁(ongd)”祖父名为“里(lix)”,那么子名“宝”的引称苗名则为“宝翁里(box ongd lix)”。这种子、父、祖三代连名的连名制使用的地区不广泛。如果以二十五年为一代,由子(女)父连名制的家族谱系追溯上去,就可知道某个家族延续至今的历史年代。


2025-09-11 05:44: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湘西、黔东北和黔中等地区的苗族,不使用子(女)父连名制,而是使用以父系家庭为中心的血缘近亲集团的专用名称。这种专用名称,人们都认为是苗族支系的苗姓。例如,湘西地区的苗族内部分有“代卡”、“代瓜”、“代华”、“代晓”、“代略”、“代来”(“代”是词头)等等,如果“代卡”这个支系中有一个名叫“金玉”的人,那他的苗名就叫“金玉卡”即在这个支系人的名字后面连上支系专称“卡”,表示苗姓。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苗族现时使用的汉名汉姓,都是与汉人交往频繁之后产生的。在湖南的沅陵、叙浦、麻阳、城步等地的苗族,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汉名汉姓。在湖南五溪地区的腊尔山区苗族,大约在元代开始使用汉名汉姓,明代以后更加普遍。在贵州黔东南一带的苗族,也在明代开始有极少数人使用汉名汉姓,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清王朝统治者认为“苗人多同名”,就饬令“各照祖先造册”,凡“不知本姓者,官为之立姓”。 

  目前,黔东南的苗族是同时使苗族的子(女)父连名制苗名和汉姓两个名称的。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僳僳族语属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两种文字但都不普及。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帮助僳僳人民创造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文字,并出版发行了僳僳的报纸和各种书籍。
  僳僳族在解放前普遍一直使用刻木、结绳的记事方法。
  近百年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了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体形式的语音符号、苗文字母形式的语音符号和汪忍波创造的音节符号。前面种符号是外国天主教、基督教传教士为了传播其宗教和进行文化侵略而拟制的。它虽表达僳僳族语音很不准确,但这种语音文字在不同的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和使用。“音节文字”是罗常培、傅懋绩先生给它命名的。它的特点是没有字母,一个形式代表一个音节。这种文字是维西县叶枝乡的僳僳老农忍波在1924斫创造的。
  1941年《云南正义报》的边疆栏坦里介绍说,“在维西岩瓦洛(叶枝)出了一个发明文字的僳僳人,名叫汪忍波,他发明的经过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他梦见须发皆白的神人,教他造字。惊醒后,回想一下,原来是他祖父指示的,从这一天起,每天用竹签在石板上画躲几个字,三个月,就创造出了三百多个字,到了1928年已经流传到乡间,直到现在(1941年)一共有1426个字。”
  1949年以后,国家组织了语文工作者对僳僳族语言进行行认真的调查,确定了以怒江方言主为基础方言,以碧江县东岸五区双美、夏姓基以上,紫冷阿达以下地区的语音为标准音,并拟定了与汉语拼音方案相一致的,采用拉丁字母的新文字,并在1957年开始推行,受到僳僳族人民的欢迎和接受。近几年,当地政府就是用这种文字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无盲乡”。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侗族是一个擅长唱歌的民族,据统计,侗歌不下200余种。其中,以大歌最为著名。大歌,侗语称为gal laox 或gal mags,是大型之歌的意思。它是侗歌中的精粹,主要特征是在音乐上形成了多种结构与表现手法。最难得的是在集体性的歌唱中产生了应用多声部来表现内容的手法。其形式是领唱与众唱相结合,分高、低声两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主旋律在低声部。它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民间合唱。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侗族大歌有四类:以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对话为主的叙事大歌,以抒发男女相互爱慕之情为主的抒情大歌,以劝教诫世为主的伦理大歌和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的声音大歌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侗族的芦笙曲调有100余种,分为三大类: 

1. 作信号用的曲调,有集合调、过路调等; 

2. 用于比赛的曲调,有摸七调、同巴调等; 

