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23日漏签0天
李俊基吧 关注:707,502贴子:22,336,505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 130回复贴,共9页
  • ,跳到 页  
<<返回李俊基吧
>0< 加载中...

回复 :【爱学】╬8.30╬中国哲学简史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对“百家”试行分类的第二个历史家是刘歆(公元前46?一公元23年)。他是当时最大 
 
的学者之一,和他父亲刘向一起,校对整理皇家图书。他把整理的结果写成附有说明的分类 
 
书目,名为《七略》,后来班固(公元32—92年)用它作为《汉书·艺文志》的基础。从 

 
《艺文志》中可以看出,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即十家。其中有六家与司马 
 
谈列举的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刘歆在结论中说:“诸子十家, 
 
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句话是说,小说家没有其他九家重要。 
 
 这个分类的本身,并没有比司马谈的分类前进多少。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 
 
溯各家历史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后来的学者,特别是章学诚(1738一1801年)、章炳麟(1869一1936年),大大发挥了 
 
刘歆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要义,是主张,在周朝(公元前1122?一前225年)前期的社会制 

 
度解体以前,官与师不分。换言之,某个政府部门的官吏,也同时就是与这个部门有关的一 
 
门学术的传授者。这些官吏,和当时封建诸侯一样,也是世袭的。所以当时只有“官学”, 
 
没有“私学”。这就是说,任何一门学术都没有人以私人身份讲授。只有官吏以某一政府部 
 
门成员的身份才能够讲授这门学术。 
 
 这个理论说,周朝后期的几百年,王室丧失了极力,政府各部门的官吏也丧失了职位。 
 
流落各地。他们这时候就转而以私人身份教授他们的专门知识。于是他们就不再是“官”, 
 
而是私学的“师”。各个学派正是由这种官、师分离中产生出来的。 

 
 刘歆所作的全部分析如下:“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 
 
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 
 
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道家者流,盖出于史 
 
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其所长也。“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 
 
所长也。“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名家者流, 

 
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 
 
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 
 
视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长也。“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 
 
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 
 
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 

 
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 
 
食。……此其所长也。“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尧狂夫之议也。”(《汉书·艺文志》)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2025-08-23 05:01: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对于十家的历史的起源,刘歆所说的就是这些。他对各家意义的解释是不充分的,他把 
 
各家各归一“官”有时也是任意的。例如,他描述道家思想,只涉及老子,完全忽略了庄 
 
子。又如,名家与礼官的职能也并无相同之处,只有一点,就是两者都强调区别。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刘歆的理论,在详细情节上也许是错误的,但是他试图从一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寻求各家 
 
起源,这无疑代表着一种正确观点。我大段地引用他的话,是因为他对各家的描述本身就是 
 
中国史料学中的经典文献。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在当代,特别是正在1937年日本侵入的前几年、已经有很大的进 
 
步。根据最新的研究,我才得以形成自己的关于各家哲学起源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精神与刘 
 
歆的相合,但是一定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这就是说必须从新的角度看问题。 
 
 比我们想象一下,古代的中国,比方说公元前十世纪的中国,政治上、社会上是什么样 

 
子。当时政治、社会结构的顶点是周王的王室,他是天下各国的“共主”。周王之下有成百 
 
的国家,为其国君所有、所统治。有些国家是周朝建国的功臣们建立的,他们又把这些新占 
 
的领土分给他们的亲属作采邑。另一些国家则由周室以前的敌人统治着,但是现在他们已经 
 
承认周王是他们的“共主”。 
 
 在国君统治下,每个国家内的土地再分为许多采邑,每个采邑各有其封建主,他们都是 
 
国君的亲属。当此之时,政治极力和经济控制完全是一回事。土地的所有者,既是领地的政 
 
治、经济的主人,也是居民的政治、经济的主人。他们是“君子”,其字面意思是“国君之 

 
子”,但是已经用作封建主阶级的共名。 
 
 另一个社会阶级是“小人”阶级,或曰“庶民”即普通人民群众。这些人是封建主的农 
 
奴,平时为君子种地,战时为君子打仗。 
 
 不光是政治统治者和地主,就连那些有机会受教育的少数人,也都是贵族的成员。于是 
 
封建主的“家”不仅是政治、经济权力的中心,也是学术的中心。附属于它们的有具有各门 
 
专业知识的官吏。但是普通人民没有受教育的份儿,所以他们中间没有学人。这就是刘歆理 
 
论所反映的事实:周朝前期官、师不分。 
 
 这种封士建国制度被秦朝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正式废除。但是在正式废除以前的几百 

 
年,它已经开始解体了,而在几千年后,封建的经济残余仍以地主阶级权力的形式保存着。 
 
 这种封建制度解体的原因何在,现代历史学家们仍无一致意见。要讨论这些原因,就超 
 
出了本章的范围。在这里只要说明这一点也就够了,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七至三世 
 
纪,是一个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时期。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这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的确切时间。不过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已经 
 
有些贵族成员,由于当时的战争或其他原因,丧失了他们的土地和爵位,因而下降为普通庶 
 
人。也有些普通庶人,由于具有特殊才能或受到特别宠信,变成了国家的高级官吏。这些事 

 
例表明了周朝解体的真实意义。这不只是某个具体的王室的解体,而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 
 
制度的解体。 
 
 随着这种解体,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们或者本人就是 
 
贵族,或者是服事贵族统治者室家而有世袭职位的专家。前面引用的《艺文志》中,另有刘 
 
歆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礼失而求诸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原来的贵族或官吏流落民间,遍及全国,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材能或技 
 
艺为生。这些向另外的私人传授学术的人,就变成职业教师,于是出现了师与官的分离。 

 
 上面所说各家的“家”字,就暗示着与个人或私人有关的意思,在没有人以私人身份传 
 
授自己的思想以前,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家”,不可能有哪一“家”的思想。 
 
 有各种不同的“家”,也由于这些教师各是一门学术、一门技艺的专家。于是有教授经 
 
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他们名为“儒”。也有战争武艺专家,他们是“侠”,即武士。有说 
 
话艺术专家,他们被称为“辩者”。有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他们被称为“方 
 
士”。还有可以充当封建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他们被称为“法术之士”。最后, 

 
还有些人,很有学问和天才,但是深受当时政治动乱之苦,就退出人类社会,躲进自然天 
 
地,他们被称为“隐者”。 
 
 按照我的理论,司马谈所说的六家思想,是从这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的。套用刘歆的 
 
话,我可以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以下各章将对这些说法作出解释。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孔子和六经 
 
 前一章 说过,各家哲学的兴起,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就现代学术界可以断定的而 
 
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 
 
着。照传统说法、他有几千个学生,其中有几十人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前一个数目无 
 
疑是太夸大了,但是毫无问题的是,他是个很有影响的教师,而更为重要和独一无二的是, 
 
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他的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他的一些弟子将他的分散 

 
的言论编成集子,名为《论语》。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前一章 提到,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 
 
(鲁国编年史,起自公元前722年,讫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这些经的性质由书名就 
 
可以知道,唯有《易》是例外。《易》被后来儒家的人解释成形上学著作,其实本来是一部 
 
卜筮之书。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 

 
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 
 
《书》的编者。 
 
 可是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可以肯 
 
定,在许多方面他都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他的确想修订礼乐,那也是要纠正一切偏离传统 
 
的标准和做法,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屡见不鲜。再从《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传说来看, 
 
他从来没有任何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还没有听说当时有私人著作的事。私人 
 
著作是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 

 
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 
 
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礼 
 
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 
 
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 
 
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 
 
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 

 
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 
 
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论在哪个方面, 
 
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 
 
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 
 
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 
 
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知命 
 
 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 
 
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论语》记载,孔子 
 
被某个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宪问》)。《论语》还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告诉 
 
另一个隐者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后面我们将看到,道家讲“无为”的学说。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依儒家看 
 
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 
 
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 
 
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 
 
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他 

 
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 
 
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 
 
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 
 
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 
 
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 
 
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由此看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 
 
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 
 
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 
 
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2025-08-23 04:55: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 
 
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 
 
而》)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在道家的著作《庄子》中,可以看到道家的人常常嘲笑孔子,说他把自己局限于仁义道 
 