3. 用于舞蹈的曲调,有红鱼尾、龙盘柱等


2025-09-11 05:38: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哈萨克族的乐器有:冬不拉、库布兹、笛子、琵琶、箜篌、觱篥等。后来琵琶、箜篌、觱篥失传。冬不拉流传颇广,有二种:一种的音箱是椭圆形;另一种的音箱是三角形。冬不拉的弦有两根,弦一般是用羊肠制作的。音位一般分八个、十一个和十三个三种。冬不拉是哈萨克族大众化的乐器,哈萨克人差不多都能弹奏冬不拉。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哈萨克族有许多支用乐器演奏的曲子。每支曲子都有名称,都有其来历。如哈萨克族有一支自古相传的名曲《云雀》,内容是:一条毒蛇要吃羽毛尚未丰满的小云雀,母雀很害怕毒蛇,但又十分疼爱自己的小雀,焦急地扇动着翅膀飞来飞去。毒蛇发出阴森森的咝咝声,小云雀看见毒蛇惶恐地发出唧唧的叫声。母雀无可奈何,为了保护小雀,扇动翅膀自己扑入毒蛇口中,最后发出“唧唧”的声音。这一连串紧奏的动作和不同的声音,都是用冬不拉的弹奏表现出来的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蒙古族的音乐 
  (一)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歌可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种。 

1、 长调民歌。 

在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 短调民歌。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蒙古族音乐 

蒙古民族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也极其丰富。据历史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曾“征用旧乐于西夏”。元太宗窝阔台于十年(1238年)曾征集燕京和南京的金朝遗乐和乐官。元宪宗宗蒙哥于即位后第二年(1252年)三月,下令制作钟磬、笱,始用登歌乐祀天于日月山。元世祖忽必烈在藩邸时,命宋周臣管理乐工。即位后,于中统元年(1260年)用登歌乐祭祖。又命王镛作《大成乐》,并制作了一整套元朝宫廷乐器。明代时,蒙古封建主进行歌舞仍以蒙古乐器演奏。清代时,宫廷中所演奏的蒙古乐曲,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时期的。其乐器有笳、管、筝、琶、弦、阮、火不思等。清政府还设有管理蒙古乐曲的什榜处。 

蒙古的音乐主要是民间音乐,乐器有马头琴、四胡、胡毕斯、火不思等。此外还有其他的打击乐器等。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元明清时期的回族歌曲 

蒙古国和元代时大批回回人进入中原,随之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流行的音乐。在乐曲方面,据文献记载,“回回曲”属元时乐曲的“小曲”,曲目有“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三个曲目。这些曲牌在元代杂剧中已被采用。如《西天取经》杂剧中有小回回上场唱“回回曲”;《牧羊曲》中第三出、第十八出中也有“回回曲”。这些曲调一直流行到明代。元末明初又有“回回偈”流行。在回回乐器演奏上,元代宫廷设有回回乐队,人数在300余人左右。因此,在元代,回回音乐已深入全国各地。当时一些重要的城镇都有回回乐队、歌手的演出,甚至一些重要官员也以回回歌手的演唱来招待波斯、阿拉伯方面来的贵宾。至于元代流行的回回乐曲究竟是什么样的乐曲,尚有待于人们去研究。


2025-09-11 05:32: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璐村惂鐢ㄦ埛_005ZJ21馃惥
  • 小蜡笔
    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花儿 

“花儿”是一种山歌,产生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西北地区的回族中。“花儿”曲调丰富,文词朴实、生动。其基本样式是每首4句或6句,也有个别为5句或6句的。唱词大多采用比兴方式,每首开头两句与下文内容无关联,以地理典故、历史典故、眼前事物作比兴,后两句为本题。演唱比较自由,以独唱为主。曲调悠扬、辽阔、高亢、奔放。曲子很丰富,现已整理出曲谱达100多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有40多种,如《白牡丹令》、《河州令》、《尕马儿令》、《脚户令》、《大眼睛令》、《水红花令》等。花儿的唱法很多。有以自哼自唱为主的轻声唱法;有以真声为主并通过胸腔和口腔共鸣的苍音唱法;有以男声提高八度音的假声来与女声对唱的尖声唱法;有将尖音和苍音结合,将真声和假声融为一体的尖苍音唱法。在花儿流行的回族地区,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大规模演唱花儿的歌咏集会,参加者达数千,甚至几万人。人们在野外搭起帐蓬,燃起篝火,通宵达旦,歌声不绝。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37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周笔畅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