德之中,只知道道德价值,不知道超道德价值。表面上看,他们是对的,实际上他们错了。 
 
请看孔子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所说的话吧,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 
 
政》)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论语》中孔子说:“志于道。” 
 
(《述而》)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志于这个道。我 

 
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但是“道”却是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 
 
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他说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时候已经成为知者。因为如前面所引的,“知者不惑”。 
 
 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仅只是认识到道德价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 
 
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很 

 
像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孔子同样觉得,他接 
 
受了神的使命。《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 
 
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有个与孔子同时的人说:“天下 
 
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 
 
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到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 
 
 不过,我们将会看出,孔子所体验到的超道德价值,和道家所体验到的并不完全一样。 

 
道家完全抛弃了有理智、有目的的天的观念,而代之以追求与浑沌的整体达到神秘的合一。 
 
因此,道家所认识、所体验的超道德价值,距离人伦日用更远了。 
 
 上面说到,孔子到了七十就能从心所欲,而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地正确。他的行动用不 
 
着有意的指导。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努力。这代表着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西方对于孔子的了解,可能超过了对于其他任何中国人的了解。可是在中国内部、孔子 
 
虽然一直出名,他的历史地位在各个时代却有很不相同的评价。按历史顺序说,他本来是普 

 
通教师,不过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个教师。但是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 
 
切教师。到公元前二世纪,他的地位更加提高。当时许多儒家的人认为,孔子曾经真地接受 
 
天命,继周而王。他虽然没有真正登极,但是就理想上说,他是君临全国的王。这显然是个 
 
矛盾、可是有什么根据呢?这些儒家的人说,根据可以在《春秋》的微言大义中找到。他们 
 
把《春秋》说成是孔子所著的表现其伦理、政治观点的一部最重要的政治著作,而不是孔子 
 
故乡鲁国的编年史。再到公元前一世纪、孔子的地位提高到比王还高。据当时的许多人说, 

 
孔子是人群之中活着的神,这位神知道在他以后有个汉朝(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所以 
 
他在《春秋》中树立一种政治理想,竟能完备得足够供汉朝人实施而有余。这种神化可以说 
 
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吧,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叫做宗教。 
 
 但是这种神化时期并没有持续很久。公元一世纪初,就已经有比较带有理性主义特色的 
 
儒家的人开始占上风。从此以后,就不再认为孔子是神了,但是他作为“至圣先师”的地位 
 
仍然极高。直到十九世纪末,孔子受天命为王的说法固然又短暂地复活,但是不久以后,随 

 
着民国的建立,他的声望逐渐下降到“至圣先师”以下。在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会认为,他 
 
本来是一位教师,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是远远不是唯一的教师。 
 
 此外,孔子在生前就被认为是博学的人。例如,有一个与他同时的人说:“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从前面的引证,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自认为是继承古 
 
代文化并使之垂之永久的人,与他同时的一些人也这么认为。他的工作是以述为作,这使得 
 
他的学派重新解释了前代的文化。他坚持了古代中他认为是最好的东西,又创立了一个有力 

 
的传统,一直传到最近的时代,这个时代又像孔子本人的时代,中国又面临巨大而严重的经 
 
济、社会变化。最后,他是中国的第一位教师。虽然从历史上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 
 
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许是不无道理的。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孔子之后,下一个主要的哲学家是墨子。他姓墨名翟。《史记》上没有说他是哪国人, 
 
关于他的生平也说的很少,实际上等于没有说。因而关于墨子是哪国人历来有意见分歧。有 
 
些学者说他是宋(今豫东鲁西)人,另一些学者说他是鲁人。他的生卒也不能肯定是哪年,大 
 
概是在公元前479一前381年以内。研究墨子思想。主要资料是《墨子》一书,共五十三 
 
篇,是墨子本人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在古代,墨子与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墨学的影响也不亚于 

 
孔学。把这两个人进行对比,是很有趣的。孔子对于西周的传统制度、礼乐文献,怀有同情 
 
的了解,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它们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相反,认为它们不正当,不 
 
合用,力求用简单一些,而且在他看来有用一些的东西代替之。简言之,孔子是古代文化的 
 
辩护者,辩护它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是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 
 
的传教士。他传教的目的在于,把传统的制度和常规,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学说,一齐反对掉。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论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一些他称为“隐者”(《微子》)的“避世”(《宪 
 
问》)的人。这些隐者嘲笑孔子,认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劳。有一位隐者把孔子说成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同上)。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回答了这些攻击,说:“不仕无 
 
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亲,你不会整本书都传上来吧??~! 
吼长的说~~~ 
我刚好正在看这本书哦。。。 
有缘的说~~~ 
 
 
 作者: 苍术╃字JUN团 2006-8-30 09:07   回复此发言 
 
--------------------------------------------------------------------------------
 
我就是这么打算的~~
呵呵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早期道家和隐者 
 
 隐者正是这样的“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还是败北主义者,他 

 
们认为这个世界太坏了,不可救药。有一位隐者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论语·微子》)这些人大都离群索居,遁迹山林,道家可能就是出于这种人。 
 
 可是道家也不是普通的隐者,只图“避世”而“欲洁其身,不想在理论上为自己的退隐 
 
行为辩护。道家是这样的人,他们退隐了。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 
 
义。他们中间,最早的著名的代表人物看来是杨朱。 
 
 杨朱的生卒年代未详,但是一定生活在墨子(公元前约479一前约381年)与孟子(公元 
 
前约371一前约289年)之间。因为墨子从未提到他,而在孟子的时代他已经具有与墨家同 

 
等的影响。孟子本人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膝文公下》)《列子》是 
 
道家著作,其中有一篇题为《杨朱》。照传统的说法,它代表扬朱的哲学。但是现代的学者 
 
已经深深怀疑《列子》这部书的真实性,而且《杨朱》篇中的思想,大都与其他先秦的可信 
 
的资料所记载的杨宋思想不合。《杨朱》篇的主旨是极端的纵欲主义,而在其他的先秦著作 
 
中从来没有指责杨朱是纵欲主义的。杨朱的思想真相如何,可惜已经没有完整的记载了,只 
 
好从散见于别人著作的零星材料中细绎出来。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2025-08-23 04:49: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字俊团╃狗狗
  • 承锡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杨朱的基本观念 
 
 《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尽心上》)《吕氏春秋》 
 
(公示前三世纪)说:“陌生贵己。”(《审分览·不二》)《韩非子》(公元前三世纪)说: 
 
“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 
 
也。”(《显学》)《淮南子》(公元前二世纪)说:“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 
 
也。”(《汜论训》) 
 
 在以上引文中,《吕氏春秋》说的阳生,近来学者们已经证明就是杨朱。《韩非子》说 
 
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的人,也一定是杨朱或其门徒,因为在那个时代再没有别人 

 
有此主张。把这些资料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杨朱的两个基本观念:“为我”,“轻物重 
 
生”。这些观念显然是反对墨子的,墨子是主张兼爱的。《韩非子》说的杨朱不以天下大利 
 
易其胫一毛,与《孟子》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些不同。可是这两种说法与杨 
 
朱的基本观念是一致的。后者与“为我”一致,前者与“轻物重生”一致。两者可以说是一 
 
个学说的两个方面。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上述扬朱思想的两个方面,都可以在道家文献中找到例证。《庄子·逍遥游》有个故事 
 

说:“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 
 
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 
 
乎君?子无所用天下为。”许由这个隐者,把天下给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当然他 
 
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这是《韩非子》所说的杨朱思想的例证。 
 
 前面提到《列子》的《杨朱》篇,其中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 
 
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自;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 

 
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 
 
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一毛微于 
 
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 
 
一物,奈何轻之乎?”这是杨朱学说另一方面的例证。《列子·扬朱》篇还说:“古之人损 
 
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 
 
矣。”我们不能相信这些话真是杨朱说的,但是这些话把杨朱学说的两个方面,把早期道家 

 
的政治哲学,总结得很好。 


This file is generated with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EtextWizard v1.0 ---written by Fengguohua of NorthStar 2000-2-25 Registered version doesn't show this message,please register!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130回复贴,共9页
  • ,跳到 页  
<<返回李俊基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